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門氏桿菌病延伸文章資訊,搜尋引擎最佳文章推薦

1. 沙門氏菌感染

大多數非傷寒沙門氏菌感染的病人只會表現出腸胃炎的症狀,只有約5%的病人會發展成菌血症,尤其是在免疫功能有異常的病人(如糖尿病、肝硬化、自體免疫疾病等) ...download前往主要內容區塊:::搜尋搜尋進階搜尋a1a2a3國軍高雄總醫院回首頁網站導覽EnglishRSS常見問答院長信箱雙語詞彙院內同仁目錄認識我們PROFILE&INFORMATION醫療團隊MEDICALTEAM便民服務SERVICE衛教專區HEALTH聯絡我們CONTACTUS首頁認識我們醫療團隊便民服務衛教專區聯絡我們::::::目前位置:首頁>衛教專區>腸胃科>衛教文章內容腸胃科-衛教文章沙門氏菌感染返回列表大多數人所知道的腸胃炎症狀不外乎上吐、下瀉、腹痛,歸究其原因大部分是食入受汙染或不潔、腐敗的食物所致。

許多細菌的感染都會造成人體腸胃炎症狀,沙門氏菌即為其一。

感染沙門氏菌後不只會在人體造成腸胃炎的症狀,一旦沙門氏菌通過人體腸胃道的防禦機轉進入血液循環後,就會產生各種嚴重的併發症,造成治療上的困難。

分類沙門氏菌為革蘭氏陰性菌,一般分類將沙門氏菌區分為傷寒桿菌及非傷寒沙門桿菌。

另外可再以血清型的差異或者是細菌呈現的抗源(O抗原、H抗原、及Vi抗原)來分類。

各種不同血清型的沙門氏菌有其特定的宿主,如傷寒桿菌只以人為其宿主。

盛行率 全世界每年約有2百多萬的傷寒病例,其中以在東南亞及印度最盛行。

而在國內,據疾病管制局統計全台在2009年有80例傷寒確定個案。

另外,家禽、家畜、爬蟲類及兩棲類是非傷寒沙門氏菌的主要宿主,主要寄生在其腸胃道中。

據統計大於90%的爬蟲類及兩棲類的腸胃道中帶有非傷寒沙門氏菌。

非傷寒沙門氏菌感染的病人大多小於一歲,原因可能是現代的父母至大賣場購物時喜歡將小孩和家禽、肉類一同放在購物車內,家中飼養爬蟲類或兩棲類、食用受污染的配方奶、或是跟其他受感染小孩接觸等因素有關。

致病機轉  以往沙門氏菌傳染大多是經由受污染的食物如魚、肉、奶、蛋、水傳染,但近年來沙門氏菌傳染的來源大多和飼養寵物(如爬蟲類及兩棲類)與至高風險地區旅遊有相關。

大多數非傷寒沙門氏菌感染的病人只會表現出腸胃炎的症狀,只有約5%的病人會發展成菌血症,尤其是在免疫功能有異常的病人(如糖尿病、肝硬化、自體免疫疾病等)。

感染傷寒沙門氏菌後,細菌會經由腸道侵入血液,再順著血流侵犯到腸道淋巴結、肝臟,脾臟,及身體其他各處。

大約5%被傷寒沙門氏菌感染的病人會恢復但變成無症狀的帶原者,在其大便及小便內可發現傷寒桿菌,一旦帶原者的排泄物沒有處理妥當,污染到食物或飲水,就會爆發群聚感染,如著名的傷寒瑪莉即為一例。

症狀  傷寒常見的症狀為發燒、畏寒及腸胃炎症狀(腹瀉、腹痛),有些病人會伴隨咳嗽、頭痛、皮膚玫瑰斑點、肝脾腫大等症狀,潛伏期約5至21天。

若不治療,有可能會導致小腸出血或穿孔等嚴重併發症。

副傷寒的症狀較傷寒來的輕微,且以腸胃炎症狀為主要表現,潛伏期約1至7天。

其他非傷寒沙門氏菌造成的感染潛伏期約12小時至3天,也是以腸胃炎症狀為主。

非傷寒沙門氏菌感染後導致菌血症的小孩大多介於3個月到5歲,大多會有腹瀉症狀,原因可能是這個時期免疫力還沒有健全所致。

診斷  根據症狀來診斷沙門氏菌感染的專一性不高。

確定診斷還是需要從病人身上的血液,尿液,糞便,玫瑰斑點或骨髓培養出細菌。

治療  感染傷寒和副傷寒需立即使用抗生素治療。

而非傷寒沙門氏菌感染造成的腸胃炎以症狀及支持性治療為主,一般5至7天會自然痊癒,若有嚴重腹瀉者要多給予水分補充,避免脫水,一旦病菌轉移到血液造成菌血症後即需要抗生素治療。

併發症  沙門氏菌造成的腸胃感染,病人有可能會併發菌血症。

細菌順著血流到達全身各處,會造成更嚴重的併發症,如感染性主動脈瘤、心內膜炎、腦膜炎、骨髓炎等,更增加治療的困難。

預防  預防沙門氏菌感染最好的方法就是保持良好的衛生及飲食習慣,避免路邊攤小吃,吃東西前多洗手,避免生冷的食物,蛋類、家禽、肉類需完全煮熟,適當保存及冷藏食物,避免飼養及接觸爬蟲類及兩棲類動物。

至於疫苗注射方面,目前美國FDA已核准兩種疫苗:Ty21a口服疫苗及ViCPS肌肉注射疫苗,兩種疫苗的有效率不高,介於50%到80%,因此即使打了疫苗也要保持良好的衛生飲食習慣。

結語  沙門氏菌感染並不少見,只要保持良好



2. 沙門氏菌與食品中毒

尤其是急宰病豬. 的沙門氏菌檢出率可高達65%(10-12)。

有些分佈則有限,如引起傷寒及腸熱病之. Page 3. 198 疫情報導.196沙門氏菌與食品中毒.pdf196沙門氏菌與食品中毒.pdf下載



3. 沙門氏桿菌

1.1沙門氏菌感染症是汙染的食物所造成的疾病,亦為人畜共通傳染病,主要因吃入被動物糞便污染的食物而感染,屬於一種革蘭氏陰性桿菌,會引起腸胃炎、菌血 ...首頁小兒科沙門氏桿菌:::最新消息焦點新聞本院公告各科新聞門診公告人事徵才招標資訊杏林溫情重大政策資訊圖像化衛教資訊:::小兒科沙門氏桿菌發佈單位:網管中心發佈日期:109年09月28日1.何謂沙門氏桿菌1.1沙門氏菌感染症是汙染的食物所造成的疾病,亦為人畜共通傳染病,主要因吃入被動物糞便污染的食物而感染,屬於一種革蘭氏陰性桿菌,會引起腸胃炎、菌血症及傷寒等疾病;從接觸到發病,有6-72小時的時間。

易發生在7月~10月,氣候溫暖的季節。

2.症狀2.1高燒、畏寒。

2.2感染後6~48小時會出現腹痛、腹脹、嘔吐。

2.3腹瀉(可能帶有黏液及血絲);嚴重會造成腸道破裂、穿孔等嚴重併發症。

3.治療3.1絕大多數的兒童,若感染沙門氏菌,是以急性腸炎來表現,通常會有發燒、腹痛及腹瀉的症狀,大部分經過症狀治療,都可以在1-2週內康復。

但是有少數病人,可能會出現較為嚴重的併發症,包括脫水、敗血症、腦膜炎、腸阻垂或是腸穿孔,對於這一群病人,早期診斷,並投以適當的抗生素治療是最重要的課題。

3.2支持及症狀治療。

幼兒腹部塗抹少許薄荷油,減緩腹脹難受之感;要少量多餐,吃ㄧ些稀飯、白吐司、饅頭等清淡飲食,避免食用甜食、油膩食品。

4.預防4.1烹調食物前應確實洗手,烹調食物時要完全煮熟。

4.2在飯前及大便後,應徹底以肥皂洗手。

4.3前往衛生落後的地區旅遊,應注意飲食安全。

4.4保持環境清潔及消毒。

4.5吃不完的食物應以保鮮膜包裹後放入冰箱,等再次食用前應加熱煮熟。

4.6沙拉及冷盤的保存應特別謹慎。

4.7被蒼蠅沾染、過期或腐敗等不潔食物,均應丟棄,切勿食用。

4.8牛奶和奶製品應滅菌後再食用。

4.9水塔應經常清洗及消毒,旅行或野營時,用水應煮沸消毒。

5.居家照護5.1沙門氏桿菌腸胃炎的病狀,一般3-5天就會開始改善。

若病得太久、太重、脫水、嚴重腹脹、腹痛、解出大量鮮血等,應立即送醫。

感染到沙門氏桿菌腸胃炎的孩子,即使已經完全無症狀,細菌仍然可能在大便中存在1-3個月不等,應加強衛生習慣,避免傳播。

6.参考資料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2015,03月04日).沙門氏菌感染症.取自https://www.cdc.gov.tw/diseaseinfo.aspx?treeid=8D54C504E820735B&nowtreeid=DEC84A2F0C6FAC5B&tid=D03CCE3DF521E46A司徒惠康、周啟馥(2013)‧革蘭氏陰性腸內感菌‧司徒惠康總校訂,新編微生物學(最新修訂版,5-10頁)‧台北市:永大。

  國軍桃園總醫院關心您!瀏覽人次:1,560更新日期:109-09-28回前頁 至頂端



4. 沙門氏桿菌感染之照護

嬰兒、老年人或免疫功能低下者症狀通常較嚴重,有時甚至會出現壞死性腸炎、腸阻塞或菌血症等嚴重併發症。

有以上症狀者不一定是沙門氏桿菌感染,若您有上述 ...臺北榮總護理部健康e點通回首頁關於我們預約掛號English登入一般中大×全站搜尋搜尋登入沙門氏桿菌感染之照護位置護理指導感染科主題沙門氏桿菌感染之照護其他資訊瀏覽:1667,最近修訂:2019-07-31回首頁列印日期:2021/02/01臺北榮總護理部健康e點通護理指導感染科×私密分享無法分享,系統已經關閉私密分享的功能×QRcode×選擇網頁檔案loading...確定取消×刪除提醒×loading...×沙門氏桿菌感染之照護分享QRcode列印瀏覽:1667,最近修訂:2019-07-31分享QRcode列印瀏覽:1667,最近修訂:2019-07-31×××loading...×建立新版本一、什麼是沙門氏桿菌?廣佈於日常生活環境中,為常見引起傷寒熱、腸胃道發炎的細菌,好發於夏、秋兩季。

二、傳染途徑:經由糞口傳染,主要是由於飲食或衛生習慣不良或接觸受汙染的嘔吐物、排泄物後,手上有帶菌不慎攝入,又或吃到遭污染的牛奶、蛋、肉類、海鮮等或盛裝食物的器皿被污染而導致。

三、症狀:在感染後約6-72小時會有噁心、嘔吐及下痢,伴隨發燒及腹部絞痛等症狀,通常發燒72小時內會好轉,腹瀉3-7天內會變好。

嬰兒、老年人或免疫功能低下者症狀通常較嚴重,有時甚至會出現壞死性腸炎、腸阻塞或菌血症等嚴重併發症。

有以上症狀者不一定是沙門氏桿菌感染,若您有上述症狀,請至感染科門診就醫。

四、治療:感染急性期時,腸胃炎的治療以補充水分及電解質為主,一般不需要給予抗生素治療。

不過一些特殊病人,例如:新生兒(小於三個月大)、大於五十歲以上的長者、器官移植患者、血液腫瘤患者、HIV感染者、有人造植入物(人工血管、心瓣膜、人工關節等)的病人、以及鐮刀型貧血患者,若出現持續性高燒、疑似菌血症或腸道外感染的情況,則應接受抗生素治療,以避免發生移轉性的感染。

五、居家自我保健原則:世界衛生組織WHO食品安全五要訣:保持食品清潔。

生食熟食要分開。

食物要完全煮熟(尤其是雞蛋與家禽肉類)。

食物保存在安全的溫度。

使用安全的飲用水與食品。

一般防治措施:烹調食物前或餐前、便後應確實洗手,小心處理食物。

食物應以保鮮膜包裹後置入冰箱,再次食用前應加熱煮熟。

沙拉及冷盤之保存應特別謹慎。

被蒼蠅沾染、過期或腐敗等不潔食物,均應丟棄,切勿食用。

牛奶和奶製品應滅菌後再食用。

水塔應經常清洗及消毒,旅行或野營時,用水應煮沸消毒。

水泥砌磚水塔若已生苔,請儘可能更換成不銹鋼製品,以維護飲水衛生安全。

確實撲滅並阻隔蒼蠅等病媒,垃圾應加蓋並定時清除。

如有嘔吐、腹瀉或發燒等病徵,應儘速就醫,並避免處理食物,以防傳播他人。

家中若有成員罹患沙門氏桿菌腸胃炎,應住院隔離治療,返家後即使已經完全無症狀,因為細菌仍可能在大便中存在1~3個月不等,仍需注意排泄物處理,糞便、嘔吐物應以漂白水浸泡20分鐘後再丟棄或由馬桶沖至下水道,避免細菌傳播。

 參考資料Carvajal-Restrepo,H.,Sanchez-Jimenez,M.M.,Diaz-Rodriguez,S.,& Cardona-Castro,N.(2017).DetectionofsalmonellahumancarriersinColombianoutbreakareas.Journalofinfectiondiseaseindevelopingcountries,11(3),228-233.Draper,A.D.,Morton,C.N.,Health,J.N.,Lim,J.A.,&Markey,P.G.(2017).AnoutbreakofSalmonellaSaintpaulgastroenteritisafterattendingaschoolcampintheNorthernTerritory,Australia.CommunicableDiseaseIntelligenceQualityReport,41(1),E10-E15.Tack,D.M.,Marder,E.P.,Griffin,P.M.,Cieslak,P.R.,Dunn,J.,Hurd,S.,…Geissler,A.L.(2019).Preliminaryincidencean



5. 沙門氏桿菌之感染

傳染病內科主任陳田柏教授. 沙門氏桿菌之感染是個相當古老但仍對人類肆虐的疾病,如大家所熟知的傷寒即是它們的傑作之一。

其所造成之食物中毒案件數,在 ...沙門氏桿菌之感染傳染病內科陳彥旭主治醫師傳染病內科主任陳田柏教授 沙門氏桿菌之感染是個相當古老但仍對人類肆虐的疾病,如大家所熟知的傷寒即是它們的傑作之一。

其所造成之食物中毒案件數,在美國為第一位,而臺灣則佔第四位(次於腸炎弧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仙人掌桿菌),若包括零星個案,每一年臺灣約有數千位國人受到感染而發病。

除了個案數多外,臺灣沙門氏桿菌之抗藥性也相當嚴重,造成病患治療上的困難。

所以,如何預防受到其感染便成為大家需重視的課題。

 沙門氏桿菌廣布於我們日常生活環境中,尤其是家禽、食物(如:牛奶、蛋類、肉類製品等)、水。

它對熱的抵抗力亦很強,在70℃時,需經五分鐘;60℃時,需經十五至三十分鐘;55℃時,需經六十分鐘才能殺死。

因此,若不小心食用遭到污染且未煮熟之食物與飲用水,即可能受到感染。

受到感染後,並非每一個人都會發病,必須視其攝入之細菌量及病人本身之免疫狀況。

一般嬰幼兒、老人、免疫機能不全之病患(如:全身性紅斑性狼瘡、服用類固醇患者、愛滋病患)較易引起嚴重之臨床病徵。

沙門氏桿菌感染之潛伏期短至二至八小時,長至四十八至七十二小時。

 沙門氏桿菌之感染對人體可產生數種臨床表現,關於其症狀、治療及預防,分別介紹如下: (一)食物中毒:即一般之腸炎,此大部份由非傷寒性沙門氏桿菌所造成,其細菌種類多達兩千多種。

其感染方式為在吃了受細菌污染之食物或飲用水後,經過約六至四十八小時的潛伏期,病患會產生嘔吐、噁心、腹痛、腹瀉、血便之情形,有些患者可能會有發燒、寒顫之症狀。

大部分病患可在數天內自癒,僅需注意水份、電解質之補充,且盡可能不要硬給予止瀉藥,以免毒素無法排出,使病情更加嚴重。

至於抗生素之給予對大多數之患者並不需要,甚至給予後可能造成細菌潛伏體內之時間延長,但新生兒、老人、免疫機能不全之病患則需考慮給予抗生素治療。

關於預防方面,最重要的即是餐前飯後勤洗手、小心處理食物、食物與飲用水務必煮熟(尤其是雞蛋與肉類)。

 (二)傷寒、副傷寒、其他腸熱病:傷寒、副傷寒為法定傳染病,亦為沙門氏桿菌所引起疾病中最嚴重的。

傷寒、副傷寒分別由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所造成。

其亦經由污染之食物與飲用水之食入,到腸道後侵入血流擴散至全身,經七至二十一天之潛伏期,病患產生發燒、寒顫、腹瀉、血便、便秘、腹痛等症狀,若延誤治療,少數患者甚至會造成腸出血、腸穿孔、腹膜炎,而造成死亡。

此類病患大多需住院治療,且需小心成為慢性帶菌者,如世界知名的「傷寒瑪麗」,而到處散佈。

近年來,隨著國內環境衛生之改善,目前此病例已大大的減少,但每年仍有零星之病例,且多數是境外移入,所以國人在出國旅遊時,務必特別注意飲食之衛生,尤其是到落後地區旅遊,切勿逞一時之口慾而敗興而歸。

 (三)敗血症:此為較嚴重之疾病,常見於幾種較具侵入性之沙門氏桿菌所造成之感染,病患表現出嚴重之發燒、寒顫,但先前未必有腸胃方面之症狀,此類患者均需住院接受抗生素之治療,否則會有生命危險。

其預防方式和腸炎相同。

 (四)慢性帶原者:少數病患可能成為慢性帶原者,而長期於其糞便中可培養出沙門氏桿菌,包括傷寒性、非傷寒桿菌,成為疾病之散播者,尤其是負責處理食物者,如廚師等。

此類患者除需接受長期抗生素治療、糞便追蹤外,亦需注意是否有膽結石與腎結石,因其常是造成慢性帶原的主要原因。

若有結石情形務必設法除去。

 總而言之,適當的低溫保存食物、食用經煮熟之食物與飲用水、餐前便後確實洗手是預防沙門氏桿菌感染之不二法門。




6. 參考手冊\動物傳染病診斷流程參考手冊\馬病\細菌性疾病\馬沙門 ...

馬沙門氏桿菌病. ... 沙門氏菌Salmonella abortusequi. Salmonella. typhimurium. 區別診斷. 1. 波特麥克馬熱病(potomac horse fever). 2. 結腸炎X (colitis-X). 3.字體大小修改:大中小馬沙門氏桿菌病Equinesalmonellosis友善列印作者:茅繼良詳細內容:病  因沙門氏菌Salmonellaabortusequi    Salmonella.typhimurium 區別診斷1.波特麥克馬熱病(potomachorsefever)2.結腸炎X(colitis-X)3.阻塞性疝痛4.過敏性休克5.其他疾病引起的內毒血症 診斷流程1.病歷問診(1)超過40種的血清型。

(2)隱性帶原者為主要傳染源。

(3)初生小馬、長途運輸、生病或接受手術的馬特別容易感染。

  2.臨床檢查(1)初生小馬:發燒、急性下痢、黏膜潮紅、腹痛、關節腫脹、肺炎、胸肋膜炎、嚴重脫水。

(2)成馬:急慢性下痢、腹痛、發燒、脫水。

  3.病理解剖 消化道黏膜充、出血、潰瘍,有紅、灰或黃色滲出物覆蓋。

  4.組織病理學觀察(1)消化道黏膜出血、水腫、壞死,巨噬球為主的白血球浸潤。

(2)肝臟多發點狀壞死(副傷寒小節結)、網狀內皮細胞聚集。

(3)脾臟、淋巴結腫大、網狀內皮細胞增生。

(4)腸繫膜淋巴結出血、壞死。

(5)敗血型全身多發出血點、出血斑,血管壁纖維素性壞死,絲球體及較小血管有玻璃樣物沈澱。

  5.病毒分離 檢體:活馬採取可疑糞便培養病菌,死亡馬匹可採迴腸及結腸的腸淋巴結、盲腸、大腸、結腸組織。

 控  制1.減少擁擠、避免馬匹緊迫的情況。

2.檢出隱性帶原者,將其與繁殖馬舍隔離。

3.病馬及接觸的人員必須嚴格隔離及消毒的措施。

4.病馬痊癒後,必須至少五次細菌培養結果為陰性才能解除隔離。

5.其他疾病引起的內毒血症 ◎診斷流程圖◎隱私權保護宣告、資訊安全政策宣告最佳瀏覽狀態為IE6.0以上‧1024*768以上解析度最佳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家畜衛生試驗所版權所有©2006NVRIAllRightsReserved‧25158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376號



7. 沙門氏菌感染症

沙門氏菌感染症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至導覽跳至搜尋沙門氏菌感染症SalmonellosisElectronmicrographshowingSalmonellatyphimurium(red)invadingculturedhumancells症狀Diarrhea,fever,abdominalcramps,vomiting[1]併發症Reactivearthritis,irritablebowelsyndrome[2]常見始發於0.5–3dayspostexposure[1]病程4–7days[1]類型Typhoidal,nontyphoidal[1]肇因沙門氏菌屬.[1]風險因子Old,young,weakimmunesystem,bottlefeeding,protonpumpinhibitors[1]診斷方法Stooltest[3]相似疾病或共病Othertypesofgastroenteritis[2]預防Properpreparationandcookingoffood[4]治療Fluidsbymouth,intravenousfluids,antibiotics[1]盛行率1.2millionnon–typhoidalcasesperyear(US)[1]死亡數268,000(2015)[5]分類和外部資源醫學專科InfectiousdiseaseICD-9-CM003.0DiseasesDB11765MedlinePlus000294eMedicine228174Orphanet795[編輯此條目的維基數據]沙門氏菌感染症(英語:Salmonellosis),又稱沙門氏桿菌病,由沙門氏菌屬細菌感染所造成的疾病通稱。

在感染沙門氏菌之後的12至72小時內,患者通常會出現腹瀉,發燒,嘔吐與腹痛的症狀。

這個疾病一般會持續四到七天,即使沒有接受治療,絕大多數的患者都可以自行痊癒。

在某些狀況下,患者可能因為嚴重腹瀉而導致脫水,必須送到醫院治療。

在出現脫水狀況時,可能會採用靜脈注射;藥品治療也可以緩解其中某些症狀,像是退燒。

若是沙門氏菌感染由胃腸道散布進入血液中,可能造成嚴重的症狀,稱為傷寒,必須使用抗生素治療。

老人,嬰兒,或是其他身體免疫系統功能不佳的人,可能會發展出嚴重的併發症。

在少數的病例中,在發生沙門氏菌感染症後,病患會發生反應性關節炎,這種症狀可能會持續很久的時間。

註釋[編輯]^1.01.11.21.31.41.51.61.7Salmonella.CDC.9March2015[7May2017].(原始內容存檔於25May2017)(美國英語). ^2.02.1Hald,T.Advancesinmicrobialfoodsafety:2.Pathogenupdate:Salmonella.ElsevierInc.Chapters.2013:2.2.ISBN 978012808960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10)(英語). ^SalmonellaInfections.MedlinePlus.[7May2017].(原始內容存檔於30April2017)(英語). ^Salmonella(non-typhoidal).WorldHealthOrganization.December2016[7May2017].(原始內容存檔於20April2017). ^GBD2015MortalityandCausesofDeath,Collaborators.Global,regional,andnationallifeexpectancy,all-causemortality,andcause-specificmortalityfor249causesofdeath,1980-2015:asystematicanalysisfortheGlobalBurdenofDiseaseStudy2015..Lancet.8October2016,388(10053):1459–1544.PMC 5388903.PMID 27733281.doi:10.1016/s0140-6736(16)31012-1. 外部連結[編輯]分類ICD-10:A02.0ICD-9-CM:003.0MeSH:D012480DiseasesDB:11765外部資源MedlinePlus:000294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沙門氏菌感染症CDCwebsite,DivisionofBacterialandMycoticDiseases,DiseaseListing:SalmonellosisCFIAWebsite: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