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菌叢延伸文章資訊,搜尋引擎最佳文章推薦

1. 腸道菌出狀況不只會消化不良當心可能惹上6種神經疾病

相關臨床研究結顯示,腸道微生物菌叢失調不僅會產生多種胃腸道疾病,也會藉由所謂的「腸道菌群─腸到腦軸」的途徑,藉由免疫發炎反應、神經內分泌和 ...Skiptocontent人體的消化道,尤其是下消化道的小腸與大腸裡,棲息著500到1000種、數以百萬計的微生物菌叢,近年來,國際間已有很多研究證實,腸道裡的這些微生物的全部基因信息是人體基因數量的100倍以上,對於維持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的意義,甚至有科學家形容腸道是人類的第二個大腦。

腸道菌失調不會產生胃腸道疾病也會引發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相關臨床研究結顯示,腸道微生物菌叢失調不僅會產生多種胃腸道疾病,也會藉由所謂的「腸道菌群─腸到腦軸」的途徑,藉由免疫發炎反應、神經內分泌和迷走神經訊息傳遞等來影響腦部的運作,甚至會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的退化性疾病產生。

腸道菌群失調,會產生6種神經系統疾病現在就來看看,如果腸道菌失調,可能會影響或產生哪些神經系統疾病?一、帕金森氏症:帕金森氏症是常先的神經退化性疾病,病患除了有運動遲緩的症狀外,也會出現非運動方面的症狀,例如腸胃蠕動遲緩、便秘等等,這些腸道症狀也被視為帕金森氏症的前驅症狀,甚至在運動遲緩前十多年就會發生。

有研究發現,帕金森氏症患者的糞便和腸道黏膜中與抗炎相關的丁酸鹽產生菌數明顯減少,而激發發炎的相關細菌則是明顯增多,研究團隊同時還發現多種菌群與帕金森氏症的病程存在相關性。

二、阿茲海默症:阿茲海默症患者血清中的伯氏疏螺旋體、肺炎衣原體、幽門螺旋桿菌要比一般健康人群明顯增高,而且與阿茲海默症的臨床症狀和疾病嚴重程度相關。

台灣的國家衛生研究院在前(2017)年年中公布的動物實驗中發現,腸道菌相失衡,壞菌過多,可能引發大腦神經退化,誘發阿茲海默症,並使其迅速惡化。

而相隔不到一年,美國哈佛大學研究團隊在去(2018)年5月在國際知名科學期刊《自然》又發表突破性研究成果,發現腸道菌副產品可以預防腦神經病變,或許有助於研發防治阿茲海默症的新藥。

三、多發性硬化症:多發性硬化症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通常是遺傳和環境因素結合的結果。

馬克斯普朗克神經生物學的GurumoorthyKrishnamoorthy博士曾表示,引發多發性硬化症的細菌不是致病菌,而是對消化有用的細菌。

而在人類腸道的微生物菌群可以導致免疫系統對髓鞘反應過度,極可能是造成多發性硬化症的原因。

有國外研究結果顯示,與正常實驗鼠相比,腸道菌群移植可以加重無菌鼠的多發性硬症症狀,而接受來自健康人的糞便菌群移植,能夠顯著改善多性硬化症患者的神經症狀。

四、視神經脊髓炎:中國大陸的一個研究團隊,從菌群結構紊亂及其代謝產物水平改變角度,對視神經脊髓炎的發生和發展進行關聯性分析,結果發現視神經脊髓炎病患者的腸道菌群,存在嚴重失調特徵。

而另一項研究結果則顯示,視神經脊髓炎病患者的腸道菌群組成中有一種機會致病菌(鏈球菌屬細菌)數量顯著增加,而能產生具有抗炎作用的短鏈脂肪酸的細菌數量在視神經脊髓炎病患者中顯著降低。

五、憂鬱症:日前,來自比利時Rega醫學研究所的研究團隊發現了憂鬱症與人類腸道菌群的微妙關係,研究人員發現許多腸道菌群可以產生許多影響包括情緒在內的神經精神活動的物質。

在人體內進行的小規模研究表明,憂鬱症患者的腸道菌群構成與正常人存在差異。

研究人員發現,與正常參試者相比,患有憂鬱症的參試者的微生物組中缺少兩種腸道微生物,即Coprococcus和Dialister。

六、自閉症:科學界研究腸胃道微生物群(microbiome),發現有自閉症兒童和一般兒童的消化道中,不僅菌體大不相同,可能還造成異常,腸道菌群的多樣性降低。

而自閉症孩童最常訴苦的症狀之一,就是腹痛,在某些研究裡甚至90%病童受腹痛之苦。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署指出,自閉症兒童長期腹潟或便秘者,是正常孩子的3.5倍。

延伸閱讀:明明吃飽了肚子還是拚命咕嚕叫 當心可能是腸道菌失調調整腸道菌群生態,竟然也可以改善脂肪肝耶魯大學:你吃的藥到底有沒有效竟然還得看腸道菌的臉色文/陳亦云 圖/何宜庭Heho熱門文章1.整理包/新冠肺炎症狀已改變!2點跟流感最不一樣、Delta變異株更像重感冒2021-06-292.整理包/打疫苗前後一定要注意的7件事!打疫苗前該吃什麼、普拿疼該什麼時候吃?2021-07-183.COVID-19/機師風波國內防疫措施需加嚴嗎?指揮中心:目前沒有影響2021-09-044.快訊/新北幼兒園群聚足跡曝!曾至台北車站、基隆、宜蘭、板橋



2. 飲食與益生菌:腸道微生物如何影響健康?

人體內的微生物群決定著我們健康的很多方面,並且和個體的人一樣有其獨特性,但我們對腸道微生物的了解仍然很有限。

飲食與益生菌:腸道微生物如何影響健康?傑茜卡·布朗(JessicaBrown)2020年1月26日圖像來源,GettyImages人類的胃腸內有數萬億個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和病毒。

它們大多分佈在大腸中,數量大致與全身的細胞數相當。

在人體腸道細菌中,只有10%到20%的細菌是與他人相同的。

其它微生物群因人而異,多取決於飲食習慣、生活方式和基它因素。

微生物群影響著人的健康和食慾、體重和心情。

雖然對人類腸道的研究比較多,但要了解清楚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BBC未來(BBCFuture)回顧了迄今為止的一些科學發現。

健康飲食:那些讓你應對壓力的「減壓飲食」健康生活:五大飲食習慣幫助你保護心臟健康的腸道對心理和精神健康也有好處飲食習慣飲食對腸道微生物群有非常大的影響。

研究發現,西方飲食,通常是動物脂肪蛋白質含量高,纖維含量低,這與致癌化合物的產生和炎症的發生有一定的關係。

另一種,以纖維含量高、紅肉含量低為特點的地中海飲食,經驗證糞便中的短鏈脂肪酸含量增加,而短鏈脂肪酸具有消炎和改善免疫系統的作用。

科學家希望能在全球範圍內進行研究,以便有更多的發現和成果。

目前正在進行的美國腸道研究(AmericanGutStudy)項目,收集和對比了生活在美國的數千人的腸道微生物群。

截至目前,研究表明,飲食中植物性食物含量高的人,體內微生物群更多樣化,與那些不吃植物性食物的人「截然不同」,該項目的科學主任麥克唐納(DanielMcDonald)說:「我們還不能說哪個健康或是不健康,初部判定飲食中含大量水果和蔬菜的人,體內微生物群很健康。

」麥克唐納補充說,目前還不清楚從植物性食物含量高的飲食轉向健康食物含量低的飲食,是否會從根本上改變微生物群,以及這種改變是如何發生的。

腸道健康:要想腸道好素食少不了?減肥必備知識:腸道細菌會讓你長胖嗎?益生菌近年來,大量炒作益生元和益生菌對健康的好處,它們被用來治療炎性腸道疾病,如克羅恩氏病和潰瘍性結腸炎。

多篇論文認為,在有效的菌株和劑量方面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院(WeizmannInstituteofScience)的免疫學家伊萊納夫(EranElinav)最近也發現,一些人不受益生菌的影響。

不過他的研究範圍相對較小,未來還需擴大研究規模得出具體的結果。

伊萊納夫給25名健康的受試者注射了11株益生菌和安慰劑,並在干預前和干預後的3周,用結腸鏡和內鏡檢查測試他們微生物群和腸道功能。

圖像來源,GettyImages圖像加註文字,一些人的腸道微生物群喜歡補充益生菌(Credit:GettyImages)他說:「受試者分為兩類,一類是益生菌受到體內微生物群的歡迎,在胃腸道內生長,能夠改變人體微生物群的;另一類是抵抗益生菌的。

在第二類人中,益生菌無法在腸道生長,幾乎不起什麼作用。

」通過研究人體內微生物群的特徵,能夠預測屬於哪一類。

伊萊納夫說,有必要對益生菌進行高級的認定,以滿足不同個體的需求。

健康腸道微生物群在胃腸道的健康和功能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證據表明,腸道易激綜合症(IBS)等疾病常發生微生物群改變。

同時,腸道微生物群在人類健康中扮演著很多角色,這取決於我們出生的最初幾年。

人類一出生,微生物就開始在腸道中繁殖,腸道微生物群就形成了。

美國克德蘭生物科學研究所(QuadramInstituteBioscience)微生物群研究負責人霍爾(LindsayHall)研究發現:自然分娩的嬰兒因接觸了母親陰道和腸道細菌,他們腸道細菌數量高於剖腹產娩出的嬰兒。

霍爾說:「經剖腹產娩出的嬰兒錯過了最初的預防接觸,他們接觸的微生物主要來自皮膚和環境。

這對嬰兒發育自己的免疫系統非常重要。

早期腸道微生物群被擾亂會對人的健康產生不利影響,剖腹產對健康的影響是長期性的,有明確的證據表明,剖腹產會導致過敏風險增加,生態系統的不健全,意味著更容易受外界變化的干擾,比如抗生素的影響。

然而,還沒有找出這種差異對免疫系統有什麼特別的意義。

」母乳餵養和奶粉餵養的嬰兒體內的微生物群也存在差異。

母乳餵養的嬰兒腸道中



3. 精準醫療個人化腸道微菌檢驗-臺中醫林第103期

腸道菌 複雜且變動性極高 人體內的細菌(簡稱人體微菌)據估計有40兆個細胞,約為人體細胞的1.3倍之多,總重量約2公斤;人體微菌有70%居住在消化系統中,主要原因是腸道的 ...    公會簡介業務服務委員會學術演講民眾服務西醫總額防癌系列特約名店聯絡我們臺中醫林第103期 首頁|臺中醫林第103期|精準醫療個人化腸道微菌檢驗跨出一小步更近目標一些從總量管制 轉為監控資源施政接地氣拚市民有感左右開弓爸爸是全能醫師轉眼與無限感恩愛,在黑暗中發光在旅行上我們都自由了旅遊即刻行動何必等到退休4主張,預約你的美好旅行客製化迷你團正夯旅遊攝影同好揪團各顯神通打擊安全痛點建構醫院及診所網絡關係資料庫結構性心臟病介入治療骨質疏鬆症活得越久流失越多精準醫療個人化腸道微菌檢驗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與時俱進空氣污染連胎兒都會受害悍將漸老去抗議力道顯微弱週日看診能成為病人的祝福壯大靠合作診所聯合作戰醫療藝術人文暖語彰化山海遊葡萄.酒香.蚵仔鮮高齡抗癌成功歸功於手術、放療和細胞免疫三合一療法勇者無懼英雄誕生―齊格飛帶子狼 精準醫療 個人化腸道微菌檢驗文/張延亘永安診所曾景鴻微菌方舟生物科技總經理人體內除了人類細胞外,還同時共生著許多肉眼無法看見的微生物,這些人體微生物總稱為人體微生物群系(humanmicrobiome),包含了病毒、細菌、古菌與真菌;由於細菌的佔比最高,且參與許多人體生理功能,至關重要,因此目前相關研究皆以細菌為主。

腸道菌 複雜且變動性極高人體內的細菌(簡稱人體微菌)據估計有40兆個細胞,約為人體細胞的1.3倍之多,總重量約2公斤;人體微菌有70%居住在消化系統中,主要原因是腸道的無氧環境與充足養分十分適合生長,這些消化系統中的細菌統稱為腸道菌。

腸道菌群落(gutmicrobialcommunity)是人體內最複雜且變動性極高的生態系,通常由30~40屬、800~1000種細菌組成,其中兩大菌群為擬桿菌門(Bacteroidetes)與厚壁菌門(Firmicutes),合計最高可佔90%,其餘菌群包含放線菌門(Actinobacteria)、梭桿菌門(Fusobacteria)、變形菌門(Proteobacteria)及疣微菌門(Verrucomicrobia)等,依不同比例組成。

腸道菌失衡 就會引起疾病人類腸道菌可執行許多重要功能,例如幫助消化、代謝營養素(例如維他命、糖類、脂肪、胺基酸等)、分解外來毒素、抵禦壞菌定殖、促進免疫系統成熟等。

近年來研究發現,不同疾病患者都有著與健康者不同的腸道菌組成,證明腸道菌與疾病發生的相關性。

正常情況下,腸道菌的組成保持著一個平衡狀態、相互拮抗,透過穩定的代謝功能與拮抗致病菌生長,維持人體健康;然而,當腸道菌在菌群種類、組成比例等方面產生劇烈改變,破壞原本的平衡狀態,就會引起疾病。

舉例來說,與健康者相比,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腸道具有較多的放線菌門與變形菌門;肝硬化患者的範永氏球菌屬(Veillonella)、鏈球菌屬(Streptococcus)、梭菌屬(Clostridium)與普雷沃氏菌屬(Prevotella)數量明顯增多,真細菌屬(Eubacterium)與另枝菌屬(Alistipes)則明顯減少。

在致病機制的理論上,目前普遍認為有害的環境因子(例如長時間不均衡的飲食、不正常的生活型態等)容易造成腸道障蔽(gutbarrier)效果變差,導致腸漏(leakygut),讓腸道內的致病菌(壞菌)與其代謝物(metabolites)有機會進入血液循環,引起慢性發炎(chronicinflammation)。

慢性發炎已經被懷疑是許多代謝症候群(metabolicsyndromes)的主要原因,包括高血壓、血脂異常、肥胖、糖尿病等,其他疾病像是類風溼性關節炎、纖維肌痛,甚至是與神經相關的多發性硬化症等,都被懷疑與慢性發炎有關。

古希臘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說過:「所有疾病源皆自於腸道(Alldiseasebeginsinthegut)」,近幾年來人類對於腸道菌所累積的知識,正好替此一說法建立了更完整的理論基礎,也呼應了腸道菌對於你我健康的重要角色。

透過次世代定序 個人化腸道菌相檢驗腸道菌組成(簡稱菌相)分析原本是非常複雜的工作,但隨著檢測技術的進展,透過次世代定序(next-generationsequencing,NGS)已能夠快速地進行檢測,除了不需培養外,能夠有效偵測未知與弱勢菌群都是NGS的專屬優勢,加上成本逐漸符合市場需求,更穩固了NGS在菌相檢測上的技術優勢。

腸道菌檢體DNA透過NGS定序後所得到的菌相組成,主要可進行兩種



4. 認識人體內的免疫軍團-腸道微菌叢

認識人體內的免疫軍團-腸道微菌叢 ... 腸道是一個非常巨大的器官,成人從小腸至大腸約7~8公尺,表面覆蓋黏膜,黏膜上有無數突起的絨毛,每根絨毛上又有 ...醫療資訊HOME健康資訊健康新知認識人體內的免疫軍團-腸道微菌叢認識人體內的免疫軍團-腸道微菌叢健康資訊,健康新知|on2020-07-09腸胃肝膽科 陳炳憲醫師 腸道是一個非常巨大的器官,成人從小腸至大腸約7~8公尺,表面覆蓋黏膜,黏膜上有無數突起的絨毛,每根絨毛上又有無數的微絨毛,總表面積達到300平方公尺,遠大於皮膚及肺部黏膜系統的表面積。

這些絨毛是為了增加消化、吸收養分的效率,但相對也會接觸更多伴隨食物而入的病菌。

因此,為了對抗這些病菌,在腸道黏膜下聚集了人體約70%的免疫細胞,讓腸道成為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

 ▎腸道是人體最重要的免疫器官「腸道是人體免疫發展最重要的器官;腸道細菌則是最佳訓練員!」腸道是人體最多微生物聚集的地方,每公克腸液裡至少有一兆隻微生物,包含了益生菌、中間菌,以及會致病的病原菌,形成腸道微菌叢。

這些微菌叢與腸道免疫系統互相調節;免疫系統維持微菌叢的生態,避免病原菌的生長;微菌叢促進免疫系統的成熟。

腸道免疫與微菌叢的相互鍛鍊從出生起就不斷反覆進行,一旦訓練過程出錯,就會導致許多免疫及過敏性疾病,如氣喘是困擾許多兒童與父母的呼吸道過敏疾病,在近年研究中發現,若嬰兒期服用抗生素或環境因素,導致腸道細菌多樣性減少,會影響免疫系統成熟、增加得到氣喘的機會。

所以老祖先說「不乾不淨,吃了沒病」似乎是有一些道理的。

腸道微菌叢是一個動態的平衡,受到遺傳、腸道免疫、環境、飲食、壓力等因素影響。

在正常狀態下,微菌叢與腸道免疫系統互相調節,不會引發腸道發炎;但當微菌叢失去平衡-我們稱為生態失衡(dysbiosis)-就會引發一連串腸道發炎反應及全身性免疫失調。

哪些因素會造成微菌叢生態失衡呢?▶壞菌增加:如大腸桿菌感染,除了會造成急性腹瀉,也可能造成長期微菌叢失衡▶益菌減少:如過度使用抗生素,會殺死腸道益菌,增加壞菌生長的機會▶腸道菌多樣性減少:多樣性的建立從嬰兒時期就開始,受到飲食及環境的影響,如高油低纖維飲食、攝取過多人工甜味劑及乳化劑等,都會減少腸道菌多樣性▎與腸道免疫及微菌叢失調相關的疾病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疾病被認為可能與腸道微菌叢失調有關,從免疫性統疾病,如發炎性腸道疾病、類風溼性關節炎、第一型糖尿病、氣喘等;到非免疫性疾病,如失智、自閉、肥胖、心血管疾病等。

雖然微菌叢造成這些疾病的機轉還未被釐清,但確實改變了西醫對於疾病治療的觀念。

近年來,「異體糞便移植」、「個人化飲食」、「營養品補充(如益生菌、益生元)」等觀念的進展,目的都是協助腸道建立良好的微菌叢及免疫狀態。

這樣的觀念與傳統醫學上食材養生、調整體質似乎有異曲同工之妙呢! 了解醫師 分類最新消息【防疫公告】入館及陪探病貴賓敬請配合2021-01-21九月23rd賀!永越第四度通過醫策會【健檢品質認證】2020-09-23九月30th腹大非福,小心可怕的健康殺手2021-09-30九月30th新冠疫苗接種知多少?九月30th防疫更要顧體力居家運動這樣做九月30th病從口入「食」在要「警」九月30th【門診故事】專訪神經外科施培國醫師預約諮詢健檢專案健康促進醫療團隊永越門診線上預約電話預約©2019永越健康管理中心AllRightsReserved醫療機構網際網路資訊管理辦法聲明:禁止任何網際網路服務業者轉錄本網路資訊之內容供人點閱。




5. 什麼是腸道菌相(human gut microbiota)? @ 基因叔叔:科普

人類腸道提供微生物居住與營養,而腸道菌則將無法消化的醣類發酵,產生短鏈脂肪酸、合成維他命、幫助消化、轉換膽鹽、提供尿素酶活性平衡體內的氮,以及 ...關閉廣告基因叔叔:科普、期刊導讀(UncleGene)跳到主文不但給你最強基因科普,還免費送你期刊導讀;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想知道就在基因叔叔。

真是好詩,好詩!EGFR,KRAS,NRAS,HRAS,TET2,JAK2,P53,DNMT3A,PIK3CA,MED12,BRAF,PI3K,KIT,FLT3,ASXL1,BRCA-1,BRCA-2,ABL,AKT3,SNP,breastcancer,colorectalcancer,gastriccancer,Livercancer,Lungcancer,Leukemiacancer,Ovarycancer,Prostatecancer,femtopath,genonfire,oncogene,prevention,drugs,informationforgenes,OIS,screening,journal,AssociationbetweenTumor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MutationandPulmonaryTuberculosisinPatientswithAdenocarcinomaoftheLungs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inlungcancer:anoverviewandupdateTargetingtheEGFRPathwayforCancerTherapyEGFRmutationtestinginlungcancer:areviewofavailablemethodsandtheiruseforanalysisoftumourtissueandcytologysamples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inPancreaticCancerTargetingtheRaf-MEK-ERKmitogen-activatedproteinkinasecascadeforthetreatmentofcancerPIK3CAMutationsFrequentlyCoexistwithEGFR/KRASMutationsinNon-SmallCellLungCancerandSuggestPoorPrognosisinEGFR/KRASWildtypeSubgroupLeiWang1,2.,HaichuanHu1,2.,YunjianPan1,2.,RuiWang1,2,YuanLi2,3,LeiShen2,3,YongfuYu4,HangLi1,2,DengCai1,2,YihuaSun1,2*,HaiquanChen1,2*1DepartmentofThoracicSurgery,ShanghaiMedicalCollege,FudanUniversityShanghaiCancerCenter,Shanghai,China,2DepartmentofOncology,ShanghaiMedicalCollege,FudanUniversityShanghaiCancerCenter,Shanghai,China,3DepartmentofPathology,FudanUniversityShanghaiCancerCenter,Shanghai,China,ImmunohistochemistryImmunohistochemistryImmunohistochemistryImmunohistochemistryImmunohistochemistry(IHC)involvestheprocessofselectivelyimagingantigens(e.g.proteins)incellsofatissuesectionbyexploitingtheprincipleofantibodiesbindingspecificallytoantigensinbiologicaltissues.[1]IHCtakesitsnamefromtheroots"immuno",inreferencetoantibodiesusedintheprocedure,and"histo,"meaningtissue(comparetoimmunocytochemistry).AlbertCoonsconceptualizedandfirstimplementedtheprocedurein1941.[2]Immunohistochemicalstainingiswidelyusedinthediagnosiso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