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蟲學/絲蟲 | 絲蟲線蟲

寄生在人體的絲蟲已知有8種,即:班氏吳策線蟲[Wuchereria ... 常現絲蟲)、和奧氏曼森線蟲[Mansonella ozzardi(Manson,1892)](奧氏絲蟲)。

它們的 ...寄生蟲學/絲蟲跳轉到:導航,搜索醫學電子書>>《人體寄生蟲學》>>線蟲>>絲蟲人體寄生蟲學線蟲似蚓蛔線蟲毛首鞭形線蟲蠕形住腸線蟲十二指腸鉤口線蟲和美洲板口線蟲糞類圓線蟲旋毛形線蟲絲蟲其他人體寄生線蟲人體寄生蟲學目錄絲蟲(filaria)是由吸血節肢動物傳播的一類寄生性線蟲。

成蟲寄生在脊椎動物終宿主的淋巴系統、皮下組織、腹腔、胸腔等處。

雌蟲為卵胎生,產出帶鞘或不帶鞘的微絲蚴(microfilaria)。

大多數微絲蚴出現於血液中,少數出現於皮內或皮下組織。

幼蟲在某些吸血節肢動物中間宿主體內進行發育。

當這些中間宿主吸血時,成熟的感染期幼蟲即自其喙逸出,經皮膚侵入終宿主體內發育為成蟲。

寄生在人體的絲蟲已知有8種,即:班氏吳策線蟲[Wuchereria bancrofti(Cobbold,1877)](班氏絲蟲)、馬來布魯線蟲[Brugia malayi(Brug,1927)](馬來絲蟲)、帝汶布魯線蟲[Brugiatinori (Partono et al,1977)](帝汶絲蟲)、旋盤尾絲蟲[Onchocerca volvulus(Leukart,1893)](盤尾絲蟲)、羅阿羅阿絲蟲[Loaloa(Cobbold,1864)](羅阿絲蟲)、鏈尾唇棘線蟲[Dipetalonema streptocerca(Macfie & Corson,1922](鏈尾絲蟲)、常現唇棘線蟲[Dipetalonema perstans(Manson,1891)](常現絲蟲)、和奧氏曼森線蟲[Mansonella ozzardi(Manson,1892)](奧氏絲蟲)。

它們的寄生部位、傳播媒介、致病性及地理分布見表16-4。

表16-4人體寄生絲蟲的致病性、傳播媒介與分布蟲種寄生部位傳播媒介致病性地理分布班氏絲蟲淋巴系統蚊淋巴結淋巴管炎、鞘膜積液、乳糜尿、象皮腫世界性、北緯40º至南緯28º馬來絲蟲淋巴系統蚊淋巴結淋巴管炎、象皮腫亞洲東部和東南部帝汶絲蟲淋巴系統蚊淋巴結淋巴管炎、象皮腫帝汶島和小巽他群島盤尾絲蟲皮下組織蚋皮膚結節,失明非洲、中美和南美羅阿絲蟲皮下組織斑虻皮膚腫塊西非和中非鏈尾絲蟲皮下組織庫蠓常無致病性西非和中非常出絲蟲胸腔、腹腔庫蠓無明顯致病性非洲、中美和南美奧氏絲蟲腹腔庫蠓無明顯致病性中美和南美由班氏絲蟲及馬來絲蟲引起的淋巴絲蟲病(Lymphaticfilariasis)及由盤尾絲蟲所致的「河盲症(river blindness)」是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絲蟲病。

在我國僅有班氏絲蟲和馬來絲蟲。

近年來,從回國的人員中曾發現感染羅阿絲蟲和常現絲蟲的少數病例。

班氏吳策線蟲和馬來布魯線蟲絲蟲病在我國早有記載,如隋唐時代(公元589~907年)的醫書中關於猞病(淋巴管炎)、蒾病(象皮腫)及膏熱、熱淋(乳糜尿)等的描述,以及「小便白如米汁」「癩疝重墜,囊大如斗」等記載均為絲蟲病的歷史資料。

兩種絲蟲引起絲蟲病的臨床表現很相似,急性期為反覆發作的淋巴管炎、淋巴結炎和發熱,慢性期為淋巴水腫和象皮腫,嚴重危害流行區居民的健康和經濟發展。

據國外80年代後期資料估計全世界有27億人生活在有淋巴絲蟲病流行的國家中,其中9.05億人生活在有感染威脅的流行區,9.02千萬人感染了淋巴絲蟲病,其中班氏絲蟲病的人數約有8.16千萬。

班氏絲蟲是寄生人體的絲蟲中最普遍的一種絲蟲。

Demarquay(1863)在巴黎首次從一來自哈瓦那患者陰囊鞘膜積液中發現本蟲微絲蚴。

成蟲最早是由Bancroft在1876年於澳大利亞布里斯班一個中國患者的手臂淋巴膿腫中發現一條死蟲,其後他又從一鞘膜積液患者的精索獲得4條活雌蟲。

Meadow(1871)最早描述了我國浙江寧波一帶的象皮腫病人;自1872~1878年Manson在福建廈門發現很多陰囊象皮腫患者,並在鞘膜積液內找到微絲蚴及一段雌蟲。

Manson(1877,1879)在廈門首次描述絲蟲是蚊子傳播和微絲蚴具有夜現周期性的兩個重要發現。

Bancroft(1899)和Low(1900)發現蚊體內發育成熟的絲蟲幼蟲可從蚊喙逸出,經皮膚鑽入人體發育為成蟲。

從而澄清了班氏絲蟲生活史中的宿主關係和傳播途徑。

馬來絲蟲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