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症延伸文章資訊,搜尋引擎最佳文章推薦

1. 你知道自己是「焦慮體質」嗎?精神科醫師:淺眠、易打嗝 ...

焦慮症往往比憂鬱症持續得更久,有時症狀從數個月到數年,甚至從當學生遇到考試就睡不著,直到很老了都必須靠安眠藥睡覺,幾乎可以糾纏 ...Togglenavigation首頁最新消息關於我們服務項目交通位置看診進度門診預約聯絡我們English首頁最新消息最新消息門診異動專欄文章新書摘要媒體採訪2020/10/19你知道自己是「焦慮體質」嗎?精神科醫師:淺眠、易打嗝、腰酸背痛...這23種症狀,你中了幾個「醫生,我很容易被驚嚇到,一天到晚肌肉緊繃,胸悶心悸,喉嚨卡卡,耳朵吱吱叫,到底是哪裡出問題?」在我的門診中,廣泛性焦慮症跟恐慌症的病人最多,他們往往都是所謂的「焦慮特質」(AnxietyTriat),也就是遇到事情會想太多、太擔心、太容易焦慮;常常有睡眠障礙、肌肉緊繃、煩躁不安,跟自律神經失調。

這種「焦慮特質」跟遺傳有很大的關係,父母親其中一個有,小孩可能有50%遺傳的機會。

在目前精神疾病的診斷系統中,所謂的「焦慮性疾患」就是一大類包含跟「焦慮體質」有關的疾病,除了「廣泛性焦慮症」、「恐慌症」外,還有「社交焦慮症」、「強迫症」、「特定對象畏懼症」、「創傷後壓力疾患」、「急性壓力疾患」,跟小孩子的「分離焦慮症」。

這些疾病所涵蓋的人口比率可能遠超過你的想像,正式調查的數字是24.9%,但當下因為焦慮而有實際生活及情緒困擾的人可能高達1/3以上。

焦慮是一個大家共通的經驗,跟面對的壓力或威脅有很大的關係,像是遇到常抓狂暴怒的上司、經濟出問題、家人生重病。

但是面對相同的壓力,有「焦慮體質」的人卻會出現嚴重很多的焦慮症狀,甚至變成長期失眠。

焦慮症往往比憂鬱症持續得更久,有時症狀從數個月到數年,甚至從當學生遇到考試就睡不著,直到很老了都必須靠安眠藥睡覺,幾乎可以糾纏一輩子。

 焦慮體質跟焦慮中樞「藍斑核」的過度作用有關從醫學的角度來看,焦慮體質跟我們的焦慮中樞過度作用有關,焦慮中樞被認為是位在腦部中央的「藍斑核」(LocusCoeruleus),是位於腦幹的一個神經核團,其功能與壓力反應有關。

藍斑核是腦中合成去甲腎上腺素的主要部位,它在中樞神經系統內的投射很廣,包括脊髓,小腦,下丘腦,丘腦的中繼核團,杏仁核,端腦基底部,以及大腦皮質。

一般認為藍斑核內的單個神經元,通過其巨大的軸突分支,可以激活幾乎整個大腦皮質。

藍斑核產生的去甲腎上腺素對腦的大多部位具有興奮性作用,從而加強覺醒狀態,並控制腦神經元對外在或內在刺激的反應。

所以藍斑核主要是應對外來的刺激,決定了我們腦部的活化跟反應,而這些反應是很廣泛的,從頭到腳,從中樞神經(腦、脊髓)到自主神經(肌肉),跟自律神經(五臟六腑,像心臟、呼吸、腸胃、膀胱、汗腺)。

過度焦慮反應的影響像有些學生遇到要上台,會很緊張(腦部),心悸、冒汗、手抖(自律神經),全身肌肉緊繃(自主神經)。

有的則是考試前肚子痛、拉肚子,頻尿(自律神經),前一個晚上就睡不好、焦慮不安(腦部)。

像「焦慮體質」的人很容易肩頸緊繃,為什麼?當貓咪遇到狗狗的時候會渾身拱起來,尤其是肩頸跟小腿特別用力,因為這時藍斑核要下令給腦部跟身體進入「警戒狀態」,看是要逃跑或打架(當我們遇到獅子的時候,那就要直接動用腎上腺素,趕快逃命)。

影響部位腦神經:過度擔心、對外在刺激很敏感、難入眠、睡眠淺、中斷、煩躁易怒、性子很急、注意力下降、記憶變差自律神經失調:心悸、呼吸不順、胃脹、胃悶、易打嗝、腸躁症、頻尿、冒汗、手抖自主神經警戒:肩頸緊繃、頭痛、胸悶、腰酸背痛、小腿肌肉緊繃所以肩頸緊繃反應的是腦部的警戒狀態,睡不著是腦部神經元的過度警醒,恐慌則是全身自律神經都過度亢奮,導致心悸、高血壓、吸不到氣。

簡單說,「焦慮體質」的人是焦慮中樞對於件事情的反應過度敏感,不緊急的當作很緊急在處理,不須多想的卻擔心不已,像很多失眠病人講的,腦子有一堆事情在跑,明明該睡了,就是停不下來。

那有人焦慮中樞剛好相反,對於事件的反應過度遲鈍嗎?有的,像慢郎中就是焦慮症的人常常對另一半不焦慮的形容詞;另外像那種把一部電腦2萬塊標價成2千塊,過馬路一直滑手機,連綠燈變紅燈都不知道的天兵天將也是。

那要用甚麼藥治療焦慮中樞的過度反應呢?以前用所謂的BZD(苯二氮平)類藥物,俗稱的鎮定劑、安眠藥幾乎都是這類的抗焦慮藥物,1963年BZD開始上市銷售,在1977年,已經是全球最高處方量的藥物,主要就是用來治療焦慮性疾患的病人。

像心臟科就有很多焦慮症的病人,他們很常吃的藥物是一顆粉紅色橢圓形的藥物(如圖



2. 焦慮症的症狀有哪些?如何預防與治療?醫師圖文完整說明 ...

焦慮症(anxiety disorders)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疾病,它和單純焦慮的 ... 每個人一定都經歷過焦慮的心情,例如面臨了考試、比賽,或者是即將要 ...Skiptocontent焦慮症(anxietydisorders)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疾病,它和單純焦慮的情緒不同,焦慮症導致的不只是暫時性的緊張或害怕,或者是暫時性的心跳加速、手抖…等生理反應,在焦慮症的患者身上,焦慮的情緒可能不會淡去,甚至會惡化。

對焦慮症的個案而言,他們面臨的不只是心理受到影響,身體也可能產生不適,甚至症狀會影響到日常生活,包含工作表現、學校成績,或者是人際關係,而且持續反覆很長一段時間。

在懷孕期間焦慮症狀較多的人,出現產後憂鬱症的機率也比較高。

焦慮症離我們其實不遠,根據研究,有19.1%的美國人在過去一年中,曾經發生過任何一種形式的焦慮症。

在其他國家焦慮症的發生率也不低,依照這些流行病學的數據,其實你、我,或者是身邊的朋友們,可能都經歷過,或者是正在經歷焦慮症,只是常常我們沒有察覺而已。

MedPartner醫療團隊的夥伴們,希望大家知道「焦慮症」其實是個很常見的精神疾病,希望透過正確的認知,讓社會大眾不要對焦慮症的個案有錯誤的理解,導致疾病的污名。

只要有正確的理解和認知,不要排斥求助,在親友、家庭、醫療系統與社會的支持下,多數的焦慮症患者都能有很好的治療成效喔。

 焦慮症的成因是什麼?哪些人容易產生焦慮症?焦慮症的成因目前還沒有完全被了解,目前一般認為,生活中的傷害或壓力經驗,可能會觸發某些本身就比較容易焦慮的族群,進而導致焦慮症的發生。

另外遺傳也可能與焦慮症有關係。

人的健康不只是生理,還包含心理的健康。

生理會生病,心理其實也會。

而且生理和心理是會互相影響的,舉個例子,在你緊張的時候,心跳跟呼吸自然就會加速,這就是生理影響心裡最明顯的例子。

在大腦中,杏仁核和海馬迴是處理壓力反應的兩個重要部位。

杏仁核主要處理害怕和威脅的情緒,而海馬迴則與記憶有關,因此當人受到強大的壓力時,壓力產生的害怕與威脅感受,會刺激杏仁核,而海馬迴會負責將這個記憶儲存起來。

在杏仁核和海馬迴接受到這類刺激後,自律神經系統會被活化,當交感神經被活化,就會在全身產生心跳加速、呼吸加速、血壓上升、肌肉緊繃…等現象。

這樣的機制有些好處,假設你是個原始人,如果你在草原上遇到一頭老虎,聽到老虎的叫聲後,看到老虎朝你撲來,杏仁核會接受到害怕的感受,海馬迴會記憶這樣的感受,接著交感神經啟動,讓你心跳、呼吸加速,血壓上升,有瞬間的爆發力可以逃過老虎的追殺。

而海馬迴的記憶,會讓你在下次遇到遠遠聽到老虎的叫聲時,就趕快啟動你的交感神經系統,趕緊逃命。

但這樣的機制,如果過度敏感時,就可能導致負面的結果,焦慮症可能就和這樣的機制有關,但要提醒大家,詳細的機制還沒有被確認,這只是目前認為的一種可能性而已。

目前被認為和焦慮症有關的危險因子,我們整理如下:經歷或目睹傷害:經歷過虐待的孩童,或者是目睹傷害事件的人,有更高的機會在人生的過程中產生焦慮症。

疾病造成的壓力:生理上的疾病也可能導致心理上的焦慮。

壓力的累積:一個巨大的壓力事件,或者是許多小的壓力事件累積,可能在某個時間點導致焦慮症。

個性:有些特定個性的人,會有更高的機率發生焦慮症。

其他心理疾病:患有其他某些心理疾病的個案,例如思覺失調症、憂鬱症…等,會有較高的機率發生焦慮症。

遺傳:若家中有血緣關係的親屬,患有焦慮症的狀況,罹病的機率可能較高。

藥物和酒精:使用藥物或酒精,特別是濫用的狀況下,可能導致或惡化焦慮症。

在這要特別提醒大家,這些危險因子的重點,在於提醒大家注意,不要認為有上述的狀況,就一定會產生焦慮症喔。

 焦慮症有哪些症狀?和一般的心情焦慮有什麼不同?焦慮症和一般人都經歷過的焦慮,其實大不相同。

每個人一定都經歷過焦慮的心情,例如面臨了考試、比賽,或者是即將要做一個你陌生的醫學檢查時,這種狀況下感到焦慮,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

除了心情感到緊張以外,心跳加速、手抖,甚至緊張到胃痛,都是可能發生的事,但這些症狀在事件過後,通常就結束了。

但有焦慮症的朋友們,常常會有強烈的、過度的、持續的擔心與害怕,而且維持或反覆很長一段時間。

有時即使是日常生活中看似平常的事情,也可能讓他們有這樣的感受。<



3. 焦慮症

焦慮症或稱焦急症和焦慮障礙(英文:anxiety disorder),是明顯感覺焦慮和恐懼感的一種精神疾病。

焦慮是對未來事件的擔心,恐懼則是對當前事件的反應,這些 ...焦慮症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至導覽跳至搜尋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論述以部分區域為主,未必具有普世通用的觀點。

(2018年11月29日)請協助補充內容以避免偏頗,或討論本文的問題。

此條目需要更新。

(2018年11月29日)請更新本文以反映近況和新增內容。

完成修改時,請移除本模板。

此條目目前正依照其他維基百科上的內容進行翻譯。

(2020年3月13日)如果您擅長翻譯,並清楚本條目的領域,歡迎協助翻譯、改善或校對本條目。

此外,長期閒置、未翻譯或影響閱讀的內容可能會被移除。

維基百科中的醫療相關內容僅供參考,詳見醫學聲明。

如需醫療服務或可靠意見,請諮詢專業人士。

焦慮症Anxietydisorder挪威畫家愛德華·孟克的畫作《吶喊》[1]症狀擔心、心跳過速、顫抖[2]併發症重度憂鬱症、失眠、生活品質變差、自殺[3]常見始發於15–35歲[4]病程>6個月[2][4]類型認知障礙[*]肇因遺傳與環境因素[5]風險因子虐待兒童、家族病史、貧窮[4]相似疾病或共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症;心血管疾病;咖啡因、酒精(英語:alcohol(drug))、大麻使用;突然停止使用一些藥物導致的身體應變不及之反應[4][6]治療改變生活習慣與認知、心理治療、藥物[4]藥物抗抑鬱藥、anxiolytics(英語:anxiolytics),Β受體阻滯劑[5]盛行率12%[4][7]分類和外部資源醫學專科精神病學、臨床心理學ICD-9-CM300.09OMIM607834DiseasesDB787eMedicine286227[編輯此條目的維基數據]焦慮症類型認知障礙[*]治療心理治療分類和外部資源醫學專科精神病學ICD-10F40-F42ICD-9-CM300OMIM[1]DiseasesDB787eMedicinemed/152MeSHD001008[編輯此條目的維基數據]焦慮症或稱焦急症和焦慮障礙(英文:anxietydisorder),是明顯感覺焦慮和恐懼感的一種精神疾病[2]。

焦慮是對未來事件的擔心,恐懼則是對當前事件的反應[2],這些感覺可能會導致身體症狀,如心跳過速和顫抖[2]。

以下為常見的焦慮症:廣泛性焦慮症、特異性恐懼症、社交焦慮症、分離焦慮症、廣場恐懼症、恐慌症和選擇性緘默症[2]。

焦慮症會由造成症狀的原因來區分[2],人們往往有不止一種的焦慮症[2]。

遺傳與環境都可能是造成導致焦慮的原因[5],孩童時期遭受虐待、家族有精神病史以及貧窮都有可能是焦慮症的危險因子[4]。

焦慮症常常和其他精神疾病一同發生,像是:重性抑鬱障礙、人格異常或是成癮症[4],要診斷焦慮症至少需要六個月的臨床觀察,在特定狀況導致異於常人的過度焦慮,並影響正常生活[2][4]。

另外,甲狀腺功能亢進症、心臟病、使用咖啡因、嗜酒、濫用大麻或是處於勒戒某些藥物的狀態,都有可能出現類似焦慮症的症狀[4][6]。

焦慮症如果不治療,一般不會自行復原[2][5]。

治療方法包含改變生活型態、尋求諮商,以及藥物控制[4]。

諮商一般會配合認知行為療法進行治療[4]。

可改善症狀的藥物則包含抗抑鬱藥、抗焦慮藥(英語:Anxiolytic)(如現代常用:苯二氮䓬類藥物、β受體阻斷劑、丁螺環酮)等等[5]。

全球大約12%的人口患有焦慮症,5~30%的人在一生中至少患有一次焦慮症[4][7]女性的發生率約為男性的兩倍,且通常自25歲以前就開始發作[2][4]。

最常見的為對於特定事物的恐懼症,將近12%的人在一生中的某個時候曾有此類問題,社交焦慮症則占了10%[4]。

患病者通常介於15至35歲之間,且年紀通常不會超過55歲[4]。

歐美的發生率較其他地方為高[4]。

目錄1症狀2病因3治療4注意5種類5.1廣泛性焦慮症5.2特殊恐懼症5.3恐慌症5.4廣場恐懼症5.5社交障礙5.6創傷後應激障礙5.7分離焦慮障礙5.8情境性焦慮5.9強迫性障礙5.10選擇性緘默症6種類7需要區分的心理疾病8參考文獻9外部連結症狀[編輯]此章節未列出參考或來源。

(2020年7月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