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肝散於失智症行為精神症狀應用 | 抑 肝 散 憂鬱症

現行BPSD 的治療,以像是抗精神病藥物、抗憂鬱劑等,用於改善患者的精神行為症狀,但美國精神醫學會在其發行的臨床治療指引中就建議優先 ...143冊Vol.36 No.2Jun. 30 2020中華民國一○九年六月卅日出版抑肝散於失智症行為精神症狀應用桃園長庚紀念醫院中藥組藥師黃柏菘、周佳玉桃園長庚紀念醫院中醫藥劑部藥師陳立偉摘要失智症患者常在智力漸漸喪失的同時,發生失智症行為精神症狀(behavioralandpsychologicalsymptomsofdementia;BPSD)。

對病人不僅在生活品質上產生嚴重影響,也對病人家屬和照顧者產生巨大的身心負擔。

精神病用藥是目前對BPSD的主要治療手段,但其對患者產生的副作用,容易增加患者死亡風險。

本文回顧抑肝散用於BPSD之臨床研究,探討其治療效益。

關鍵字:失智症行為精神症狀、抑肝散、BPSD、Yi-Gan-San壹、前言失智症(dementia)是由影響大腦正常心智的疾病所引起的症候群名稱,以智力減退為主要表徵,進而產生認知功能異常,以至於行為及性格亦有變化。

依據2015年全球失智症報告,全球失智患者人數約為4680萬人,且平均每3秒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

若以每20年成長近1倍速度,約莫到2050年將高達1億3150萬人。

2015年花費在失智症照護的成本為8180億美元,到了2018年將突破1兆美元1。

台灣失智症協會所進行的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民國106年12月臺灣失智人口共271,642人,佔全國總人口1.15%,換言之在台灣約每100人即有1位失智者2。

失智症依盛行率高低大致可分常見的四類:阿茲海默氏症(Alzheimer'sdisease;AD)、血管性失智症(vasculardementia;VaD)、路易氏體失智症(dementiawithLewyBodies;DLB)及額顳葉型失智症(frontotemporaldemetia;FTD)。

其中以阿茲海默氏症約佔了所有失智症比率的6成左右為最大宗3。

然而失智症不只是具有認知功能的障礙,還經常伴隨非認知功能的症狀,包括有憂鬱、焦慮、妄想、幻覺、行為障礙及其他精神病症狀,醫學上將它統稱為失智症行為精神症狀(behavioralandpsychologicalsymptomsofdementia;BPSD)4。

現行BPSD的治療,以像是抗精神病藥物、抗憂鬱劑等,用於改善患者的精神行為症狀,但美國精神醫學會在其發行的臨床治療指引中就建議優先使用非藥物治療來處置失智症伴隨的精神症狀徵候與行為問題,效果不佳時才進一步考慮藥物治療5。

因為藥物會顯著增加癲癇發作和死亡的風險。

所以即使在風險評估後首次使用抗精神病藥物也須從最低劑量開始,謹慎進行6。

在臨床上因為考量使用抗精神病藥物治療BPSD所發生副作用的風險,進而面臨兩難局面的同時,2005年日本大阪大學研究人員Iwasaki等人經實驗證實,抑肝散有助於失智症患者BPSD的改善7。

因此使用抑肝散治療失智症患者BPSD的症狀或許是未來可行的方法之一。

貳、抑肝散簡介抑肝散有平抑肝氣及鎮痙安神作用,屬於安神劑。

記載於明朝薛鎧《保嬰撮要》,具清肝熱的效能,適應症有肝經虛熱、驚悸抽搐、腹脹少食、嘔吐痰涎、睡臥不安。

依據日本藥局方第17版,抑肝散由日本當歸、蒼朮(或白朮)、茯苓、鉤藤、川芎、柴胡、甘草組成(表一)8。

方劑中當歸:養血柔肝;蒼朮(或白朮):健脾燥濕;茯苓:利水滲濕;鉤藤:清熱平肝,息風止痙;川芎:活血行氣;柴胡:疏肝解鬱,和解清熱;甘草:補脾益氣。

表一日本漢方抑肝散的組成透過許多大規模藥理實驗和臨床試驗研究,抑肝散逐漸被證實可改善失智症的BPSD症狀而無嚴重不良反應。

臨床前基礎研究說明抑肝散可影響血清素、麩胺酸、乙醯膽鹼、GABA、多巴胺、去甲基腎上腺素、腎上腺素,並有神經保護作用,抗壓作用,促進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和抗炎作用9。

參、抑肝散用於BPSD的文獻回顧一、用於阿茲海默症患者的文獻回顧10一篇研究探討抑肝散用於治療AD患者BPSD的影響:該研究收入產生BPSD症狀的AD患者,納入標準為85歲以下確診為AD的患者,以哈欽斯基氏血管性失智症量表(Hachinskiischemicscore)評分≤6分。

研究開始前6周確認病人血鉀在正常範圍內,開始研究前確認病人神經精神量表(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