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減少症之處理(上) | 血小板減少症

血小板減少症之原因有很多,如自體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敗血症、脾功能過旺、藥物引起者(例如作過化學治療後之患者)、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症,瀰漫性血管 ... 回首頁  關於協會 協會簡介 幕後推手 本會信箱 醫療資訊 醫療新知 營養專欄 骨髓移植問答集 本會活動 旅遊札記 心靈點滴 活動組消息 用愛支持協會 愛心捐款 捐款芳名錄 入會申請表  醫療資訊/醫療新知 血小板減少症之處理(上)     前台北榮民總醫院血液科何照洪主任       前言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種很小的細胞,以前認為是血中細胞的碎片,目前已知道它是由骨髓中,一種叫巨核細胞的血球,所製造成的細胞。

血小板的功用,主要是止血。

因此,若血小板缺乏時,止血功能就會減少,病人就會很容易出血了。

正常時的血小板數目,約為150,000-400,000/μL左右。

  一般若低於100,000/μL時,就可稱為血小板減少(或過低)症了。

血小板減少症是臨床上常見的現象之一,由於引起血小板減少症之原因有很多,因此血小板減少症之處理亦較複雜,其治療方法,不是單純的給予血小板輸注即可,本文著重於討論血小板減少症之處理方法。

 先確定是否真為血小板減少症  血小板的計數,是屬於血液常規檢查的一個項目,目前都採用自動血球計數器來計算。

有時,當自動血球計數器顯示病人血小板減少,但病人卻完全沒有任何出血的症狀時,我們就應先做一血液抹片,以確定其是否真的患有血小板減少症。

有少數病人之血小板為正常,但常規血液檢查卻顯示血小板減少,此乃因為病人之血小板對抽血管內之抗凝劑特別敏感(稱為EDTA),而會產生凝集作用。

這些已凝集的血小板,由於體積比原來的血小板大得多,機器便以為它不是血小板,就會忽略而不數了,於是就產生假性血小板減少的現象。

這時,就要檢查病人的血液抹片,若發現有不少的血小板凝集成團,那就表示病人其實血小板是正常的,只是機器數不到真正的數目,而成為假性的血小板減少症而已。

這種情形,便不必加以治療了。

再決定引起血小板減少症之原因  血小板減少症之原因有很多,如自體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敗血症、脾功能過旺、藥物引起者(例如作過化學治療後之患者)、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症,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症,輸血後紫斑症⋯⋯等等。

若能先找出病因,且針對原因再給以治療,以及能把病因先去除,則血小板減少之問題亦不難解決了。

血小板減少之處理方法  當面對一個血小板減少症之病人時,我們先要了解其危險性,是否可能會很容易出血。

當血中血小板數量愈少的時候,出血的機率也就隨之昇高。

評估各項影響出血的因素,除了血小板的數量外,許多臨床上的狀況也要列入考慮。

這些包括了敗血病、尿毒症、蛋白質異常、惡性腫瘤、凝血功能異常、以及藥物的影響、如阿斯匹靈(aspirin)等。

  雖然血小板的數目,正常時都會大於150,000/μL,但通常血小板數量如果超過50,000/μL時,患者就足以應付一般凝血的需要,也可以接受出血性不大的外科手術。

如果血小板數量低於20,000/μL時,自發性出血的機率便開始增加,但一般在不發燒、不必作化療的情況下,血小板若有20,000/μL,一般就足夠應付,病人就很少會出血了。

但當血小板數量低於5,000/μL時,則比較容易發生自發性的出血。

這時就會考慮作預防性的血小板輸注了。

 何時該作預防性血小板輸注呢?  一些針對急性白血病患者血小板減少的研究顯示,實施預防性輸血小板,的確可以減低大出血的機率。

但是這些病人,若與只有出血時才輸血小板的病人相較,死亡率卻沒有降低。

  一般而言,實施預防性輸血小板的適當時機仍有爭論。

根據一篇研究的建議,對於再生不良性貧血的病人,可以等到血小板數量降至5,000/μL以下時再實施預防性輸血小板。

但如果病人有發燒,感染,或是合併使用其他抗凝血藥物時,輸血小板的閥值,就應提昇至10,000/μL,亦即血小板低於10,000/μL時,即使沒有出血,也應作預防性的血小板輸注了。

但除了血小板的數目外,其他臨床的症狀,或是本身併發的疾病,亦需要考慮。

有時有些病人,血小板數目甚至在2,000-3,000/μL左右,他亦可以行動自如,而沒有出血的症狀的。

因此,臨床上的判斷及經驗,以決定其他出血可能,更為重要。

一般而言,口腔是否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