蟠尾絲蟲症 | 絲蟲線蟲

蟠尾絲蟲症或蟠尾絲蟲病(拉丁語:Onchocerciasis),又名河川盲、河盲症(river blindness),是一種因感染蟠尾絲蟲引起的疾病。

病狀包括嚴重搔癢、皮下 ...蟠尾絲蟲症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至導覽跳至搜尋維基百科中的醫療相關內容僅供參考,詳見醫學聲明。

如需醫療服務或可靠意見,請諮詢專業人士。

蟠尾絲蟲症放大100倍下,成年黑蠅(英語:Simuliumyahense)觸鬚內的人蟠尾絲蟲(英語:Onchocercavolvulus)寄生蟲。

(粉紅色部分為蟲體)症狀lymphadenitis[*],失明,疹,小結節,色素脫失,lichenification[*]類型絲蟲病[*],蠕蟲感染,被忽視熱帶病肇因人蟠尾絲蟲[*]分類和外部資源醫學專科傳染病科、熱帶醫學ICD-10B73ICD-9-CM125.3DiseasesDB9218eMedicinemed/1667oph/709MeSHD009855Orphanet2737[編輯此條目的維基數據]蟠尾絲蟲症O.vovulus,河川盲的病原。

科學分類界:動物界Animalia門:線蟲動物門Nematoda綱:色矛綱Chromadorea亞綱:色矛亞綱Chromadoria目:小桿目Rhabditida亞目:旋尾亞目Spirurina下目:旋尾下目Spiruromopha總科:絲蟲總科Filarioidea科:蟠尾絲蟲科Onchocercidae屬:蟠尾屬Onchocerca種:蟠尾絲蟲症O.volvulus二名法OnchocercavolvulusBickel,1982蟠尾絲蟲症或蟠尾絲蟲病(拉丁語:Onchocerciasis),又名河川盲、河盲症(riverblindness),是一種因感染蟠尾絲蟲引起的疾病。

病狀包括嚴重搔癢、皮下腫塊,以及失明[1]。

是全球僅次於沙眼的可造成失明之第二大感染症[2]。

蟠尾絲蟲會透過蚋屬(英語:Simulium)的蚋(又名黑蠅,Blackfly)叮咬而散播[1]。

通常需要經過多次叮咬才會感染[3]。

這些黑蠅生活在河流旁,這就是這種病得名河盲症的原因[2]。

蟠尾絲蟲成蟲一旦進入人體後,進行有性生殖產出微絲蟲,接著移行至皮膚,眼睛等其他器官[1],接著在皮膚感染下一隻叮咬病患的蚋[1]。

有幾種方法能夠用來診斷蟠尾絲蟲病:將皮膚組織切片置於生理食鹽水中觀察有無幼蟲出現;裂隙燈檢查眼睛前房內有無發現幼蟲;或是從(手術移除的)皮膚結節中發現成蟲[4]。

預防此疾病的疫苗尚未問世[1]。

預防措施就是避免遭受病媒咬傷。

方法包含使用蚊香、穿著合適衣物[5]。

其他努力方向包含減少噴殺蟲劑病媒的棲息[1]。

在世界上許多區域為了根除此病,而每年兩次對整個族群投以治療。

對感染者的治療方式通常是每六到十二個月投以一次伊維菌素[1][6],這種治療方式可殺死體內幼蟲卻不能殺死成蟲[7]。

使用多西環素可殺死微絲蟲(英語:microfilariae))體內的內共生菌(英語:Endosymbiont))沃爾巴克氏體,並可減弱蟲體活性,此治療方式也受到部分醫生推薦[7]。

另外也可以透過手術移除皮下腫塊[6]。

大約有170萬人到250萬人受到蟠尾絲蟲症感染,約80萬人因此視力受損[3][7]。

多數感染發生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少部分案例在葉門、中美洲及南美洲的偏遠地區被發現[1]。

1915年,魯道夫·羅伯斯(英語:RodolfoRobles)醫師首次發現了眼疾與蟠尾絲蟲的關係[8]。

這個疾病被世界衛生組織列入被忽略的熱帶疾病清單[9]。

目錄1生活史2致病機轉2.1皮膚病變2.2眼部病變3治療4疾病控制5參考來源6參見7外部連結生活史[編輯]蟠尾絲蟲的生活史蟠尾絲蟲的生活史始於受到寄生之蚋屬(Simulium)的雌性蚋(Blackfly)吸血的過程,唾液含有第三期的幼蟲(larva,非nymph),順其口器進入下一個宿主體內,幼蟲會從叮咬處移動到皮下組織或其他部位(如眼睛),並且形成橢圓形突起的結節(nodule),經6至12個月後化為成蟲。

身型較小的雄性成蟲會從結節移行到皮下組織其他位置,隨機遇上體型較大的雌蟲進行交配,受精後的雌蟲每天可產下1,000至3,000個卵,且可在人體內活上約15年,驚人的蟲卵數量造成治療時程漫長;而卵的成熟會在卵內形成第一期的微絲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