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網膜出血的原因 | 視網膜 出血 原因

視網膜出血跳轉到:導航,搜索A+醫學百科>>視網膜出血視網膜出血不是一種獨立的眼病,而是許多眼病和某些全身病所共有的病症。

臨床上一般通稱為眼底出血。

視網膜出血以毛細血管病變最為常見,主要是毛細血管內膜損壞,滲透性增加,使血液滲出;其次是來自靜脈方面的出血,多發生在局部或全身病變,靜脈血流遲緩或滯留,血液粘稠度改變,靜脈血栓,靜脈壁的炎症等;由動脈方面發生的出血比較少見,主要見於血管壁局部粥樣硬化或血管栓塞等情況。

中醫認為:氣溫則血活,氣塞則血凝,臨床上氣虛不攝或氣虛運行遲滯,或氣滯血行受阻則容易引起上眼底出血,瘀血阻滯目絡,常導致眼前浮雲飄移,如旌旗拂搖,視物黑茫不見,反覆發作,可出現眼部脹痛等,直至失明。

目錄1視網膜出血的原因2視網膜出血的診斷3視網膜出血的鑒別診斷4視網膜出血的治療和預防方法5參看視網膜出血的原因引起視網膜出血的眼病很多,病因有:(1)機械性阻塞,如血栓。

(2)炎症性疾患或免疫複合物侵犯血管壁,如視網膜靜脈周圍炎,視盤血管炎。

(3)全身性血管病和血液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視網膜病變。

(4)視網膜血管異常,各種不同的病因導致相同的病理損害,如視網膜出血、滲出、微血管瘤、新生血管等。

視網膜出血的診斷P>  眼及眶區CT檢查--眼及眶區的CT檢查是通過CT對眼及眶區進行檢查的一種方法。

CT掃描可提供一種高分辨力、切面圖像及灰階眼部圖像,它以X線為能源而顯示人體的層面圖像。

目前CT已很普及,從而為眼科疾病的診斷提供了一種優越的檢查方法。

但由於種種原因,在眼部病變的CT分析和診斷上仍存在諸多問題。

眼內疾病的診斷超聲優於CT,而在眼眶病變的診斷中,CT優於超聲。

本文就眼眶病變CT診斷上的一些問題進行討論,並介紹與診斷有關CT的基礎知識,這對全面分析眼部CT片非常重要。

1.眼部CT掃描方法1.橫斷掃描患者仰臥檢查床上,自眶耳線下方1cm頭顱頂側作連續掃描,直量軸5mm厚的層面檢查需要6~8個層面。

作薄層掃描時(1mm層厚),全部眼眶需要近40個層面。

2.冠狀掃描患者仰臥或俯臥檢查台上,頭過伸,使頭矢狀線與床面一致,兩側眶耳線與掃描基線垂直,向外耳道前4cm處向前連續掃描,層厚4~5mm)。

如作眼內病變CT掃描則自眼球開始向後掃描。

3.造影增強方法靜脈給予造影劑的方法是在幾分鐘內將造影劑注射,全量注射完畢後再開始掃描。

4.壓頸檢查眶內靜脈曲張常規CT掃描時多不顯影,或僅顯示小部分病變,欲觀察病變全部範圍可行頸部加壓檢查。

將血壓計袋纏於患者頸部,擺好位置,加壓至5.33kPa(高於靜脈壓),再行掃描檢查,掃描完畢後立即將氣囊放鬆。

5.視神經和視神經掃描方法有時為詳細觀察視神經病變(腫瘤、外傷等病變),需要特殊CT檢查方法。

首先需要1mm薄層面,因為正常視神經約4mm粗,較厚的層面不利於分析。

第二要特殊掃描角度,即作與眶耳線呈負15°的掃描線,再令病人眼向上視,這時視神經伸直,且與掃描線平行,CT即可在一個層面上觀察視神經眶內段甚至管內段的全長。

2.眼部CT掃描層面厚度常規眼部CT掃描厚度為5mm,正常眼眶垂直高度在40mm左右,故一般水平掃描8個層面即可包括全部眼眶內結構。

眶內病變體積較大,適合5mm厚度的掃描層面。

但遇一些特殊情況或病變需較薄層面厚度掃描,如球內病變、眼外肌病變、視神經病變、或估計病變直徑小於5mm時,需要3mm或1mm層厚掃描,否則因層面厚,病變小,而只有一個層面顯示病變,不利於診斷和分析,甚至有可能遺漏病變的顯示。

由於薄層斷面較少受體積平均影響,從而提高了圖像分辨力,顯示病變更加清楚。

眼壓--診斷青光眼的檢測方法。

眼底鏡檢查法--眼底檢查宜在暗室中進行。

病人取坐位,醫生取坐位、立位均可。

右手持眼底鏡位於病人的右側進行。

眼底出血宜用眼適度,不要長時間看書報、電視,建議看過40分鐘後休息2~3分鐘,不要過度興奮、疲勞、激動或惱怒,保持良好和充足的睡眠。

同時還要少吸煙、少飲酒,少吃有刺激性的食物,禁喝濃茶或咖啡。

視網膜出血的鑒別診斷1.突然眼前一片漆黑,僅見手動或僅有光感。

2.驟然間眼前如有圓的黑影遮住,不隨眼轉動而漂浮,正中方向注視物體完全不見,兩旁物體則模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