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 金森 氏症 末期 症狀延伸文章資訊,搜尋引擎最佳文章推薦

1. 顫抖的慾望:越來越多的巴金森氏病

但是每一個病人所表現的症狀可能都有其特殊性,而不是所有的病人都有一樣的表現。

症狀依嚴重度可分為五期. 第一期:單側肢體發生巴金森氏症,對生活幾無影響 ...       顫抖的慾望:越來越多的巴金森氏病(陳培豪醫師)  什麼是巴金森氏病?巴金森氏病是一種較常在老年人出現的疾病,發病年齡以五十至七十九歲最常見。

它是老年人的三大腦病之一,其他二種是腦中風和老人癡呆症。

巴金森氏病流行率約0.1%;六十歲以上流行率約1%;七十至七十九歲則約1.5%;男女發病率約為5:4。

在西元一八一七年,有一位英國醫師名叫詹姆斯‧巴金森他寫了一篇短文,描寫六位病人,這六位病人得到一種慢慢進行的身體的疾病,他形容這種病是一種身體某一部分不自主的發抖的動作,主要是四肢的發抖,當肢體休息時它會發抖,有時向後扶著他,他也會發抖;同時,病人感覺到肌肉的力氣減退,還加上走路時身體有向前彎曲的傾向,軀幹會向前彎曲,而且走起路來,開始時是緩慢的步伐,逐漸變成碎步,向前直衝。

今天,全世界都把這種疾病稱作巴金森氏症。

歷史及現今的世界上也有一些罹患巴金森氏病的名人:如以演出電影「回到未來」聞名的美國影星米高福克斯,前重量級拳王阿里,著名的葛里翰牧師和前任的司法部長李諾等。

歷史上的希特勒和鄧小平也都是巴金森氏患者。

台灣著名的音樂家李泰祥也罹患巴金森氏病,他還接受了腦深部刺激器植入手術。

 最主要的臨床症狀最主要的臨床症狀有三點:第一是四肢的顫抖(震顫)、第二是肌肉的僵硬、第三是運動的緩慢或其是動作完全消失。

從這三個主要的症狀,發展出一些容易被看得出來的表現,包括有寫字很小、表情很少、不常眨眼、吞嚥困難、說話小聲、小碎步、愈走愈快和走路時手臂不會擺動等。

而與運動功能障礙無關的症狀也有姿態性低血壓、睡眠障礙、頻尿、便秘、性功能障礙、憂鬱症、四肢疼痛或嗅覺異常等。

但是每一個病人所表現的症狀可能都有其特殊性,而不是所有的病人都有一樣的表現。

症狀依嚴重度可分為五期第一期:單側肢體發生巴金森氏症,對生活幾無影響。

第二期:雙側均有問題,平衡正常。

第三期:無法維持穩定的姿勢,例如轉身時步態不穩。

第四期:病人可站立或行走,但有嚴重活動困難。

第五期:病人臥床或困坐輪椅,必須旁人照料其生活。

隨著病情嚴重,病人日常生活能力逐漸減退,需要他人扶持,終至完全需人照顧的病廢狀態;最後可能因呼吸道、泌尿道、褥瘡之感染而死亡。

 巴金森氏病之診斷診斷巴金森氏病,主要是靠病史和神經科醫師的檢查。

抽血檢驗、腦波、電腦斷層和核磁共振,一般不需要做。

如果醫師懷疑可能由其他病因引起,醫師會自動安排檢查確定診斷。

由於早期治療,會延長病人繼續工作和活動的歲月,並因而延長壽命,找專家作早期診斷,應該是最明智的決定。

有一些疾病的症狀類似巴金森氏病,走路也相當遲緩、僵直、或顫抖。

這類疾病包括腦血管疾病、水腦症等,須與巴金森氏症作鑑別診斷。

因此須作腦部核磁共振攝影,證實是否有腦血管阻塞、腦梗塞、腦萎縮、以及水腦等,這些疾病之治療方法完全與巴金森氏症不同。

如水腦症須放置引流管,導流腦脊髓液,病患就可康復,恢復正常的行動。

若是腦組織內小血管阻塞,則須用藥物長期治療。

 巴金森氏病的病因巴金森氏病症之病理特徵是中腦的黑質組織內的多巴胺細胞退化死亡。

正常黑質組織內約含二十萬個多巴胺神經細胞,由於這些神經細胞含有黑色色素,裸視下這群神經細胞所在的區域呈現黑色,故稱之為黑質組織。

多巴胺神經可分泌多巴胺,專司控制運動的協調。

這些神經少許的退化,並不會引起任何運動的不協調,但當退化超過50%時,便開始出現輕微症狀,包括肢體顫抖、僵直及動作緩慢。

右側黑質的退化則會引起左側肢體症狀,反之亦是。

神經退化愈多,則上述症狀會愈嚴重。

不明原因性的黑質組織退化,便稱之為巴金森氏症。

 巴金森氏病的治療初期主要是藥物治療,以短效型及長效型的多巴藥物為主。

藉由供給多巴胺神經多一點的多巴藥物,以便製造出更多的多巴胺來彌補退化的神經所減少的製造量。

早期的巴金森氏病患者,對於多巴藥物的療效反應皆相當不錯。

但由於巴金森氏症為一進行性的疾病,多巴胺神經一直在死亡,以至多巴藥物會愈服



2. 巴金森氏症病友五階段照護重點

巴金森氏症病程依嚴重程度分成五期,隨著症狀變化,飲食、運動、居家環境等日常照護,也分不同階段。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神經部主治醫師 ...親愛的網友: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IE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新聞網願景工程橘世代有設計售票網有行旅我的新聞udn/元氣網/科別/腦部.神經巴金森氏症病友五階段照護重點分享分享留言列印A-A+2017-08-0610:50聯合報記者黃安琪/報導帕金森氏症是國人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約占65歲以上老年人口的1%至2%,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台灣有逾4萬人罹病,病程依嚴重程度分成五期,隨著症狀日益變化,飲食、運動、居家環境等日常照護,也分不同階段。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神經部主治醫師陳凱翔表示,病程第一到二期,患者服藥治療後能穩定手部顫抖、肢體僵直或動作緩慢等症狀,日常生活仍能自我照顧,從事輕便工作。

但到了第三期症狀加重,平衡感變差、姿勢異常、吞嚥障礙、頻繁夜尿或出現衝動控制困難等,藥效時間也日益縮短,吃藥次數增加,日常生活需他人協助。

患者在病程第三、四期時,雖能緩慢行走但偶爾會出現凍僵步態,在身體重心依然往前的同時,會增加跌倒風險,日常照護可增加步行輔具使用,挑選穩定性較高的四點手杖或助行器;居家空間盡量減少雜物堆積,保持大的活動空間,在易撞到的桌腳增添軟墊、於衛浴設備旁加裝扶手、地板貼上防滑貼條、保持地面乾燥等。

帕金森氏症病人也常看到姿勢變化,包含早期的軀幹些微前傾頭部下垂,到中後期可能出現身體側彎的「比薩症候群」或更嚴重的「軀幹前彎」(Camptocormia),與巴金森病患軀幹肌肉的肌肉張力異常有關,常對藥物的反應並不佳,治療可能要配合長期復健與姿勢調整。

當患者吞嚥時中軸肌肉活動性變差,會出現吞嚥障礙須提防嗆到造成吸入性肺炎,若以藥物治療後,患者對藥物反應仍差,此時在食物的準備上,須將食物剁細碎、將飯煮成粥等來進食,但還不至於只能吃流質食物。

在吃飯前後,應注意用藥時間,因藥物應與蛋白質食物如肉類、豆漿等隔開,在飯前半小時或飯後一小時服藥,也應避免同時混合使用攝取維生素B6的營養品,像是綜合維他命等,這些成分皆會抑制藥物在腸道的吸收,影響藥效。

患者因疾病本身和部分藥物副作用,會產生便祕問題,除多運動促進腸胃蠕動,水果可挑奇異果、火龍果、香蕉、黑棗汁、紅豆或綠豆湯等改善症狀;醫師也會開立軟便藥,解決便祕後藥效才能發揮較佳效果。

患者常會聽聞坊間透過食療抗病的方法,像是某些中藥、或是抗氧化物如維生素C、E等,但實際上目前尚無研究證據顯示他們對帕金森氏症有延緩病程的效果。

因自主神經控制出現問題,困擾患者的症狀為不斷增加的夜尿頻率,一晚有時會多達五、六次以上,並非真的「尿多」想排尿,而是有尿意但站到馬桶前卻只排出一點點,持續整晚造成失眠,當男性患者出現夜間頻尿,需先檢查是否有攝護腺肥大問題。

雖然帕金森氏主要是腦部黑質細胞的退化,但其腦部沉積物「路易氏體」(LewyBody)隨病程漸行會在全腦堆積,影響大腦皮質功能,常會在疾病中晚期發現病患會有幻覺產生,如看到房間內有人或小動物、地上有蟲在爬、已過世的親人等。

有時也會伴隨帕金森病性失智症,造成視覺空間感喪失、執行能力下降,後續也產生記憶退化等情況,讓照顧更為複雜。

用藥的副作用值得注意,部分患者在發病數年後且長期使用多巴安受體促效劑,可能會出現衝動控制困難,約占所有帕金森氏症患者的15%,發生時經常無預兆,臨床症狀會出現不停地想購物、吃東西、性衝動、或不停地賭博、玩刮刮樂等,研究發現,這類患者多為男性、年輕發病、家族或病人本身有藥物濫用病史及發病前個性衝動者,較容易出現這一類的問題,建議家屬注意觀察若有此類現象須告知醫師。

運動對患者來說,目前研究證實太極拳、舞蹈、有氧飛輪能訓練平衡與伸展,改善關節僵硬問題,整體來說,有從事運動的患者,不論在退步幅度或症狀保持上,皆比沒運動的患者好。

若屬年紀較長、已退休的患者,可每日進行一小時運動,或拆解成運動各30分鐘,同時注意運動時的藥效反應,避免運動途中肢體突然僵硬、跌倒。

嚴重到第五期臥床的病人,退化程度已經相當嚴重,已經不太能自行起身或移動,此時巴金森的藥物不見得能夠提供太多的幫助,家屬反而更要細心於褥瘡的照顧以及餵食時避免嗆到造成吸入性肺炎。

如患者符合深腦刺激手術的基本條件,通常在病程第三、四期時,出現有時常困擾的「開-關現象」(On-OffPhenomenon),或因藥物引起的異動症(Dyskinesia),或無



3. 台大醫院巴金森症醫療中心

基底核的病變可導致多種運動和認知障礙,包括帕金森氏症和亨廷頓氏症等。

... 不清,幾年後出現表情呆滯、顫抖、動作緩慢等巴金森症狀,到末期出現癡呆症。

top.htmlef.htm      巴金森氏病(Parkinsonsdisease)的緣由 西元1817年,一位英國醫師詹姆斯巴金森(JamesParkinson)首先發表了一篇文獻,詳細描述發生在六位老人身上,一種伴隨著四肢發抖、無力、軀幹駝背、動作緩慢的疾病。

後來陸續有人觀察到同樣的病例,因此就把該病命名為巴金森氏病(巴病)。

   巴金森氏病(Parkinsonsdisease)的病理  腦部可以分成為三個主要部份:大腦、小腦和腦幹。

腦幹由中腦、橋腦、延髓三部分組成,上接間腦、下接脊髓。

基底核,或稱為:基底神經節,是大腦深部一系列神經核團組成的功能整體。

它與大腦皮層,丘腦和腦幹相連。

目前所知其主要功能為自主運動的控制。

它同時還參與記憶,情感和獎勵學習等高級認知功能。

基底核的病變可導致多種運動和認知障礙,包括帕金森氏症和亨廷頓氏症等。

黑質(Substantianigra,拉丁語以為「黑色的物質」)是中腦的一個神經核團。

黑質的位置位於中腦背蓋部(tegmentum)和大腦腳之間。

黑質不是一個均一的核團,它可分為結構和功能上都相差很大的黑質緻密部(Substantianigraparscompacta,SNpc),黑質網狀部(Substantianigraparsreticulata,SNpr)和黑質側部(Substantianigraparslateralis)三部分。

黑質是基底核的一個附屬核團。

黑質(Substantianigra)中的多巴胺神經元,會分泌多巴胺至大腦中的基底核(basalganglia),基底核很複雜地連繫著腦部各部位,它控制著各種正常和不正常運動訊息的調節。

對巴金森病患者而言,他們腦內由被殼(putamen)、尾核(caudatenucleus)和蒼白球(globuspallidus)所形成的控制線路並無法正常運作。

由腦部傳送到肌肉的訊息先由大腦皮質傳送到基底核和腦內其他部分,它們把訊息修正後,送到視丘再回到大腦皮質。

這過程的運作和調節都是經由神經傳導素而達成。

當訊息被適當地修正後,由視丘回到負責思考的皮質,再把運動訊息送出。

  黑質內充滿了生產多巴胺的神經細胞,它把多巴胺送到基底核和腦內其他部位。

當黑質被破壞,這些細胞無法正常地生產多巴胺時,應輸送到控制運動和平衡的紋狀體之多巴胺就逐漸減少,多巴胺和乙醯膽素兩種神經傳導素無法維持平衡,巴金森病的運動障礙症狀因此而出現。

正常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多巴胺神經細胞的數量會逐漸的減少,但是巴病患者在減量的速度上較一般人快許多,當多巴胺神經細胞分泌多巴胺的濃度低於正常人的百分之八十時,臨床上就會出現巴病症狀。

     巴金森氏病(Parkinsonsdisease)的原因及左多巴藥的發現巴病的真正致病原因目前尚未得知。

幸運的是1960年代以後,科學家合成了一種名為左多巴的藥物,是多巴胺的前驅物,進入人體後會轉換成多巴胺。

此藥物在大多數病人身上有不錯的治療效果。

  在1960年代初期,研究人員解剖巴金森病患者的腦部發現多巴胺的濃度在基底核內尾狀核和被殼非常低。

巴金森病因此被界定為缺乏多巴胺的神經退化性疾病。

由此發現,補充多巴胺也理所當然地用來治療巴金森病。

但是,這方式起初並不是真的很有效,因為腦部有一道用以防止外來物質經由血液進入腦內而破壞腦細胞的血腦屏障。

口服的多巴胺也因此無法經由血液通過血腦屏障進入腦內。

而後發現多巴胺的前身物質(precursor)-左多巴倒是能夠通過血腦屏障,並且經過脫羧基酵素的協助在腦內形成多巴胺。

  不過,在1960年代初期剛開始試用左多巴時,它的效果也引起一番爭論。

有人認為左多巴能夠減少巴金森病的症狀,有的卻不認為它對巴金森病有效。

一直到1960年代晚期,紐約的GeorgeCortias醫師和他同僚提出,給患者服用大量的左多巴對巴金森病有驚人的效果。

有的患者竟然可以從輪椅站起來打棒球。

先前給病人的左多巴藥量是每次100-30



4. 追求生命的安歇之處安寧照護讓疾病末期的恐懼減少了

案例一:趙伯伯罹患巴金森氏症多年,後來合併失智,病情在持續惡化下, ... 因而無法在適當的時間點準備並協助病人善終,造成失智症末期病人常在 ... 應協助患者處理不適症狀;同時也應讓病人與家屬理解,一旦停止洗腎即 ...Skiptocontent案例一:趙伯伯罹患巴金森氏症多年,後來合併失智,病情在持續惡化下,不但吞嚥困難,且失去行動能力,就連坐在輪椅上,全身仍會不由自主地抽動,和輪椅持續磨擦的結果,導致全身傷痕累累,讓也曾在職場叱吒風雲的趙伯伯,備感難堪,一心求死……。

案例二:李奶奶中風多年後,腎功能也告衰竭,如今全賴洗腎維生;最近洗腎時血壓經常往下掉,有時得靠強心劑才能勉強洗完腎;醫師評估這樣洗下去,風險極高,但,如何告知李奶奶及其家人:洗腎恐無法安全進行,病患「一洗終身」何處是終點?失智末期安寧需求嚴重被忽視台南奇美醫院老年醫學科醫師陳炳仁指出,國內失智症患者至少16萬人,但根據2013年安寧緩和醫療服務統計顯示,臨終前接受安寧療護的失智症患者竟不到200人,顯示絕大多數失智的長者在生命末期並沒有得到應有的照顧。

在美國,失智症及阿茲海默症在死因排行榜中高居第6位,但在台灣卻還未擠進十大死因;陳炳仁認為,近年來,隨著媒體報導、影視作品、人口急遽老化等因素,失智議題漸受到國人重視,但在過去備受忽略下,他合理推測台灣十大死因的第四位肺炎,即應隱含了許多因失智、中風、神經退化導致吞嚥困難引發吸入性肺炎,而致感染喪命的案例。

機構長者愈到末期送醫愈頻繁他指出,失智症是一種身心功能全面性破壞的疾病,到了末期,病人通常因持續性中樞神經退化、身體各種代謝機轉失調,以及吞嚥、活動功能喪失,常導致感染、營養不良、失能、臥床褥瘡等窘況,逐步邁向死亡。

然而多數人、包括醫療人員對失智症的疾病樣貌與病程缺乏正確認知,因而無法在適當的時間點準備並協助病人善終,造成失智症末期病人常在養護機構或醫療院所,倚賴維生醫療處置勉強維持,不僅毫無生活品質可言,對病人及家屬更是折磨。

花蓮慈濟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謝至鎠也表示,許多重度失智、中風、腦傷嚴重的患者在家屬難以長期支應照顧重擔下,最後多送進安養機構照護;而重度失智患者到末期時,多半肢體已攣縮、須長年臥床且意識不清,養護機構業者往往擔心患者一旦在機構內去世,將引起家屬責難,因而愈到末期的患者一有不適或變化,即採取傳統治療,不憚其煩地往醫院急診送;一旦到急診,則插管、電擊各種急救措施全用上,讓患者臨終前受盡折磨,醫師看了也為之不忍。

為此,近年來花蓮慈濟嘗試發展「機構安寧照護」,將安寧服務的觸角伸向長照機構;慈濟率先在3家安養中心推廣末期患者的安寧照護,由安寧醫護團隊前往協助機構為末期患者做安寧準備,也讓家人掌握患者情況,並早做心理準備;在患者情況有變化時,經過慈濟安寧團隊的教育、訓練、宣導,機構可明確採取適當安寧療護處置,不必一味地往急診送;果然,試辦計畫顯示:機構安寧確實有助於降低機構長者送急診次數及住院率,也大大減少無效醫療帶給患者的痛苦。

專家為洗腎患者建立退場機制八大非癌的安寧對象中,另一最被討論且值得關切的族群是洗腎患者。

台灣洗腎人口早已逾8萬人,此一人口比例居全球之冠,且洗腎加上呼吸器依賴的患者多達7千人,他們長期臥床、靠機器維生,處境堪憐,家庭照護負擔亦感沈重;且長期洗腎對心、肝等器官都會造成沈重負荷,部分洗腎患者已經到了做血液透析血壓就直直落,甚至得靠打強心針才能完成洗腎,不但患者辛苦,醫師壓力也很大。

根據統計,70歲以上患者洗腎三個月後,僅三分之一可維持日常生活功能,80歲以上腎臟病患洗腎一年後死亡率高達5成,洗腎讓老人家延長存活期,卻不一定能安享晚年。

腎臟科醫學會2008年開始討論慢性腎病患者在洗與不洗之間,能否有其他選擇?經過多年努力,凝聚專科醫師共識,終於研擬出「退場機制」,提供對慢性腎臟病患的保守性治療,包括思考緩和醫療介入的時機。

慢性腎臟病臨床診療指引根據最新版《台灣慢性腎臟病臨床診療指引》原則,慢性腎病患者若80歲以上、出現意識不清、疾病已到末期如癌末、器官衰竭等狀況時,醫師在尊重患者自主權的前提下,須進一步確認患者的善終意願及對末期醫療處置的選擇;尤其原依賴洗腎維生的患者,當病況已不適合繼續洗腎時,例如失智患者常自拔維生管線、血壓過低無法安全進行洗腎、腎臟病之外合併有其他末期疾病等,儘管有些患者或家屬仍認為洗腎有幫助,堅持繼續洗下去,但站在醫師立場,仍應告知實情並提供其可考慮停止透析的建議,同時提供緩和醫療服務。

陳炳仁指出,當腎病患者已不適合洗腎時,必須提供配套措施,維持患者的末期生活品質,尤其



5. 晚年受巴金森氏症所苦,羅慧夫辭世出現3症狀要及早治療 ...

蔡清標補充,巴金森氏病患到了罹病末期記憶力退化,甚至出現看到往生者等幻覺、老是懷疑家人偷自己的東西等被害妄想症。

男子40歲就發病祖父 ...本網站使用Cookies以便為你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選下方"我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s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隱私權政策我同意你還沒有登入/加入會員唷!馬上成為會員就可以收藏你喜歡的文章囉!登入/加入會員收藏成功已複製連結播出時間:CH56每天上午10點、六日晚間7點意見反映:[email protected]觀眾服務專線:02-2656-1599©TVBSMediaInc.AllRightsReserved台北市內湖區瑞光路451號|聯利媒體股份有限公司醫療晚年受巴金森氏症所苦,羅慧夫辭世出現3症狀要及早治療健康2.02018/12/0414:34字體放大為台灣醫療奉獻40年的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創辦人、整形外科權威羅慧夫,近日在美國因年紀老邁、心肺衰竭病逝,享壽91歲。

羅慧夫醫師被譽為台灣「整形外科始祖」,曾先後擔任馬偕醫院、長庚醫院院長,並創設台灣第一個加護病房、小兒麻痺重建中心、燙傷中心、唇顎裂暨顱顏中心、生命線等醫療防治機構。

 羅慧夫1999年退休後回到美國休養,晚年受巴金森氏症所苦,行動不便,健康狀況大不如前。

知名腦神經權威、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院長蔡清標說,在罹患巴金森氏病早期,藥物對病情的控制非常有效,所以最好能夠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示意圖/TVBS 臨床3症狀造成生活不便蔡清標指出,臨床上常見的巴金森氏病人主要症狀有三:靜止狀態下的顫抖、身體僵硬如齒輪般的慢動作定格畫面(動作緩慢、走路不穩),以及僵硬如撲克牌的臉部表情。

多數病患求診都是因為這3種症狀已造成生活上的不便,比如:上下車時動作變緩慢,想跑卻跑不快,如被釘住一樣;親友以為病患老是在生氣或憂鬱、心情不好,而影響到人際關係等。

 由於神經運動功能退化、障礙,腸胃道蠕動變慢,加上藥物副作用、飲食習慣,有研究發現,超過5成巴金森氏病患者深為便祕及排便困難所苦。

蔡清標補充,巴金森氏病患到了罹病末期記憶力退化,甚至出現看到往生者等幻覺、老是懷疑家人偷自己的東西等被害妄想症。

 男子40歲就發病祖父、父親都是患者巴金森氏症是大腦基底核黑質細胞退化的問題,一旦發病便不可回復;造成腦部基底核退化的原因有老化、基因遺傳(30至40歲就罹患早發性巴金森氏病)、重金屬中毒如錳、病毒感染等。

 蔡清標曾接獲不少具有家族史的病患,其中有位電子公司的老闆,他40歲出頭就發病,是運動健將,專精游泳、網球、橄欖球運動,慢慢地發現運動時力不從心,寫字、批改公文會手抖,無法簽名,不寫字、批改公文時手還是會不自主地顫抖。

進一步追溯發現,他的祖父、父親都是巴金森氏病患者,而且手足中有1名哥哥發病,目前兩兄弟都補充左多巴(由基底核分泌,有助動作的協調性)、類左多巴、抑制左多巴分解的藥物以及神經修補劑,以控制病情。

 蔡清標表示,已找到10多種和巴金森氏病有關的基因(包括顯性、隱性及性聯遺傳都有),但帶有巴金森氏病基因者不見得都會發病,因此也不用恐慌;國泰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廖品雯表示,臨床上病情診斷,首先以病患臨床症狀表現來判定,然後再根據腦部影響檢查確診。

 ◎撰文/吳佩芬 ◎編輯/王家瑜整理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相關文章這個茶每天喝個3、5杯對防巴金森氏症有幫忙從飲食著手預防巴金森氏症5守則機器人幫腦麻兒站起來中風、巴金森患者也適用寫字、拿杯子手會抖,是得了巴金森氏症?便便能治病?不僅改善腸胃疾病糖尿病、帕金森氏症也有望  按這裡→加入健康2.0LINE  保健新知搶先看巴金森氏症羅慧夫老年僵硬顫抖走路便祕記憶力遺傳蔡清標廖品雯下一則:缺維生素D染新冠肺炎風險爆增!98%國人維生素D不足9種食物含量最高人氣排行榜1「新國病」乳癌!糖尿病罹乳癌風險高40%醫揭5招有效預防2「排膽結石」別再誤信偏方!營養師:這樣吃容易膽結石,3招有效預防3保溫瓶只裝水不會髒?小心病菌喝下肚!2步驟清洗才真正乾淨4天氣越冷筋骨越緊繃!15分鐘暖身促循環、筋骨靈活不受傷5駝背看起來老10歲,老了還會腰痛!物理治療師2招改善挺直活到老6年後快瘦甩油!營養師公開三餐「減醣菜單」吃飽又能輕鬆瘦身7年後要整腸減脂 中醫師推「這樣」按摩腹部改善便祕、腹瀉常喝纖美茶去油脂 8睡覺時「1種跡象」注意肝不好!醫師告訴你:外在5症狀觀察肝功能9好煩,年後肚子多了一圈肉!營養師推「168斷食」輕鬆減脂10一把筷子搓搓搓原來媽媽洗筷



6. 如何照顧帕金森氏症長輩:常見症狀、分期|家天使照顧服務

(文:家天使編輯團隊)帕金森氏症(又稱巴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是種常見的神經退化疾病,多數人不太認識它,但一定都看過這疾病的 ...照護知識庫家天使精心為您彙整生活照顧、照護相關資訊,不論您是照顧者或是照顧服務員,都能更滿足您的照顧知識全部文章照顧新知照顧部落格最新消息熱門文章標籤:看漫畫學照顧、照顧資訊、失智症、營養保健、醫藥新知照顧部落格2018/12/19  如何照顧帕金森氏症長輩:常見症狀、分期|家天使照顧服務帕金森氏症照顧資訊醫藥新知(文:家天使編輯團隊)帕金森氏症(又稱巴金森氏症,Parkinson'sdisease)是種常見的神經退化疾病,多數人不太認識它,但一定都看過這疾病的典型症狀:小碎步、肢體發抖、講話不清楚等。

根據健保資料庫2011年統計,全台有超過4萬多人罹患此帕金森氏症,發生率也逐年增加。

一起來多認識這項疾病吧!什麼是帕金森氏症?帕金森氏症是一種漸進式的神經系統病變,並且會影響人的身體動作。

初期的帕金森氏症狀可能不太明顯,可能只有單手出現顫抖,但當疾病持續發展時,患者會漸漸出現顫抖、僵硬、行動遲緩、身體協調等問題,甚至有睡眠障礙、憂鬱症、容易疲勞、記憶障礙等,大大影響病患的日常生活功能。

帕金森氏症的症狀帕金森氏症有四個主要的症狀手、手臂、下巴或頭部的不由自主顫抖。

四肢與軀幹的僵硬。

動作遲緩。

身體協調與平衡出現問題,容易跌倒。

其他帕金森氏症的症狀包含了憂鬱、情緒改變、吞嚥困難、嘴巴不自覺地做出咀嚼動作、說話出現問題、泌尿困難、皮膚問題以及睡眠障礙。

雖然上面列了這麼多帕金森氏症可能的症狀,但是事實上,帕金森氏症的症狀會依照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程度的表現。

以初期的症狀為例,有的人初期症狀只有輕微手抖跟發現離開椅子這個動作有困難;有的人是發現自己說話變得小聲、手寫的字越來越小,就因為帕金森氏症的症狀如此不確定,很多人會忽略的早期的症狀;事實上,在大部分的病例中,目前是沒有一個有效的醫學檢驗可以確診帕金森氏症。

帕金森氏症分期因為帕金森氏症是會隨時間逐漸發展的,因此藉由了解沒依即會發生的狀況,讓家屬可以預期未來病人會發展的情形。

帕金森氏症分期症狀表(圖片製作:家天使編輯團隊)第一期:初期的症狀很難被注意到,如果會發現到,往往是因為單側的肢體出現些微顫抖,並且不會影響到正常的生活。

第二期:顫抖現象逐漸會出現在兩邊,日常身活開始受到影響,病患會察覺到自己行動能力以及與他人溝通講話的時候出現障礙。

第三期:通常長輩被發現罹患帕金森氏症都已經是第三期了,第三期的症狀除了較第二期嚴重外,病患的平衡開始出現問題,日常生活也會受到許多限制,要特別留心跌倒的情況。

第四期:行走出現困難,日常生活的洗澡、穿衣服都出現障礙,需要他人或輔具的幫忙。

第五期:病人無法自行走動,需靠輪椅或躺在床上,病人容易出現失智、幻覺或是認知障礙的狀況。

帕金森氏症也會失智嗎?根據研究顯示,帕金森氏症的患者約有20%左右會進展變成失智症的狀況,並且通常會在出現動作障礙後的10~15年出現。

與一般大家知道的阿茲罕默行失智不同的是,帕金森氏症失智的病人初期認知障礙通常出現在執行、語言及視學相關的功能方面;到了後期才漸漸出現記憶力衰退現象。

照顧帕金森氏症患者要注意的小細節帕金森氏症一個常見的症狀就是特殊的帕金森氏步伐:身體容易往前傾的狀況、步伐變成小碎步以及行走時雙臂晃動降低,甚至有時於起步後愈走愈快,像趕路般向前衝。

此外,帕金森氏症的患者在發動一個動作的時候(例:抬起腳走路、把手伸出來),往往會有啟發動作的困難,或是走路到一半剎不住、停不下來,這些情況使得帕金森氏症患者在走路的時候非常容易跌倒,照顧時要特別注意。

帕金森氏症病人的症狀往往會先從單側發展起來,漸漸地發展到全身,但是,在部分病人會有單一側的症狀特別嚴重情形發生,因此照顧的時候就要避免使用這一側做太精細的動作。

最後,很多人在照顧帕金森氏症長輩的時候往往只注意到他的顫抖跟肢體僵硬情況,而忽略了他們還有像是睡眠障礙、便秘、臉部表情僵化、腳部因顫抖很難放鬆下來的情形,然而這些情形卻會導致帕金森式症病人情緒的低路、暴躁,甚至會覺得旁人不了解他的痛苦,都需要照顧者多點心思陪伴病人。

相關文章→帕金森氏症的原因參考文獻1.http://www.plexusnc.com/blog/stages-parkinsons-disease/2.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