笑氣:不是毒品的「毒品」 | 笑氣算毒品嗎

文中稱,一名在西雅圖留學的中國女學生因為好奇吸食笑氣,導致身體機能全面紊亂,最終 ... 笑氣學名為氧化亞氮,又叫一氧化二氮,分子式是N2O,是一種無色透明氣體,有微弱的甜味。

... 新型毒品笑氣,它到底算不算毒品?...不久前,一篇名為《最終我坐著輪椅被推出了首都國際機場》的網絡文章引發超過10萬次點擊。

文中稱,一名在西雅圖留學的中國女學生因為好奇吸食笑氣,導致身體機能全面紊亂,最終不得不放棄學業,坐著輪椅回國。

自此,一個似曾相識的名字——笑氣闖入人們視野。

笑氣學名為氧化亞氮,又叫一氧化二氮,分子式是N2O,是一種無色透明氣體,有微弱的甜味。

從名字也能猜到,它能刺激人的神經產生興奮作用,從而讓人不由自主地開懷大笑——當然,如果濃度過大,笑不了多久,就會導致神經錯亂。

實際上,笑氣最早的用途是作為麻醉劑,特別是在牙科手術里。

至今,依然有一些小手術會使用它。

當然,隨著其他更安全、便捷的麻醉氣體的出現,它的應用範圍已經大大縮小。

除了麻醉,笑氣也有不少其他的合法用途,例如用在打發奶油的噴罐中,或者在自動咖啡機中提供驅動力。

它通常被壓縮成液態,然後封裝在鋁製/鋼製的耐壓瓶里。

笑氣為何會讓人發笑?它又為何會讓人致殘?我們先從笑氣的發現史講起。

笑氣的發現史1798年秋,英國克利夫頓市郊區的普利斯特利實驗室迎來了一位年僅20歲的實驗員,名叫漢弗萊·戴維。

戴維入職後的第一項工作是制出和研究一種鮮為人知的氣體,即一氧化二氮。

這種氣體是英國物理學家約瑟夫·普利斯特利於1772年發現的。

20多年來,科學家們對這種氣體的認識各執己見,莫衷一是:米切爾、塞繆爾等美國化學家認為它對人體有害,吸入這種氣體後會致殘致死;而另一些科學家則認為它能治療癱瘓。

1799年4月,戴維把通過實驗製得的大量的一氧化二氮裝在玻璃瓶里。

為了弄清楚這種氣體的一些物理性質,戴維湊近瓶口聞了聞,突然大笑起來,使得在場的另一位同事覺得莫名其妙。

這時戴維也讓他的同事聞一下,那人也大笑起來,於是,戴維便發現了笑氣。

1800年,戴維出版了一本關於一氧化二氮對人體作用的小冊子,書中把這種氣體稱為「笑氣」,並進行了全面的評價。

許多人讀了這本小冊子後被戴維的介紹所吸引,以吸入笑氣為時髦。

很快吸笑氣便成為一種流行的娛樂方式。

在19世紀的歐洲,笑氣成了貴族階層開派對和街頭藝人雜耍時用於助興的東西。

連結1笑氣為什麼會讓人發笑笑氣能夠很容易地穿過血腦屏障進入腦部,具有鎮靜和抗焦慮的作用,經肺部進入血液循環,隨血液進入大腦,激活中間神經元的興奮性。

人體吸入笑氣後,會引起「快樂激素」——內啡肽的釋放。

肺泡內的內啡肽讓笑氣進入血液,輸送到身體各部位,並進入大腦,讓人感到非常放鬆。

一旦「快樂」的勁頭過去,劇烈的頭痛感會排山倒海而來,引起神智錯亂。

笑氣曾是麻醉劑1844年,美國哈得福特城舉行了一場笑氣表演大會。

一名藥店店員走上舞台,志願充當吸入笑氣的表演者。

當他吸入笑氣後,歡快地大笑一番。

由於吸入過多,他一時失去了自制能力,笑著、叫著,向人群衝去,連前面有椅子也沒發現。

他被椅子絆倒,大腿鮮血直流。

有人問他痛不痛,他搖搖頭,臉上也沒有痛苦的表情,站起身就走了。

這位店員的一舉一動引起波士頓牙醫韋爾斯的注意。

韋爾斯想:「他跌碰得不輕,為什麼不感到疼痛?是不是笑氣有麻醉的功能?」當時還沒有麻醉藥,病人拔牙時和受刑差不多,很痛苦。

於是韋爾斯決定拿自己來做實驗:吸入笑氣後,他讓助手拔掉他一顆牙齒。

牙拔下了,韋爾斯並不覺得疼。

韋爾斯由此聲名遠揚。

為了擴大影響,他決定在波士頓做一次笑氣拔牙手術的公開表演。

誰知事與願違,由於吸入的笑氣量沒控制好,病人在拔牙時痛得大哭大叫。

不過醫用級笑氣作為麻醉劑卻很快進入醫院,牙醫韋爾斯也成為了麻醉法創始人之一。

據說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母親生她時,就用笑氣進行分娩。

過去口腔科醫師沒有專職的麻醉師,在治療過程中病人必須清醒,並能夠按照口腔醫師的要求做出配合動作,笑氣很有用武之地。

患者吸入笑氣、氧氣混合氣體,能夠快速產生鎮痛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