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 童 走路異常延伸文章資訊,搜尋引擎最佳文章推薦

1. 兒童常見的步態問題

本文介紹了四種常見的兒童下肢骨骼發展問題, 包括O型腿、扁平足、走路內八及踮腳尖走路。

O形腿. 剛出生的嬰兒都有少許O形腿, 這是正常現象, ...網站選單首頁醫院介紹單位介紹就醫資訊網路掛號高齡友善暨長期照護人才招募教學研究:::你目前位置: 首頁單位介紹醫療單位其他科復健科衛教資訊兒童常見的步態問題兒童常見的步態問題  兒童常見的步態問題陽明大學附設醫院復健科暨兒童發展評估中心鄭雅薇醫師Mar.14,2019本文介紹了四種常見的兒童下肢骨骼發展問題,包括O型腿、扁平足、走路內八及踮腳尖走路。

O形腿剛出生的嬰兒都有少許O形腿,這是正常現象,外觀上嬰兒的膝部都有些許向內翻,此角度約於兩歲時便會變直,內翻繼而變得相反的向外翻,而最明顯外翻的時間約發生於三歲時,此後,外翻的角度會慢慢減少並會於九歲時停止。


O形腿不但會影響外觀,患者膝關節內側會受力過大而引起痛楚,因膝部變形而踝關節和足部會被迫內翻,著地點會集中在腳底外側而引起皮膚硬化,鞋底的外側常很快會被磨損。

由於O形腿大多會隨着年齡增長而改善,所以一般都沒有治療的迫切性,醫生會建議定期量度膝關節的角度,如發覺有嚴重變形或變形加劇,需要安排進一步檢查,鑑別診斷有:佝僂病(維他命D不足)、Blount'sdisease等等。

另外建議強化膝關節的運動,如踏單車和踏樓梯,可增強膝關節的穩定性,從而提供更佳的保護。

扁平足嬰兒及幼兒的足弓由於尚未發展成熟,一般都較為扁平,經正常的生長發展,足弓會漸漸成形,約於六歲時穩定,然若有家族遺傳,韌帶過鬆或其他足科病變(如先天性足關節融合)的問題,足弓便不會形成。

扁平足亦常見於肌肉張力偏低的兒童,由於他們的肌肉處於低張的狀態,足弓便沒有足夠的承托。

常見的症狀:足內側疼痛、不會單腳跳、跑步或跳動困難、容易疲勞。

扁平足患者因足部變形而易導致後腳跟縮短,情況持續可能加重足部變形,而引致扁平足惡化。

因此患者需做小腿肚肌肉按摩及後腳跟伸展運動。

再者,患者的小腿和脛後肌會因足部變形而變得無力,因此患者亦需要訓練此組肌肉,如踩在階梯邊緣向下壓腳跟,毛巾圈住腳往外拉引導腳用力向內縮。

足弓的承托也需靠足部的小肌肉輔助,因此,小肌肉的運動也可以幫助足弓的形成。

例如在沙灘或不平坦的路上步行,或用腳趾頭抓毛巾運動。

若足部扁平嚴重,用鞋內墊(足弓托)治療可回復正確的腳形,後跟外翻的情況亦得以改善。

家長為孩童選購鞋子時,必須注意選擇有足弓支撐的鞋,鞋身及鞋底不宜過軟或過硬,也不應選過大的鞋子,過鬆的鞋子不但不能正確支撐足弓,還會因過長過重的關係,而導致孩子容易絆倒。

走路內八in-toeinggait五歲以下的小童可能出現走路內八的情況,大部份都是因為坐姿不正確(如以“W”形坐在地上).走路內八,除會影響外觀外,患者雙腳會容易互相掽撞而引致絆倒。

此外,由於下肢處於內旋位置,肌肉不能發揮最有效的功能,而引致跑步及跳躍有困難。

走路內八的成因有三:股骨內旋五歲以下的小童可能出現走路內八的情況,大部份都是由於坐姿不正確(如以“W”形坐在地上)及股骨內旋,即股骨頸與膝關節縱軸形成的角度,隨著骨骼的生長,此角度會漸漸減少至正常水平,假如因股骨病變或坐姿不正,此角度便不會減少因而引致走路內八。

股骨內旋的臨床檢查,患者趴在床上,檢查者一手放在患者的腰部,另一手握住患者的腳踝,將患者的髖關節向內及外旋轉,然後比較兩者的差別,如骰骨內旋過大,髖關節內旋幅度會過大而外旋則過小。

脛骨(即小腿骨)扭入脛骨扭入可發生於坐姿不正,也有可能是結構性的問題,需要作定期檢查。

如有過緊的軟組織,透過伸展運動把其拉鬆後,有助改善脛骨扭入的情況。

脛骨扭入的臨床檢查,患者俯卧,膝屈曲90度,然後檢查者量度腳掌與大腿的相對角,正常情況下此角度是10-15度向外。

前掌內收
前掌內收也可導致走路內八,通常是遺傳或先天變形造成的。

髖關節的伸展運動治療,目的在於增加髖關節外旋的活動性。

可做單側髖關節的伸展運動,以增加髖關節外旋的角度。

也可兩邊髖關節同時進行的伸展運動。

以及改善前掌內收的伸展運動,先固定踝關節,然後把前掌向尾指的方向推。

踮腳尖走路Tip-toeing踮腳尖走路可發生在幼兒初學走路時,即約一歲大,此現象可能只持續數個月,大部份患者踮腳尖走路情況都會自然地消失,治療師和醫生會仔細檢



2. 1-6歲孩子步態發展大剖析!踮腳尖走路是發育異常?

幼兒1-3歲幼兒健康與疾病1-6歲孩子步態發展大剖析!踮腳尖走路是發育異常?3種常見原因,爸媽在家可幫孩子檢查2020/07/29走路幼兒健康與疾病兒童健康與疾病健康與疾病幼兒1-3歲健康與疾病兒童4-6歲踮腳尖「我的孩子走路都踮著腳,將來會不會變形?」「我的孩子踮腳走路,是不是哪裡發育不正常?」大約在孩子1歲左右可以放手走的時候,家長最容易關注的問題之一,就是孩子常常踮起腳尖走路。

有許多爸媽來到診所向我諮詢,希望我能幫忙檢查看看孩子的腳是不是哪裡有問題、骨骼發育不正常、或是肌肉力量不足等。

因此,藉由這篇文章,我想向大家說明以下幾個重點:1.2歲前孩子的步態發展2.3-6歲孩子的步態發展3.踮腳尖走路可能的原因和建議2歲前孩子的步態發展關於兒童走路方式的發展,希望爸爸媽媽能先了解。

(延伸閱讀:寶寶太早站太早走好嗎?)1歲左右的孩子,由於才剛學會走路不久,走起路來兩隻腳總是開開的,然後跨出小小的、快快的步伐,再加上走路時雙手還沒辦法規律的前後擺動,走起路來搖搖晃晃。

此時,孩子容易不自覺的踮起腳尖,當腳尖一踮起,小腿的肌肉會出力收縮,孩子就會感覺自己走路的力量增加了。

因此,這個時期的孩子,最容易出現踮腳尖走路的狀況。

不過,通常這個現象只會持續幾個月。

根據美國學者Sutherland的研究指出,1歲半時,有65%的孩子,走路時可以前後擺動雙手;2歲時,有75%可以發展出較成熟的「腳跟著地」走路方式,到這個時候,孩子踮腳尖走路的現象通常會減少許多。

不過,一直到了2歲,還是有25%的孩子是用「腳前半部的力量,再加上肚子往前凸、屁股往後翹」的方式,也就是前足加上骨盆前傾的姿勢來行走。

在這種行走的方式下,若是孩子加快走路的速度、雙手擺動的幅度不足、雙腳打開的寬度不夠,就會造成走路時的穩定度不佳,有可能反而讓踮腳尖的情況看起來更明顯。

不過總結來說,3歲前走路會踮腳尖,只要沒有腦部損傷或骨骼畸形的疾病,家長通常不需要過於擔心。

文章的後面我還會談到影響其他走路踮腳尖的原因,家長可以一併檢視參考。

(延伸閱讀:孩子很喜歡墊腳尖走路,需要特別糾正嗎?)3-6歲孩子的步態發展孩子成長到3歲之後,走路的模式漸趨成熟,除了單腳站的時間可以越來越久,也會慢慢發展出「腳跟-腳尖」的走路方式,也就是跨步時從腳跟先著地,然後再慢慢先力量從腳跟轉移到腳尖,接著再由腳尖施力,把自己向前推進一步。

此時的孩子也學會了如何在自己的控制之下,真正的踮起腳尖走路,而非不自覺的用腳尖行走。

一般下肢正常發育的孩子,走路腳跟著地時,膝蓋會先稍微彎曲再伸直,然後再由腳尖出力,把自己往前推進。

不過,有些孩子足弓發育不良、腳部小肌肉力量不夠,會造成走路的推進力不足,再加上這時期若是下肢發育還不夠穩定,跨步腳跟著地時會出現膝蓋完全向後頂(lockedknee)的情況,而非先微彎再伸直,孩子就有可能明顯出現踮腳尖行走的情況。

若有上述情況,建議到復健科就診,請醫師釐清是否有骨骼肌肉結構上的問題,以及是否需要使用矯正鞋墊引導足部的發育,或是進一步轉介兒童發展專業的物理治療師,規劃符合孩子個別狀況的運動訓練。

孩子踮腳尖走路的3大可能原因孩子踮腳尖走路有以下幾種可能的原因:1.結構異常少部分的孩子可能是因為骨骼肌肉異常所導致,像是長短腿、阿基里斯腱過短過緊。

建議:爸媽可以趁孩子躺下時,將身體和骨盆擺正,然後檢查兩條腿的長度;也可以趁孩子休息時,試試看孩子的腳板能不能被輕鬆的往上翹。

不過,若是有腦傷或是早產的孩子,踮腳尖走路可能是神經發展異常的現象,宜盡早尋求醫療人員協助。

2.肌力不夠腳底的小肌肉力氣還不夠,因此孩子會自然而然用小腿肌肉(也就是俗稱的蘿蔔肌)來代替,形成踮腳尖的方式來增加自己走路的力量。

雖然一直持續踮腳尖可能會讓阿基里斯腱變緊,但一般來說孩子不太會長時間都處於踮腳尖的狀態,走累了他們自己會休息。

建議:在孩子休息的期間,爸媽可以動一動孩子的腳板,如果可以被輕易的往上翹起,那應該就沒有上述的問題。

一般在3歲前踮腳尖走路都不需要太擔心,若是持續幾個禮拜,孩子還是習慣踮腳走路,爸媽可以試著為孩子選一雙好鞋,在室內走路時穿上,可以為腳提供較良好的支撐。

3.感覺敏感有些孩子可能因為腳底感覺過度敏感,因此當走路腳板踩在地面上時,這樣的感覺刺激對他們而言過於強烈,因此踮起了腳尖,減少腳底接觸地面的面積。

建議:若要



3. 8種走路異常警訊!孩子常跌倒、撞到東西背後原因別輕忽

快訊機師PCR未出爐就趴趴走疫調人員初步認定違規21:55udn雜誌親子樂活聽新聞test0:00/0:00YourbrowserdoesnotsupportHTML5Audio!😢8種走路異常警訊!孩子常跌倒、撞到東西背後原因別輕忽2021-01-1108:53聯合新聞網/嬰兒與母親孩子常跌倒、撞到東西,背後原因別輕忽/嬰兒與母親【採訪撰文/戴筠】學步期的幼兒在動作控制、協調及平衡能力尚未成熟,走路搖搖晃晃很正常。

平常只要多到戶外活動,讓孩子練習在草地、泥地、石頭地等不同平面走路,跌倒的情形自然就會改善。

不過,如果孩子常在平坦、無障礙或干擾的環境跌倒,或總是在相同情境跌倒(例如一站起來就會跌倒),就要有警覺,最好就醫檢查。

3歲以上跌跌撞撞恐髖關節發育不良台大醫院兒童發展評估及療育中心職能治療師李易臻表示,學步期的異常跌倒有可能是視力出問題、肌肉力量不足、平衡能力不佳、感覺統合異常等。

如果孩子在學步期出現異常跌倒的表現,可以到小兒眼科、小兒復健科或小兒骨科就診,請醫師診斷是否要轉介兒童職能治療師或物理治療師。

而由於孩子也可能會利用跌倒尋求大人的關注,或單純因為搞笑、好玩、調皮做出跌倒的舉動,就醫前最好先觀察一段時間,排除以上狀況再帶孩子去看醫生。

如果孩子已經會走路(年紀在3歲以上)卻還是時常跌倒,有可能是長短腳、O型腿、走路內八、下肢肌力弱、踝關節韌帶鬆弛、髖關節發育不良、感覺統合異常、動作控制不佳、雙側協調差或平衡能力不佳。

以下羅列8種常見因素給家長參考:8種幼兒走路異常原因/嬰兒與母親8種幼兒走路異常原因1.視知覺異常視知覺異常的孩子可能會因為無法拿捏與眼前物體的距離或誤判物體的大小而絆倒或踩空。

2.本體覺異常本體覺異常的孩子無法有效掌控軀幹及手腳擺盪的位置及幅度,常會因為腳抬得不夠高、步伐不夠大、腳板離開地面的角度不對而跌倒;也會因為無法配合手扶梯移動的速度,出現無法踏上階梯的狀況。

由於無法調整身體因應環境,即使面對完全一樣的情境,下次依然會摔跤。

3.前庭覺異常前庭覺異常的孩子走路擺盪的幅度比一般人小很多,上下樓梯只能兩步一階,即使做最簡單的體操也容易頭暈不適,無法處理身體快速移動的狀態。

4.肌力/肌耐力不足肌力不足的孩子無法調整走路的力道,跨步時常會因為「太用力」或「不夠用力」突然往前衝或軟腳。

耐力不足的孩子走沒多久就容易累,常會向父母討抱。

5.動作控制不佳動作控制不佳的孩子無法流暢邁步,走路姿勢僵硬如同機器人。

6.雙側協調差雙側協調能力差的孩子無法交替跨步走路,走路時總是同手同腳。

7.平衡能力不佳走路需要單腳站的能力。

平衡能力不佳或兩隻腳的平衡度不同(一腳強一腳弱)會讓身體……完整內容請看:【嬰兒與母親】嬰兒與母親2021年1月號/嬰兒與母親堅持AA制竟造成婚姻危機?!夫妻財務分離可不可行?有人認為夫妻各自管理金錢可以避免日後糾紛,有人則認為婚後共享財產才算是真正的一家人,結婚以後如何規劃家庭財務?需要設立共同帳戶嗎?夫妻之間怎麼談錢才不會傷感情?2021-06-2309:18老公必看!這些話絕對不能對全職媽媽說明明已經很累了,老公卻仍以為自己很閒?2021-05-1713:28別以為只是調皮!幼兒「這些」行為可能是過動的徵兆!不少父母因為孩子老是調皮搗蛋、靜不下來而懷疑孩子有過動的傾向。

2、3歲的幼兒可能出現過動的症狀嗎?如何判斷孩子的表現是正常或異常,及早發現、即時治療呢?2021-04-1516:45月經沒來就是懷孕了嗎?原來這些情況也有可能!月經沒來,一定是懷孕了嗎?相反的,月經來了會不會懷孕?安全期、危險期,經期計算怎麼算?月經,是女人的好朋友,但妳對月月見面的它了解有多少?!2021-04-1516:44內外八?O型腿?扁平足?寶寶腿型發展全攻略寶寶開始會站、會走了,但為何腳底平平的?看起來像扁平足,但腿也不直,很像O型腿,這是正常的嗎?需要矯正嗎?2021-04-1516:41Yes,Ido.小甜甜不放棄讓遲來的幸福更甘美小甜甜(張可昀)懷孕了!與圈外人男友「宋先生」交往快1年閃婚,目前進入懷孕後期的小甜甜也先休息,等產後再回歸主持工作。

2021-04-1516:41共0則留言規範發布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

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4. 【資訊】留心走路姿勢怪異的小寶寶,一歲四個月。

這個時期,要特別注意提供寶寶充分的維他命D及鈣質,以免造成佝僂症或永久性的O型腿。

扁平足不是一種障礙 一、扁平足: 一歲多的孩子出現扁平足並非異常 ...關閉廣告丫寶聚樂部跳到主文媽媽寶寶、試用心得、旅遊活動部落格全站分類:婚姻育兒相簿部落格留言名片自訂搜尋May20Thu202114:32【資訊】留心走路姿勢怪異的小寶寶,一歲四個月。

資料來源:奇蜜育兒報一歲半了,寶寶早已會走路了,可是走路姿勢卻怪怪的,讓人好擔心啊!一般孩子都是在12~15個月間學會走路,每個人的發展速度並不一樣,只要寶寶的肌肉、神經、骨骼的發展成熟了,自然而然可以學會!但是,如果超過1歲半還走的不穩、甚至不會走,爸媽一定要請專業醫師的協助了。

只不過,寶寶在學站、學走之後,常為了保持身體的平衡,姿勢會比較奇怪,例如:走路時出現內八或外八、腳步左右不對稱、或常常踮腳尖走,甚至經常跌倒,這些狀況不見得代表寶寶日後的行走能力一定會出問題,不過,類似狀況都需要父母格外的關心、並隨時追蹤這些怪異走路特徵。

 搖搖擺擺學步兒~幼兒的走路姿勢其實,剛學會走路的孩子,出現足尖朝內的情況是正常的,這和脛骨肌肉的轉向有關。

大部分學步兒的脛骨肌肉剛開始會朝內轉,稍長後會自動向外轉正,走路時腳丫子也就不容易再朝內了。

只有極少比例的人,這種情況會持續到長大。

「外八」走路改善平衡感除了足尖內轉(內八)之外,剛學走路的孩子也會出現:1.腳尖朝外(外八)這是這時期孩子走路時會出現的短暫現象,其實這也是正常情況。

這階段的寶寶走起路來會「外八」,是因為他們在促進及改善走路的平衡感,以及原地停留時的力量;就像大人佇立時會將兩腳微張,腳尖朝外,好維持平衡一樣。

此外,二到三歲之間,孩子從O型腿漸漸發展到兩腿打直,膝蓋可以互碰,孩子也會調整腳掌的姿勢,以內向取代外向,獲得平衡。

隨著年齡成長,大部分的人腳尖會漸趨向前,正常走路。

2.O型腿初學走路的孩子,下肢會略向外弓,兩膝之間出現空隙,呈O字型。

這是因為孩子的腹肌尚不發達,站立時腹部會往前挺,腰椎也會向前彎,以防止骨盆向前傾,所以走路時會出現O型腿。

通常二歲以後,這種情況就會消失,兩腿曲線會漸呈直線,膝蓋也可以互相碰觸了。

這個時期,要特別注意提供寶寶充分的維他命D及鈣質,以免造成佝僂症或永久性的O型腿。

扁平足不是一種障礙一、扁平足:一歲多的孩子出現扁平足並非異常,有幾個原因會造成這種現象:1.孩子足部的骨骼和關節非常柔韌有彈性,支撐足部的肌肉仍未發育完全,一旦走太多的路,會使筋肉緊繃,導致足部出現扁平情況。

2.孩子本身的體重,也會壓迫鬆弛的關節及脆弱的肌肉,而造成貼向地面,形成扁平足。

3.兩歲以前的孩子,腳底脂肪較厚,看起來也會像是扁平足。

4.剛學走路的孩子,將腳尖朝外維持平衡時,在足穹上加了額外的壓力,也會造成輕微的扁平現象。

大部分的孩子隨著成長,足穹會漸漸形成,但即使孩子腳底沒有足穹也不必過分擔心。

專家指出,扁平足並不是一種障礙,還可能是一種優勢,因為根據研究,扁平足的人比一般人的腳掌更能承受衝擊,也較不易扭傷和斷裂。

二、踮著腳尖走路:許多孩子剛學會走路時喜歡踮著腳尖走,通常過一陣子就會好好的落地走了。

但若這種情形持續好幾個月,或者當孩子停下來時,腳還是不能平貼地面,就必須進一步檢查了。

前述這些情況,大多是孩子學走路過程中的正常現象,家長不必過分擔憂。

但若這些現象影響孩子走路、跑跳等行動能力,或者持續到兩歲以後,以及孩子腳部有異常僵硬、不能彎曲、疼痛、休息時腳尖也不能朝前等現象,就要帶孩子去看醫生了。

全站熱搜創作者介紹bobolandd丫寶聚樂部bobolandd發表在痞客邦留言(0)人氣()E-mail轉寄全站分類:親子育兒個人分類:寶寶相關資訊此分類上一篇:【資訊】2歲7個月寶寶注意事項此分類下一篇:【資訊】11個月寶寶應注意事項上一篇:【資訊】2歲7個月寶寶注意事項下一篇:【資訊】產後掉髮歷史上的今天2020:【小孩應該怎麼辦?】89/365放空18▲top留言列表發表留言文章分類好康(6)愛體驗(6)【實用資料】(8)【美食】(4)【部落格實用網】(0)【網路活動】(13)【other】(28)生病了(1)【疾病】(12)結婚、懷孕、育兒(4)教養(1)結婚相關資訊(3)懷孕相關資訊(10)寶寶相關資訊(108)我們這一家(4)【自助篇】(6)兩個



5. 孩子常跌倒、撞到東西8種走路異常警訊別輕忽!

學步期的幼兒在動作控制、協調及平衡能力尚未成熟,走路搖搖晃晃很正常。

平常只要多到戶外活動,讓孩子練習在草地、泥地、石頭地等不同平面走路, ...回首頁facebookLINETwitter複製連結ETtoday新聞雲手機版新聞雲APPETtoday新聞雲>ETtoday健康雲2021年01月29日10:22圖、文/嬰兒與母親孩子常撞倒桌椅、無緣無故跌倒,身上動不動就青一塊紫一塊,該不會有什麼毛病吧?學步期的幼兒在動作控制、協調及平衡能力尚未成熟,走路搖搖晃晃很正常。

平常只要多到戶外活動,讓孩子練習在草地、泥地、石頭地等不同平面走路,跌倒的情形自然就會改善。

不過,如果孩子常在平坦、無障礙或干擾的環境跌倒,或總是在相同情境跌倒(例如一站起來就會跌倒),就要有警覺,最好就醫檢查。

3歲以上跌跌撞撞恐髖關節發育不良[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台大醫院兒童發展評估及療育中心職能治療師李易臻表示,學步期的異常跌倒有可能是視力出問題、肌肉力量不足、平衡能力不佳、感覺統合異常等。

如果孩子在學步期出現異常跌倒的表現,可以到小兒眼科、小兒復健科或小兒骨科就診,請醫師診斷是否要轉介兒童職能治療師或物理治療師。

而由於孩子也可能會利用跌倒尋求大人的關注,或單純因為搞笑、好玩、調皮做出跌倒的舉動,就醫前最好先觀察一段時間,排除以上狀況再帶孩子去看醫生。

如果孩子已經會走路(年紀在3歲以上)卻還是時常跌倒,有可能是長短腳、O型腿、走路內八、下肢肌力弱、踝關節韌帶鬆弛、髖關節發育不良、感覺統合異常、動作控制不佳、雙側協調差或平衡能力不佳。

以下羅列8種常見因素給家長參考:8種幼兒走路異常原因1.視知覺異常視知覺異常的孩子可能會因為無法拿捏與眼前物體的距離或誤判物體的大小而絆倒或踩空。

2.本體覺異常本體覺異常的孩子無法有效掌控軀幹及手腳擺盪的位置及幅度,常會因為腳抬得不夠高、步伐不夠大、腳板離開地面的角度不對而跌倒;也會因為無法配合手扶梯移動的速度,出現無法踏上階梯的狀況。

由於無法調整身體因應環境,即使面對完全一樣的情境,下次依然會摔跤。

3.前庭覺異常前庭覺異常的孩子走路擺盪的幅度比一般人小很多,上下樓梯只能兩步一階,即使做最簡單的體操也容易頭暈不適,無法處理身體快速移動的狀態。

4.肌力/肌耐力不足肌力不足的孩子無法調整走路的力道,跨步時常會因為「太用力」或「不夠用力」突然往前衝或軟腳。

耐力不足的孩子走沒多久就容易累,常會向父母討抱。

5.動作控制不佳動作控制不佳的孩子無法流暢邁步,走路姿勢僵硬如同機器人。

6.雙側協調差雙側協調能力差的孩子無法交替跨步走路,走路時總是同手同腳。

7.平衡能力不佳走路需要單腳站的能力。

平衡能力不佳或兩隻腳的平衡度不同(一腳強一腳弱)會讓身體……完整內容請看:【嬰兒與母親】https://www.mababy.com/knowledge-detail?id=11482LIVE20210903(週五2230重播)料理之王2EP11異國名廚合作賽(下)×關鍵字:嬰兒與母親嬰幼兒親子教養走路分享給朋友:追蹤我們:※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推薦閱讀那邊流「白色豆腐渣」!醫搖頭嘆:出現5顏色=妹妹壞掉了第八輪不是BNT!342萬想打BNT民眾再等等一張圖看懂「鮮乳標章」!營養師籲:早晚一杯牛奶補鈣機組員頻傳突破性感染!醫:Delta恐早已進入台灣 籲盡快做這件事她趕鬼月前搬家!新宅「無人」卻有腳步聲 醫曝:前男友回來第七輪AZ加開3小時「33.9萬人預約」 23~28歲6成5完成自購第六批26.5萬劑AZ疫苗 今日下午封緘放行機師兒染疫!早說是危險感染入口 醫重話:歷史不能再重演長榮機師兒「高度懷疑Detla病毒」 同學與家長500人集中檢疫14天打高端不用預約!還剩21萬劑「9/6前到診所可直接打」讀者迴響健康熱門新聞她痔瘡拖3年…「肉球臭爆黏黏的」醫看傻:是癌症!整塊挖掉鼻塞1個月!他一張嘴「詭異腐爛味」飄診間 醫嘆:已經第三期了咳喘以為確診⋯驗出染愛滋!26歲男驚爆「長期以性愛抵吃住」崩潰了那邊流「白色豆腐渣」!醫搖頭嘆:出現5顏色=妹妹壞掉了發燒「加8危險症狀」別拖了!醫警告別冰敷 退燒指南一次看懂打疫苗不適!4種普拿疼「買這款就錯了」 藥師揭原因:有症狀再吃專家警告:打完疫苗「5件事千萬別做」!網最愛2類食物易發炎便秘好苦惱! 「6撇步+4食物」讓宿便排光光!一天可吃幾顆蛋?一圖看「蛋白vs.蛋黃」PK 這6種營養它全



6. 幼兒走路一跛一跛,小心將來長短腳

但是新生嬰兒的爸媽如何發現孩子髖關節異常呢?可以從日常生活中發現以下現象,就是要提高警覺的時候:. 1.換尿布時,孩子的大腿不容易被往外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更多cookies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我知道了天下網路書店康健好書雜誌訂閱康健雜誌訂閱每日報首頁看文章專欄醫生這樣說幼兒走路一跛一跛,小心將來長短腳收藏圖片來源/shutterstock瀏覽數27,6672018/12/25·作者/林千琳·出處/Webonly放大字體媽媽帶著3歲2個月大的女兒,到兒童復健科門診。

媽媽問:「醫師,請看看孩子走路有問題嗎?」我請小女孩在診間來回走幾次,發現她走路有輕微跛行,右邊肩膀往下掉,右腳有踮腳尖的動作,是長短腳,而且有明顯的脊柱側彎。

再仔細問孩子的動作發展史,媽媽回答:「孩子1歲8個多月才開始會行走,且常常跌倒。

2歲時,帶她到感覺統合訓練中心,被當成感覺統合障礙、前庭覺不良,整整訓練了1年,情況不見好轉。

」X光片檢查發現小女孩右邊髖關節發育不良,並且脫臼了。

「脫臼!但是從來沒有聽她說痛啊?」媽媽很驚訝。

(右側髖關節發育不良。

圖片來源:林千琳醫師提供)是的,髖關節發育不良,孩子並不會有疼痛,所以常常被忽略了。

髖關節是一個像碗的構造,股骨頭是像一個球的構造。

如果髖關節的發展「太淺」,球放不進去碗裡面,容易掉落。

所以髖關節發育不良,股骨頭會偏離原來的位置,嚴重的還會脫臼。

(髖關節是一個像碗的構造,股骨頭是一個像球的構造。

圖片來源:林千琳醫師提供)兒童的髖關節脫臼和成人不一樣,是漸漸發展而成,所以孩子並不會有疼痛的感覺。

以前舊的名詞為「先天性髖關節脫臼(congenitaldislocation/dysplasiaofhip,CDH)」,現在觀念改變了,醫界發現,有些孩子剛出生時有髖關節發育不良,但是因為「擺位的姿勢正確」,髖關節就有很正常的發展;相反的,照顧者的錯誤概念也會使髖關節發育發生異常,所以現在的名詞叫「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developmentdysplasiaofhip,DDH)」。

 (圖片來源:林千琳醫師提供)女生發生髖關節不良風險 比男生高8倍在門診聽到醫生說自己的寶貝有髖關節異常,父母第一個反應是:「為什麼?」容易發生髖關節發育不良的風險因子,包括:1.第一胎因為媽媽的子宮肌肉比較緊,容易造成擠壓,所以髖關節脫臼的機會就增加了。

2.臀位產的嬰兒因為胎兒是坐在媽媽的子宮內,髖關節遭受比較多的壓力。

3.羊水過少、多胞胎胎兒的活動空間小,髖關節遭受壓力大、關節活動也受限,所以股骨頭容易偏離原來的位置。

4.女性因為荷爾蒙的影響,女嬰的關節比較鬆,發生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機會是男嬰的8倍。

5.家族史有研究發現,髖關節發育不良與某些特別的基因有關係,所以三分之一髖關節發育不良的個案有家族史。

6.腦性麻痺、脊椎損傷、神經肌肉病變的孩子因為肌肉張力的異常,造成股骨頭容易偏離髖臼,所以是髖關節發育不良的高危險群。

7.孩子有斜頸症斜頸症與髖關節發育不良,都與胎兒在母親子宮內的擠壓有關。

孩子有斜頸症,父母要注意,他們比一般孩子容易發生髖關節發育不良。

能夠越早發現髖關節異常這個問題,及早治療,越不會留下後遺症。

但是新生嬰兒的爸媽如何發現孩子髖關節異常呢?可以從日常生活中發現以下現象,就是要提高警覺的時候:1.換尿布時,孩子的大腿不容易被往外展。

硬把他的腳往外展了,可能會疼痛,這是因為股骨頭偏離髖臼,造成關節活動「卡卡」的,通常是父母警覺異常的第一個發現。

2.換尿布時,髖關節有聲音。

因為髖關節發育不良、脫臼,在動孩子的髖關節時,股骨頭很容易進出髖關節,所以會造成一些聲音。

3.孩子躺下來的姿勢,兩隻腳彎曲併攏,發現膝蓋的高度一高一低,這表示孩子有「長短腳」了,髖關節發育不良的下肢會顯得比較短;並不是兩側下肢長短不一,而是大腿骨(股骨)離開原來位置,所以顯得比較短。

(兩隻腳彎曲併攏,膝蓋的高度一高一低。

圖片來源:林千琳醫師提供)4.大腿的皮膚皺摺,左右不對稱。

因為股骨頭偏離髖臼,所以孩子大腿上皮膚皺摺會不對稱,但是有四分之一的孩子是屬於正常的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