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 分離焦慮延伸文章資訊,搜尋引擎最佳文章推薦

1. 三歲寶寶問題多——上幼兒園的分離焦慮

什麼是分離焦慮?三歲孩子不願意去上幼兒園而大哭大鬧,一般人認為是「分離焦慮」,這不全對。

分離焦慮指的是更小的孩子,在母親或其他 ...正在驗證您的訪問請求系統偵測到您的電腦網路發出了異常流量,您需經驗證才能訪問我們的網站。

驗證過程將自動完成,您只需等待數秒…



2. 分離焦慮-Dr.方の幼兒學園-安安婦幼中心

A:兩歲到三歲的寶寶開始把依戀的對象夥伴化,能夠容忍與媽媽暫時的分離,雖然分離焦慮的情況仍然嚴重,但是能夠明白媽媽離開了之後還會再回來。

Q:三歲大 ...豆豆醫師理念安安婦幼中心選單Dr.方の幼兒學園-安安婦幼中心朱醫師專欄幼兒物理刺激育兒迷思非疾病疾病動作智能發展零歲教育親子教養關係發展問題QUICKLINK豆豆醫師理念安安婦幼中心親子教養關係返回首頁> 親子教養關係 > 分離焦慮分離焦慮 寶寶的物體恆存概念Q:寶寶的記憶力如何呢?A:3個月大左右的寶寶開始記得媽媽的臉、味道、聲音及經常在自己周圍出現的人;3~6個月大的寶寶就可記得玩具的顏色、圖案,並可簡單的操作玩具;6~9個月大的寶寶就可記得玩具放在哪裡;9個月大以後的寶寶能記得2個月前經常看到的人。

 Q:什麼是寶寶的「物體恆存概念」呢?A:「物體恆存概念」是由瑞士的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所提出,是描述嬰幼兒時期認知發展的專有名詞;簡單而言,嬰幼兒對於一個消失在眼前的物體,知道這個物體仍然存在,而不是永遠消失了。

 Q:「物體恆存概念」在寶寶多大時會發展出來?A:在寶寶6個月大之前,對於眼前消失的物品不會積極尋找;但是6個月大以後,因為記憶力的關係,寶寶知道在眼前消失的東西其實還是存在的,所以會在物體消失的位置找尋東西。

所以物體恆存的概念和幼兒因果關係及記憶力的發展有相關。

 Q:「物體恆存概念」跟「人乃恆存概念」有何關聯?A:寶寶漸漸由物體恆存概念發展出人乃恆存的概念;6~9個月大的小寶寶最愛玩躲貓貓的遊戲,這就是「人乃恆存概念」最佳的測試方法。

所以寶寶能預測人消失後還會出現,而且了解到眼前消失的這個人仍然存在某個地方。

  Q:有哪些環境的互動與刺激可以訓練寶寶的「物體恆存概念」?A:一些基本的日常生活及遊戲,都可以刺激寶寶的物體恆存概念,譬如:翻翻書、躲貓貓、把東西放進皮包闔起再打開、拿進拿出的遊戲等,都可以刺激寶寶的物體恆存概念。

 分離焦慮Q:分離焦慮在寶寶多大時發展出來?A:6個月大以上的寶寶已經發展出物體恆存及人乃恆存的概念,所以當照顧者離開他時,他不確定照顧者離去之後是否再回來,因此會出現沮喪不安、急忙尋找的動作。

 Q:寶寶的分離焦慮最主要是針對哪些對象?A:因為寶寶最早的依附關係主要是建立在跟母親的互動上;在6~8個月大時,寶寶會強烈的需要並尋找母親身影、聲音的存在。

 Q:寶寶的分離焦慮如何表現?A:如果母親不在身邊時,寶寶會哭泣;如果寶寶疲倦、害怕、不高興、疼痛,則會緊緊的黏住母親,並會藉由母親的存在,做為一個情感依附的對象而感到安慰。

 分離焦慮的發展Q:只有6個月大的幼兒有分離焦慮嗎?一歲到兩歲之間的寶寶有分離焦慮嗎?A:6個月大的幼兒會開始發展出分離焦慮,一直到3歲前的幼兒都有分離焦慮的現象;通常寶寶在一到兩歲之間,分離焦慮達到最高峰,會在自己的家庭關係中尋找跟自己最親密的人,並產生強烈的依戀。

如果在這個階段就讓寶寶上幼兒園,會產生極大的排斥感及嚴重的分離焦慮。

 Q:兩歲到三歲的寶寶,分離焦慮的情況如何?A:兩歲到三歲的寶寶開始把依戀的對象夥伴化,能夠容忍與媽媽暫時的分離,雖然分離焦慮的情況仍然嚴重,但是能夠明白媽媽離開了之後還會再回來。

 Q:三歲大的寶寶分離焦慮的現象如何呢?A:三歲大的幼兒對於同輩產生接受度,也可以藉由同輩的互動而減少分離焦慮的情緒;一旦上幼兒園並適應後,分離焦慮的情況就會更改善。

  Q:影響寶寶分離焦慮的潛在因素為何?A:影響寶寶分離焦慮的因素有:  1.過度呵護,導致獨立性差、依賴性強。

  2.環境因素:尤其是小家庭長大的孩子,親友互動少、跟外界接觸少,對父母雙親比較容易產生強烈的依戀,所以分離焦慮的現象會比在大家庭中長大的寶寶來得嚴重。

  3.遺傳及性格:這跟寶寶的個性、氣質有關係;性格開朗的寶寶比較快適應分離焦慮,內向的寶寶則情況比較嚴重。

  4.學習因素:父母親在面對自己與孩子分離時,表現的焦慮行為,會透過某種方式傳遞給孩子。

 Q:嬰幼兒的分離焦慮表現如何呢?A:1.過度的情緒反應:有的幼兒不只會哭泣,還會有嘔吐、肚子痛、食慾減低的現象。

  2.睡覺時容易有惡夢,並出現大哭大叫的行為。

  3.嚴重的擔心失去媽媽。

  4.沒有人陪伴就無法入睡。

 減少分離焦慮Q:針對一歲前的幼兒如何減少分離焦慮?A:1.父母離開孩子前要事先告知,而且要向他保證你一定會回來。



3. 假日父母如何處理3歲孩子的分離焦慮?

假日父母如何處理3歲孩子的分離焦慮? 兒子即將滿3歲,原本給奶媽帶,去年6月我生老二後將兩個小孩託外婆帶,假日才去探望,剛開始一切順利,最近兩個禮拜 ...



4. 親子關係,給孩子安全感,小孩0至3歲,小孩3至6歲,分離焦慮

不過,下面要講的,是孩子的安全感問題。

為什麼是安全感?安全感,是兒童發展心理學中第一個要講... 孩子黏你,其實他是很害怕……請理解孩子的分離焦慮與 ...手機版開啟輔助訪問聯絡我們請登錄後使用快捷導航沒有帳號?立即註冊每天叫醒你的不是闹钟,而是梦想。

登录|注册快捷導航❤推薦❤最新❤熱門♡教育♡教養♡婚姻♡新手爸媽♡親子關係▶更多首頁›主題›最新012998孩子黏你,其實他是很害怕……請理解孩子的分離焦慮與安全感建構過程19樓親子2015-6-1600:23发表[複製鏈接][只看楼主][打印][上一主題][下一主題]19樓親子積分3025主題25帖子30積分LV1LV1,積分30,距離下一級還需20積分積分30加为好友发送消息访问家园安全感,很多人在很多地方都提到過這個詞。

現代人,多將它用在男女情感中。

不過,下面要講的,是孩子的安全感問題。

為什麼是安全感?安全感,是兒童發展心理學中第一個要講的課題,更是避不開的一個題目。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艾瑞克森(ErikHomburgerErikson)將孩子的早期發展(0-6歲)分為三個階段:嬰兒期、兒童期和學齡初期。

其中第一個階段「嬰兒期」,孩子的心理成長主題就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衝突。

千萬不要以為嬰兒期的孩子只是什麼都不懂的小東西,只要餵飽他就行。

事實上,這時期的孩子開始認識人、體驗周圍這個世界了。

光溜溜的來到這個陌生的世界後,如何適應、相信這個世界,是孩子面對的第一大課題。

當孩子哭鬧時,父母是否出現、是否及時給予回應,是孩子能夠建立基本信任感的基礎。

所以,要解決孩子在嬰兒期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衝突,這和父母能否與孩子之間建立良好的安全依戀關係至關重要。

父母這種愛與情感上的及時滿足,就將內化為孩子的安全感,會幫助孩子更好的走向未來的世界。

什麼是安全感?安全感是個體對可能出現的對身體或心理的危險或風險的預感,以及個體在應對處理時的有力與無力感,主要表現為確定感和可控制感。

好的安全感,有助於提升孩子對他人和世界的信任,是自由探索、及建立自信、自尊的基礎。

說通俗一點,安全感就是在解決問題的時候能夠達到關鍵作用的心理狀態,是一種確定感和可控感。

安全感建立的好的孩子,是一個在任何環境裡都感到自在的孩子。

他們在面對任何問題的時候,都能夠明白地告訴自己:我確定我能做好,同時確定事情在我的控制範圍內。

現在的人們聊天,會比較頻繁的提到一個說法,即「我特別缺乏安全感」。

缺乏安全感的人,通常會覺得自己是被拒絕的,容易焦慮,連同人際交往也會受到影響。

前不久,中科院高文斌研究員在業內的科學早教高峰論壇上有過一個更加好懂的表達:什麼是安全感?覺得外部世界靠譜,就是安全感,表現出來的行為就是自在。

強勢的人,有強迫症的人,自卑的人都不自在。

他們不停的在耗費能量,以試圖證明什麼,或逃避什麼,以彌補早期缺乏的安全感。

所以,沒有安全感的孩子,不僅以後走入社會時會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而且會影響到成年以後的親密關係。

而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期,則在0-6歲。

所以,3歲看大,7歲看老,是有科學依據的。

黏媽媽,其實就是孩子在建構安全感的過程中,最常見的一種成長現象。

我將這種現象漫畫化了如下—漫畫裡講述了一個這樣的故事:寶寶因為跟媽媽分開得了蕁麻疹。

得蕁麻疹這種現象,在小寶寶身上,其實很普遍。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中醫上講憂傷肺,而肺主皮毛,很多時候孩子心裡焦慮的說不出來,怎麼辦?他會有一些軀體化的反應,實際上大人也是這樣。

醫學上,有一種疾病的名字叫【心因性疾病】,就是因為我們焦慮的太多,憂傷的太多,即使我們沒有器質性的病變,但是實際上已經開始有了一些軀體化反應。

孩子不會表達,尤其是小孩子一歲以前。

我們知道,分離焦慮主要發生在六個月以上。

六個月以上到一歲半之間,孩子都不能很清楚的表達自己要的是什麼,他心裡想的是什麼。

那麼,他怎麼來表示自己的憂慮或焦慮呢?他就是通過自己的一些軀體化的反應。

所以剛才漫畫裡,大家看到孩子得蕁麻疹的這種現象,並不少見。

我在生活中,會發現有很多孩子出現這樣的問題。

媽媽沒有跟他們做好分離的儀式,導致孩子跟媽媽短時間分離



5. 你的孩子幾歲開始上學呢?幼兒分離焦慮處理不一樣

剛開學時,學齡前兒童和剛上小學的新生都多少有分離焦慮,大部分孩子在一到三週內可以逐漸適應,有些卻需要更長的時間。

寶寶的難處從孩子的角度來思考,你 ...修改文章你的孩子幾歲開始上學呢?幼兒分離焦慮處理不一樣分離焦慮是全世界的孩子都會經歷的狀態,但是如何處理和面對會隨著孩子的年齡、與爸媽分開時處在什麼樣的環境以及爸媽在家中對待孩子的態度有所不同。

國外的雙薪家庭工作狀況與國內些微的不同也影響爸媽將孩子送去上課時所作出的決定以及態度。

更進一步去思考,還有國內各種不同的托兒所在制度和經營理念的不同也造成差別。

根據歐洲各國兒童法定上學的年齡,最早的是北愛爾蘭(4歲),接著是英國和蘇格蘭(5歲),奧地利、比利時、德國和法國(6歲),最晚的是芬蘭(7歲),而芬蘭目前是學前教育界公認第一的國家。

亞洲國家最早從2歲開始(公私立托兒所),托嬰學校從零歲開始。

美國和加拿大則也有設立1歲開始的初級托兒所。

在考量自己家庭的狀況之後,讓不同年齡的孩子準備進入長期的學校生活時,就是爸媽學習處理寶貝分離焦慮的最好時機!甚麼是分離焦慮?分離焦慮(Separationanxiety)是一種與親近和熟悉的人或主要照顧者分離時產生焦慮的心理狀態。

分離焦慮v.s分離焦慮症在學齡前,哭泣、發脾氣和依賴都是正常又健康無害的反應,每個孩子表現的強烈程度不同,通常父母能以耐心和持續一致的態度加以安撫,並且溫和但堅持地設立界限,為分離焦慮(separationanxiety)。

有些狀況嚴重的則出現四肢僵硬、頭痛、肚子痛等生理症狀,影響學校活動進行和同學間相處。

若持續一個月出現嚴重分離焦慮症況,可能就要就醫尋求醫療協助,此為分離焦慮症(separationanxietydisorder)。

每一個小孩都會罹患分離焦慮嗎?根據研究顯示,學齡兒童的分離焦慮症,每一百位中有三到五位兒童罹患;嬰兒則從六到八個月時可能開始出現與主要照顧者分離時有焦慮害怕的情緒(分離焦慮)。

剛開學時,學齡前兒童和剛上小學的新生都多少有分離焦慮,大部分孩子在一到三週內可以逐漸適應,有些卻需要更長的時間。

寶寶的難處從孩子的角度來思考,你一直是他們的身體和情感安全的來源。

當他們跟你分開,例如送至保母家或去學校,他開始感到焦慮了。

第一次感受到焦慮讓他們很害怕!他們最在意的是某些可怕的事會發生在父母和主照顧者的身上,或他們會永遠和對方分開。

爸爸媽媽的難處對爸媽來說也是不容易的,特別是對之前在家照顧孩子的全職媽媽來說,心理上也捨不得,有些媽媽對孩子的依賴甚至比孩子更強烈。

對忙碌於工作的爸媽也滿為難,學校對大人來說也是一個無法完全了解和掌控的環境。

要靠經驗來體會,無法用言語安慰當孩子開始用哭泣來告訴你,如果你不讓他保有這份安全感,他也不曉得等一下他會發生甚麼事。

即使你用言語告訴他一百萬次他是安全的,你也會回來,卻沒有任何效果,唯一能停止分離焦慮是他自己去重覆地體驗,一切都會沒事的。

兒童的分離焦慮並不會只發生一次,而是在不同年紀時都會碰到這種狀況。

只要發生的程度沒有嚴重到影響上課活動和日常生活,都是正常甚至健康的行為。

以下整理讓爸媽參考國內外育兒專欄文章分享的許多建議,幫助親子雙方減少擔心和壓力,一起走出過渡期:不同年齡,不同方式嬰兒時期:(0-1歲)儘早開始讓寶寶練習跟保母和其他照顧者相處,習慣對方的聲音。

在保母用玩具引開寶寶注意力時時,跟他說再見。

學步兒時期-最強烈的階段:(1-3歲)想一個特別的道別方式,例如擊掌或唱道別歌。

給孩子一個小任務,例如幫忙關教室的門,會讓他能「掌握」情況。

使用「傷心臉貼紙」,允許他們表達自己的情緒是難過的。

可以準備一個小本子,每一次他們想爸媽時,請老師讓他們在本子裡貼一個傷心臉貼紙,這樣爸媽也可以了解他們在學校時感覺的難過的次數。

學齡前時期:(3歲以上)與孩子一起回顧學校一天的活動和課程,過程中記得仔細觀察他們的反應,讓他們知道雖然會害怕但還是必須上學。

準備一個沒有電的手錶,戴在他們的手上,並將指針轉至你等會兒來接他的時間,當小孩想要找你時,請老師告訴他教室牆上的鐘跟手錶是否指著一樣的時間。

打毛衣或看書。

剛開始分開時,在教室後面或外面坐著,讓他知道你在但是很忙碌,不管他怎麼哭,都要表現出很忙的樣子,但也



6. 離不開的寶貝談幼兒童的分離焦慮

小敏3歲多了,還是沒辦法接受媽媽離開一步,到陌生情境、遇到陌生人,更使出無尾熊抱,黏在媽媽身上不願下來,若媽媽作勢要離開,小敏更會放聲大哭……」.亞東院訊電子報第148期(2012年3月)  離不開的寶貝談幼兒童的分離焦慮精神科江淑蓉臨床心理師   「小敏3歲多了,還是沒辦法接受媽媽離開一步,到陌生情境、遇到陌生人,更使出無尾熊抱,黏在媽媽身上不願下來,若媽媽作勢要離開,小敏更會放聲大哭……」  許多父母都可能經歷過上述孩子依賴、拒絕分離的情況,這種兒童與主要照顧者分離時,產生壓力而有哭鬧等負向情緒或特殊行為表現的情形,稱之為「分離焦慮」。

一般說來,1歲多是分離焦慮反應的高峰期,2歲後會減緩下來,若是持續出現強烈的焦慮表現,就會影響人際、情緒的發展,以及學習成效。

有研究更指出,兒童期的分離焦慮若未獲得適當處理,待日後青少年期可能有較高的風險出現其他的焦慮疾患,或遇到人生中的依戀或穩定的關係被中斷、受威脅時,會有極大的痛苦感受,影響決定與表現。

如何因應這樣常見、關鍵的兒童發展任務,協助孩子安然渡過呢?各位爸媽,就讓我們從頭說起。

分離焦慮怎麼來?    孩子3-4個月大時,開始有分辨主要照顧者與陌生人的能力;到了5-6個月大時會認定一個特定照顧者,藉由照顧者穩定的支持、情感互動,約莫在孩子2歲時會發展完成安全的依附關係。

在這段6個月到2歲的發展過程,孩子會先經歷對特定照顧者的依賴、對陌生人與情境的排斥或害怕,然後在照顧者的支持下,逐漸往外探索世界。

過程中,常會見到孩子短暫離開照顧者,往前走幾步、玩一下,又回頭投入照顧者的懷抱,若此時照顧者能提供安撫,稱讚孩子的勇敢探索行為,接著鼓勵孩子再次往外探索,孩子多半能順利通過此發展任務,有穩定的依附感受,對世界有安全感,對自我能力有信心,也就能避免後續的分離焦慮。

而上述照顧者提供的穩定支持,即是早期有名的兒童精神學家溫尼考特〈Winnicott〉所說的「gentlypush」,亦即父母擔當孩子的安全堡壘,輕輕地把孩子推向外界的世界,讓他得以成為一個獨立個體來發展。

 安然渡過分離焦慮期 所以在建立安全依附、減緩分離焦慮的過程中,家長可以盡量提供一個這樣的教養環境,幫忙孩子順利發展,包括:*給予穩定、安心感受:幼兒時期宜多陪伴孩子,增進親密的親子關係,生活作息、平時的行程安排要讓孩子有預期感*擔任安全堡壘:與他人遊戲或互動過程,家長可先坐在孩子身旁,漸漸地稍退到斜後方,讓孩子稍適應獨立,但也可以看到或容易找到您,當孩子回頭尋求撫慰時,可以抱抱他,同理他的感受,鼓勵他剛剛的勇敢表現,可給予支持力量,也可避免孩子擔心照顧者突然消失*增加探索經驗:多提供孩子人際、遊戲活動經驗,可帶孩子一起加入進行,家長以身作則,表現對外界的正向感受、期待,讓孩子得以仿效學習,形成對世界的安全認知,避免常對孩子說「這很恐怖、要小心;不要弄這個、這個不好」*提高我能感:鼓勵、誘導孩子嘗試新事物,對於孩子的努力給予稱讚,甚至偷偷協助成功,增加嘗試動機與自信心,讓孩子認為自己有因應外在世界與事物的能力*照顧者的心理準備:家長要能自我調適,要有允許孩子離開的準備心情,對孩子的離去不要太依依不捨,像是鼓勵孩子留在身邊*預告離開:當孩子對陌生情境較具適應力時,家長可嘗試預告離開,緩緩地說再見,堅定地保證回來的時間,並留下代表性物品陪伴在孩子身邊(如:小毯子、媽媽的包包、鑰匙等),然後在短暫離開後依約定再次出現,後續視孩子適應情況,逐漸拉長離開時間避免做的事 孩子在練習分離的階段,其實是在建立安全感與學習因應情緒,但照顧者有時會用了不佳的方式來處理孩子的分離焦慮,結果強化了孩子害怕、焦慮的感受,也迫使孩子用壓抑的方式處理自己的情緒,對於後續的人格發展恐怕會有負向影響。

因此在處理的時候,會建議家長避免以下幾點作法:*避免強迫孩子分離,在孩子哭鬧的情況下轉身離開*不說恐嚇、威脅的話語(像是「你不乖,所以爸爸/媽媽不要你了」)*減少使用欺騙孩子的說法(如說去拿個東西卻沒再回來)或偷偷離開 需專業協助的情形  倘若家中的寶貝已超過3歲,仍有明顯的分離焦慮表現,家長仍可先嘗試上述的方法、原則,亦即增進親密感、同理孩子感受、陪伴嘗試與漸進式分離,孩子的焦慮表現若能逐漸減輕就不需要擔心。

但若有持續的情形,且已影響孩子的生活、社會功能,宜考慮尋求專業醫療協助,由精神科(兒童心智科)的專業醫療人員一起幫忙,透過親職諮詢、遊戲治療、行為減敏感法、環境支持等方式,減緩與逐步消除孩子的焦慮。

另外,爸媽們也可想想孩子的分離焦慮是一直存在,或是近來有特殊事件發生(如上幼稚園、有恐懼事件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