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覺失調症案例延伸文章資訊,搜尋引擎最佳文章推薦

1. 思覺失調症病人之個案分析:中高齡患者之社會支持與照護探討

知覺失調症在世界各地可見,常有知覺失調,根據台灣流行病學的調查顯示其盛行率約3%,女性尖峰期為25-35 歲,男性發病尖峰期為15-25 歲,有3-10%在40 歲後初次發病, ...隨時查.隨時看,你的隨身圖書館已上線!立即使用DOI是數位物件識別碼(DigitalObjectIdentifier)的簡稱,為物件在網路上的唯一識別碼,可用於永久連結並引用目標物件。

使用DOI作為永久連結每個DOI號前面加上「http://dx.doi.org/」便成為永久網址。

如以DOI號為10.5297/ser.1201.002的文獻為例,此文獻的永久連結便是:http://dx.doi.org/10.5297/ser.1201.002。

日後不論出版單位如何更動此文獻位置,永久連結所指向的位置皆會即時更新,不再錯失重要的研究。

引用含有DOI的文獻有DOI的文獻在引用時皆應同時引用DOI。

若使用APA、Chicago以外未規範DOI的引用格式,可引用DOI永久連結。

DOI可強化引用精確性、增強學術圈連結,並給予使用者跨平台的良好使用經驗,目前在全世界已有超過五千萬個物件申請DOI。

如想對DOI的使用與概念有進一步了解,請參考華藝DOI註冊中心(doi.airiti.com)。

ACI:數據來源:AcademicCitationIndex,簡稱ACI臺灣地區最大的引用文獻資料庫,目前收錄臺灣地區所出版的人文學、社會學領域學術期刊,穩定出刊中的期刊總量約400種,若包含已收錄但後續停刊的期刊,總期刊量超過500種,每年定期公布收錄期刊的影響係數(ImpactFactor)等指標給大眾,並可提供專家學者免費進行學術研究使用。

影響指數(ImpactFactor):某一期刊前兩年產出的論文,在統計年平均被引用的次數。

公式:(前兩年發表論文在統計年的被引用次數)÷(前兩年論文產出論文總篇數)例如:2010年之影響係數(2011年呈現)2009年A期刊產出論文15篇,2009年A期刊產出論文在2009年被引用20次2008年A期刊產出論文16篇,2008年A期刊產出論文在2009年被引用30次→2010年的影響係數=(20+30)÷(15+16)≒1.61什麼是預刊文章?為提供讀者最前線之學術資訊,於期刊文獻獲同意刊登後、紙本印製完成前,率先於網路線上發表之文章即為預刊文章。

預刊文章尚未有卷期、頁次及出版日期資訊,但可藉由DOI號識別。

DOI號是文獻的數位身份證字號,不論預刊或正式出版皆不會改變,讀者可點擊DOI連結,或於DOI號前面加上「http://dx.doi.org/」連結到文獻目前最新版本。

如何引用預刊文章?請使用預刊文章的線上發表日期及DOI號來引用該篇文獻。

引用範例(視不同引文格式規範可能有所差異):作者姓名。

文章篇名。

期刊名稱。

YYYY/MM/DD線上預先發表。

doi:DOI號來源資料身心障礙研究季刊15卷2期(2017/06/01)水中活動試案對重度和多重障礙學生運動能力之成效探討PreventivePapSmearUseamongWomenwithIntellectualDisability,Autism,andDownSyndrome:Long-termAnalysisanditsFollowingOutpatientVisits自閉症患者社會溝通能力介入方法之後設分析文獻回顧思覺失調症病人之個案分析:中高齡患者之社會支持與照護探討智能障礙者身體平衡能力影響因素之研究P135-150醫藥衛生>內科社會科學>心理學社會科學>教育學DOI:10.30072/JDR訂閱目次書目管理工具書目匯出加入收藏加入購物車E-mail給朋友列印書目相關連結問題回報購買單篇全文下載思覺失調症病人之個案分析:中高齡患者之社會支持與照護探討ACaseofSchizophreniaPatientsAnalysis:TakeSocialSupportandCareofMiddle-ageandOlderPatientstoExplore蔡妍妮(Yen-NiTsai)身心障礙研究季刊;15卷2期(2017/06/01),P135-150繁體中文知覺失調症;知覺失調;團體支持;Cognitivedisorders;Perceiveddisorder;groupsupport分享到摘要│參考文獻(30)│文章國際計量摘要〈TOP〉知覺失調症在世界各地可見,常有知覺失調,根據台灣流行病學的



2. 勝在起跑點~掌握早期思覺失調症的心腦治療~(上) @ 心腦操練 ...

下面所提出來的就是因為思覺失調症前來精神科門診就診的典型案例。

案例一是一位22歲,剛從大學畢業的年輕人。

因為準備要出國留學,所以在 ...心腦操練精神樂活跳到主文-歡迎光臨胡海國醫師的部落格-意見交流或經驗分享-請來信至[email protected]部落格全站分類:生活綜合相簿部落格留言名片Sep17Wed201417:31勝在起跑點~掌握早期思覺失調症的心腦治療~(上) 勝在起跑點~掌握早期思覺失調症的心腦治療~  所謂的「思覺失調症」,就是過去所說的「精神分裂症」。

以前大家一聽到精神分裂症這個病名的時候,往往心裡面就湧出一股莫名的擔心與害怕,不知道那到底是什麼樣的狀況、或是該如何去面對。

  現在改名為思覺失調症,大家顧名思義就可以了解,那就是一種腦內思考與知覺功能發生失調的現象,因而造成生活上出現一些困擾。

有這種思考與知覺功能失調的狀況時,如果能夠及早治療,治療效果應該是較為樂觀。

下面所提出來的就是因為思覺失調症前來精神科門診就診的典型案例。

  案例一是一位22歲,剛從大學畢業的年輕人。

因為準備要出國留學,所以在補習班補英語。

某天家人發現他不太願意出門,也不想上學。

同時家人也覺得他變得跟以前不太一樣,好像愈來愈不喜歡跟家人講話。

後來又發現他甚至會把自己關在房間內,還有自言自語的現象。

病人過去跟家人的關係一直很親密,因此家人很積極地帶他來精神科門診就診。

診察時發現病人半年以來不時覺得有人在注意他,甚至覺得有人在監視他的行動,一直擔心有人要對他不利(思考失調症狀),也會聽到別人對他說三道四的話語(知覺功能失調症狀)。

因為這樣,他只得每天待在家裡不敢外出,覺得這樣比較安全。

在給予抗精神病劑治療後,病人的思覺失調症狀就消失了。

之後他在規則接受適當劑量的藥物治療下,順利地出國留學並完成學業,接下來在職場上的發展也很順遂。

在感情生活方面,他也獲得甜美的愛情滋潤,成立了美滿的家庭,過著愉快的婚姻生活。

 案例二是一位18歲的高三學生,屬於另一類典型的例子。

這位病人生性乖巧,就像一般鄰里間大家都認識、都疼愛的青少年。

他有一個溫暖的家庭,從小功課表現優異,從來都不需要父母親為他擔心。

然而到了高三上學期的時候,在不知不覺中,他對於要去學校上課這件事總有一種莫名的不安感,一直擔心有人在跟蹤他,覺得別人知道他的種種想法(思考失調症狀),因此對於上學顯得相當的被動,成績也退步了。

因為心裡面感到相當的挫折,病人變得容易發脾氣,令家人不知該如何是好,於是帶他來精神科就診。

病人對自己這些思覺經驗上的困擾,除了一直擔心自身的安危外,也很哀怨為何自己不能像以前那樣自由自在地去上學。

然而,在接受抗精神病劑的治療後,讓病人困擾的思覺失調症狀卻一直未能有明顯的改善,當藥量增加到足夠的治療劑量後,又讓他出現體重增加的副作用。

最後病人因為思覺失調症狀的干擾,心情上難以忍受,只得暫時中斷學校課業,並因此接受住院治療。

住院後除了調整治療藥物外,並進行心理及復健治療,到病情穩定出院後,仍繼續在門診接受診治。

在老師的鼓勵及家人的支持下,病人的成績雖然不如原來期待的理想,同時還繼續受到若干思覺症狀的干擾,但他最後還是上了大學,也領到大學文憑。

 從對這種案例的觀察中,我們發現只要有妥當的治療,這種思考及知覺的失調症狀都可以獲得良好的掌控,病人也能在人生旅程上走出一片天。

   從精神病理的觀點來看:思覺失調的症狀一般都不是突然產生的,大多數病人的症狀都是在學校功課、人際關係等等生活的壓力下,慢慢引發出來的。

經由半世紀以來的腦科學研究,在病理上認為這種疾病的基本現象是屬於長期神經發展的障礙。

這種潛在的神經發展障礙,會使病人在青春期時因為種種生活壓力,包括學校功課難度增加、人際關係複雜度提高、對人生的要求愈來愈多,於是慢慢引發一些思考及知覺方面的困難。

在早期的時候會先呈現出一些注意力、記憶力功能方面的障礙。

 在神經化學研究方面,目前的了解是腦內麩安酸(Glutamate,NMDA)和丙—胺丁酸(GABA)的功能失去平衡的關係。

這種神經化學功能的變化會使病人在思覺失調的早期階段出現注意力、記憶力、語文能力降低的問題,同時在面對外界種種生活要求時,



3. 折磨身心的思覺失調症諾貝爾得主、諧星、第一夫人、作家妻子 ...

過去被稱為精神分裂症的「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相關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世紀。

病因除了遺傳,還有環境與壓力因素。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更多cookies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我知道了天下網路書店康健好書雜誌訂閱康健雜誌訂閱每日報首頁看文章醫療身心症折磨身心的思覺失調症諾貝爾得主、諧星、第一夫人、作家妻子都是確診病患收藏圖片來源/Shutterstock/合成瀏覽數57,2922019/04/12·作者/張淑芬編譯·出處/Webonly放大字體過去被稱為精神分裂症的「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相關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世紀。

病因除了遺傳,還有環境與壓力因素。

約有2成病患可以復原,少數可以完全恢復,約有5成病發後造成永久性的腦部損害。

看看國外廣為人知的思覺失調病患,許多都具有優異的天賦,對情緒感受格外敏銳;有的在治療和親情扶持下復原,有的則終生受困。

《美麗境界》諾貝爾獎數學家約翰﹒納許,父子皆罹患思覺失調(諾貝爾獎得主約翰.納許在妻子的陪伴下,對抗思覺失調超過30年,後來恢復正常生活。

他和妻子已於2015年雙雙死於車禍。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納許(JohnNash)在22歲時以短短20幾頁的「均衡理論」,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指導教授在推薦函裡,以「一個天才」形容他。

50年代,才30歲的納許已經在數學界享有盛名,不過即使擁有優越的理性思維與數理分析能力,在罹患思覺失調症之後,納許的脆弱無助,和一般人並沒有兩樣。

納許在波士頓麻省理工學院MIT任教時,妄想症狀越來越嚴重。

根據他的妻子描述,納許當時喜怒無常,「最糟的時候像變了個人,全然的陌生人。

」1959年納許在哥倫比亞大學的一場數學講座上語無倫次,內容和主題完全無關,後來他在長達9年時間接受藥物和電擊治療,研究和生活一度中斷。

不用藥、不治療  納許:《美麗境界》並未真實描繪病情廣告納許在1970年之後就不再上醫院,也不再服用任何藥物,因為他不相信藥物療效,也擔憂藥物的副作用。

納許後來情況好轉,恢復正常生活,甚至還能授課和進行研究工作,也榮獲包括諾貝爾獎在內的學術獎項。

對於電影《美麗境界》暗喻他嘗試新藥物療法,以避免變相鼓勵病患仿效納許──放棄藥物和其他治療,納許在2004年接受訪問時說,電影塑造的角色並未反映真實的他,其中幻想的朋友和妄想的劇情,雖然有助於一般人更容易理解思覺失調病患所遭遇的病癥,但並不符合他發病時的實際情況。

納許對抗思覺失調的時間超過30年,儘管他的妻子一度與他離異,但仍一路陪伴與支持他。

納許認為這有助於他的痊癒。

納許的兒子也罹患思覺失調,至今持續接受藥物治療。

鏡頭前搞笑、鏡頭下服藥,童年家暴讓模仿秀諧星崩潰近40年(模仿秀諧星戴洛﹒漢蒙,自曝童年的家暴創傷,一度接受七種精神藥物治療。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廣告演出《周末夜現場SaturdayNightLive》長達20年的諧星戴洛﹒漢蒙(DarrellHammond),因為模仿柯林頓、川普、競選過總統的參議員馬侃,以及副總統高爾而聲名大噪。

他的喜劇天賦和喜感演出,博得許多好評。

2011年已經56歲的漢蒙,在接受CNN娛樂節目專訪時,突然公開幼年時遭受母親殘忍家暴的陳年往事,訪問時間比預定還延長2倍;總是帶給觀眾歡笑的諧星,罕見地在鏡頭前卸下心防,流下男兒淚。

漢蒙後來出版回憶錄,回溯他受暴的生命歷程。

母親的肢體家暴和父親的冷漠,在漢蒙的身心留下難以抹滅的傷痕,19歲時開始自殘、酗酒以及染上毒癮。

流淚的丑角《周末夜現場》諧星力抗童年家暴「很多醫生聽了我的經歷和症狀,都不知該如何治療我。

」漢蒙被診斷的疾病包括躁鬱症、恐慌症、人格障礙,和思覺失調。

漢蒙在演出模仿秀期間,每週都必須固定服藥,最多一次得吃七種不同的精神疾病藥物。

精神疾病藥物多伴隨副作用,漢蒙便說:「吃那些精神疾病的藥,扼殺了我的靈魂,雖然讓我的狀態比較穩定。

」漢蒙還發生過在模仿高爾時,因為情緒無法抽離,硬是被工作人員送去精神病院治療。

漢蒙的病情在2010年出現契機。



4. 思覺失調症之照護

思覺失調症個案一定會產生幻聽、自言自語且具暴力傾向。

是 否 不知道. 3. 思 ...臺北榮總護理部健康e點通回首頁關於我們預約掛號English登入一般中大×全站搜尋搜尋登入思覺失調症之照護位置護理指導精神科主題思覺失調症之照護其他資訊瀏覽:4206,最近修訂:2019-07-21回首頁列印日期:2021/02/03臺北榮總護理部健康e點通護理指導精神科×私密分享無法分享,系統已經關閉私密分享的功能×QRcode×選擇網頁檔案loading...確定取消×刪除提醒×loading...×思覺失調症之照護分享QRcode列印瀏覽:4206,最近修訂:2019-07-21分享QRcode列印瀏覽:4206,最近修訂:2019-07-21×××loading...×建立新版本一、什麼是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即希臘文中的「精神上的分裂」,意指病人在情緒、思考過程及行為出現分裂,是常見且經治療可控制的精神疾病,常出現妄想、幻覺、思考過程改變及退化行為等精神症狀。

 二、生病的原因:思覺失調症目前仍無法確定病因,臨床多以生物、心理及社會層面來探討,以生物層面探討則可能與遺傳因素、多巴胺活動量偏高、腦部結構異常、壓力創傷與思覺失調症有關。

心理層面則可能與幼年時期的心性發展障礙、高情感表達的家庭有關。

在社會層面則發現於低社經地位的家庭造成思覺失調症發生的危險性較高。

 三、常見的症狀:隨著病程的進行症狀會有所改變,其症狀表現有相當大的差異。

主要分為正性症狀及負性症狀;正性症狀如妄想、幻覺、語無倫次及缺乏現實感等。

負性症狀如情感表達不適當、言語貧乏、缺乏動機、社交退縮及對生活的事務不感興趣等,常導致病人社會生活功能退化。

被害妄想:會覺得有人要傷害他,出現緊張、焦慮及多疑等。

關係妄想:覺得身邊發生的事都與他相關、四周都在討論他的事情等。

視幻覺:看到不存在的事物,像是鬼影、光圈等。

聽幻覺:聽到不存在的聲音,有自言自語、與空氣對罵的情形等。

退縮的行為:不與人互動、外觀邋遢、不會照顧自己等。

情感障礙:不合理的信念、不適當的情感表達,奇裝異服、生活懶散、缺乏動機及意志力、表情淡漠、言語貧乏。

若有上述症狀,不一定是思覺失調症,建議至精神科門診就醫診治。

 四、治療:思覺失調症需要全面且多元性的治療方式,在急性期多採用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精神症狀及混亂行為。

必要時,合併使用精神安定劑或抗焦慮劑以減少焦慮不安;但對於慢性期的殘餘症狀,在建立信任的治療性關係後,教導病人情緒管理、疾病管理,並依個別需求,加強人際互動技巧訓練,以增進人際互動能力及提升自信心。

 五、症狀處理:當妄想或幻覺出現時,可運用與人聊天、聽音樂、看電視等方法轉移注意力。

當出現社交退縮及對生活的事務不感興趣等負性症狀出現時,則應協助病人確認自己的長處及特質,提升自信心,並維持規律生活作息及合宜人際互動。

當病人情緒控制力、主動參與人際互動及社交技巧等活動有好的表現時,立即給予嘉許,以增加其改變動機。

 六、預防疾病復發的方法:加強病識感,建立病人規則服藥的習慣,指導病人將藥物用小藥袋或藥盒,分段裝好放在安全明顯處,以提醒自己按時服藥,而且『不可自行停藥或減藥』。

安排規律生活作息,學習壓力因應技巧,如放鬆技巧、聽音樂等緩解壓力。

鼓勵參加支持性團體,接受持續性復健治療,可提高病人生活品質及提昇自信心。

定期返診,適時與醫師討論病情、用藥劑量、服藥次數等。

多數的病人出院時症狀已改善,少部分會有慢性症狀殘留,但不會影響日常生活作息,若發覺睡眠情況變差、精神症狀加劇,服藥遵從性差且影響生活品質,應儘快返診求治,預防再度復發。

 參考資料Chien,W.T.,Cheung,E.F.,Mui,J.H.,Gray,R.,&Ip,G.(2019).Adherencetherapyforschizophrenia:Arandomisedcontrolledtrial.HongKongMedicalJournal,25(1),4-9.Ertem,M.Y.,&Duman,Z.Ç.(2019).Theeffectofmotivationalinterviewsontreatmentadherenceandinsightlevelsofpatientswithschizophrenia:Arandomizedcontroll



5. 思覺失調症

思覺失調症,並非人們誤以為的人格分裂,而是思考與知覺的一種障礙。

... 追蹤案例發現,思覺失調患者大約分三種不同類型:四分之一的人,只發作過一次,治療 ...人文志業首頁慈濟月刊慈濟道侶叢書英文雙月刊TzuChiBimonthly慈済ものがたり專書出版心病 不是您想的那樣!2015-09 〔序一〕了解多一點,折磨少一點 〔序二〕心靈容顏 案例一:生產 案例二:祕密 案例三:劫難 憂鬱症 案例一:報警之後 案例二:失蹤 思覺失調症 案例一:忘了呼吸 案例二:需要理解 案例三:多點耐心 失智症 珍惜生命中相遇 失眠症 妮魯和她的爸爸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附錄】身心醫療與社會資源人文志業首頁/慈濟道侶叢書/心病 不是您想的那樣! 思覺失調症二○一四年之前,臺灣將思覺失調症譯為精神分裂症,這個名詞讓很多人產生誤解或錯覺,也因此被汙名化。

思覺失調症,並非人們誤以為的人格分裂,而是思考與知覺的一種障礙。

思考的面向,包括思考的內容、思考的邏輯、思考的連貫、思考的速度、思考的流程,即整個思考相關的內涵。

當思考的內涵及其衍生出情感、行為、認知或言語邏輯出現失調的狀況,就是所謂的思覺失調。

最常見的症狀是「妄想」,也就是無中生有的想法,例如被害妄想、被跟蹤妄想、忌妒妄想、多情妄想。

有妄想的人,不但疑心很重,而且重到有點過頭,譬如認為同事們都在找他麻煩,在背後說他壞話,甚至走在路上,看見陌生人聊天時,也會起疑心:「這些人是不是在議論我?是不是準備要陷害我?」這種「關係的意念」,即明明與自己無關的事,會解讀為跟自己有關。

嚴重時,看到報紙頭條或社會新聞,會認為是含沙射影針對他而來;懷疑電視連續劇把他的故事給演出來了;甚至心裏想的事被廣播出來,大家都知道了!有時,會突然有個意念跑出來,就像從腦子裏插入一個想法,這個想法明明不是他的,卻被硬生生植入;有時,想法會突然中斷,不知被誰抽走了,這些都是與思考有關的障礙。

知覺障礙,包括視幻覺、聽幻覺,以及各種感覺器官可接收到無中生有的幻覺,譬如明明沒有的東西,卻看得見;明明沒人講話,卻聽得見。

幻覺或妄想為什麼會產生?與腦子裏的多巴胺有關。

多巴胺分泌不足,會造成注意力不集中;多巴胺過度旺盛,對外界的刺激會變得非常敏感,敏感到無法選擇性的集中注意力。

例如,與人談話時,會注意到空調的聲音好大聲?時鐘的秒針「答、答、答……」地響?本是夜深人靜才會注意到的聲響,因為思考過濾器的篩板出了問題,全都跑進腦子裏。

當敏感程度到達極限,便開始懷疑隔壁一直咳嗽的人,是不是故意在找他麻煩?是不是有人在外頭側頭側耳,不小心咳嗽被他聽到了?無論是幻覺或妄想,當這些症狀持續出現,甚至影響行為出現錯亂情況,持續超過半年以上,就稱為思覺失調症。

從負性症狀到正性症狀,整個病程出現,往往需要幾個月時間。

負性症狀,是指一般人該有的情感卻沒有,例如見面不打招呼,該表露情感時很淡漠。

正性症狀,是指一般人沒有的症狀,他卻極為明顯,例如妄想或幻覺。

通常是等到患者的正性症狀出來,表徵較明顯時,家人才發現不對勁。

思覺失調症好發於十五到二十五歲間,主要是因為這個年紀的腦部裏,多巴胺調控系統已慢慢出現問題。

臺灣在二○一四年仍實施義務役,有些役男在部隊發生症狀,家屬通常很不能諒解,認為是在部隊遭受壓力所致;事實上,思覺失調與遺傳體質有密切關聯,只是好發年齡恰巧在軍旅時間點。

當然,除了體質因素,某些外在環境亦會促發症狀的呈現。

 【把握治療黃金期】腦中的多巴胺系統分布,大致有四條路徑:一條通往腦下垂體,一條到腦部邊緣系統,一條到腦部紋狀體(即管運動的系統),一條到前額葉。

前額葉因多巴胺過度抑制,造成注意力無法集中,呈現負性症狀;邊緣系統則因多巴胺過度活化,出現幻想、幻覺等正性症狀。

因此,早期身心科用藥以抑制腦內多巴胺為主,阻斷多巴胺的傳遞,正性症狀就會被控制下來。

然而,藥物會同時影響多巴胺的四條路徑,前額葉遭受抑制,患者便顯得更加退縮;腦下垂體受到作用,會導致女性月經不來、分泌泌乳激素;紋狀體受到作用,會出現急性肌肉僵直、臉歪、嘴斜等類似中風的副作用,或像巴金森氏症般顫抖、不安地一直原地踏步,或持發性的運動不能,如一直做鬼臉、嘴巴一直咀嚼。

雖然,現今用藥已經較少有這些副作用,但許多人怕被汙名化不肯就醫,殊不知發病後二至五年是治療最佳黃金期。

若能好好把握住,可避免多次急性發作後,認知功



6. 思覺失調症是什麼?親友或自己得病怎麼辦?醫師完整說明 ...

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是一種精神科的疾病,以前被稱為精神分裂症,但這個舊稱其實造成許多誤解。

思覺失調症的個案通常會伴有慢性、 ...Skiptocontent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是一種精神科的疾病,以前被稱為精神分裂症,但這個舊稱其實造成許多誤解。

思覺失調症的個案通常會伴有慢性、反覆的精神症狀,主要和思考和知覺的失調有關。

思覺失調症和憂鬱症、恐慌症、躁鬱症或者是失眠一樣,都是精神科醫師常處理的疾病與症狀,但思覺失調症這個名字聽起來很多人會覺得陌生,甚至因為陌生而產生恐懼。

但這個疾病並不少見,在人口中大約有1%的人有思覺失調症,也就是說,光是在台灣可能就有超過10萬名思覺失調症個案。

只是因為長期對精神疾病的漠視與不關心,這些朋友往往生活在社會相對陰暗的角落。

思覺失調症在早年其實被稱為「精神分裂症」,這樣聽起來嚇人的名稱,更是讓許多病友與家屬因為社會的不解與標籤化,而更難以得到支持與幫助。

MedPartner團隊醫師們希望透過這篇文章,除了完整說明思覺失調症的病因、症狀與治療方式以外,也希望大家能在了解、同理的基礎下,讓整個社會與思覺失調症的病友以及家屬一起努力,共同面對這個疾病。

因為世界上最可怕的,也許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對疾病的誤解,與錯誤的標籤。

只有正確的認知,才能幫助自己,也幫助身邊需要的人。

 思覺失調症是什麼?舊稱「精神分裂症」造成許多誤解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在2014年以前,在台灣被稱為「精神分裂症」,但「精神分裂」這個詞,光是用聽的,就夠讓病友以及家屬嚇得魂飛魄散了,而且也容易讓社會對這個疾病產生錯誤的標籤。

因此在2014年時,台灣精神醫學會與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共同推動,將精神分裂症這個疾病,正名為思覺失調症。

大家可別覺得只是改個名,有什麼意義?其實意義很重大喔!在當年,許多民眾因為「精神分裂」這四個字受到的疾病污名,因此不敢告訴別人自己的精神狀況、拒絕求助、不敢就醫、不願意繼續治療或復健,這造成了嚴重的惡性循環,讓個案距離康復的路越來越遠。

改成「思覺失調症」,這個名字其實更接近了這個疾病的本質,也就是「思考能力」與「知覺功能」的「失調」,而「失調」二字,其實代表疾病是有「恢復的可能性」,讓人不會感到絕望,就像被診斷「賀爾蒙失調」一樣,多數人不會覺得是絕症。

而且在日本的研究中,也發現將精神疾病正名後,個案更有意願回診、完成治療。

 思覺失調症的病因是什麼?很多人會得到這個病嗎?思覺失調症的明確病因還不清楚,但比較明確知道的是,這個疾病在全球的發生率大概在1%左右,通常在青少年時期到20幾歲的這段時間發病,在12歲以前或45歲以後發病的人較少,另外男性和女性的發病率差不多,不過女性發病的時間,可能比男性晚。

思覺失調症的可能病因很多,但實際病因可能是多個因素共同造成的結果,包含生理、心理以及社會的多重原因,目前無法明確判定:環境:居住在都市、移民、晚冬早春出生的人(可能和神經發育過程感染流感有關)。

基因遺傳:家族中若有思覺失調症的病史,發生率會較高。

神經傳導物質的變化:目前研究認為這個疾病和多巴胺(Dopamine)、麩胺酸鹽(Glutamate)…等多個神經傳導物質有關。

物質濫用:甲基安非他命、大麻濫用、吸煙…等物質濫用,目前被認為與這個疾病相關。

心理壓力:移民(特別是移民到對自己不友善的地方)、面臨工作或學業重大壓力、家庭及感情壓力。

以上這些病因,彼此很難分清楚,例如移民這個因素,就同時和環境以及心理壓力有關。

有些醫師認為,可能是個案的神經系統本來就有一些問題,再加上物質濫用或者是環境壓力…等因素,最後才誘發了疾病發生。

但這一切都只是「推論」的階段,還沒辦法被確定。

但對個案或一般民眾而言,硬要追根究底找出病因,其實沒有辦法,也沒有必要,說穿了,在上述的這些可能病因中,我們最能做到的,其實是盡力避免對自己與他人製造出不友善的環境,一起降低整個社會的壓力。

在公視節目《我們與惡的距離》劇中的角色,就是很典型的思覺失調症的案例,家族遺傳、面臨重大工作、家庭、感情的壓力,在劇中的演出也頗精準詮釋出思覺失調症個案的症狀,如果想進一步了解這個疾病的朋友,非常推薦看看這個節目。

當然,我們要再次強調,劇中角色只是「剛好」是個典型的案例,但千萬不要隨便把「男性」、「家族遺傳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