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離焦慮-Dr.方の幼兒學園-安安婦幼中心 | 3歲 分離焦慮

A:兩歲到三歲的寶寶開始把依戀的對象夥伴化,能夠容忍與媽媽暫時的分離,雖然分離焦慮的情況仍然嚴重,但是能夠明白媽媽離開了之後還會再回來。

Q:三歲大 ...豆豆醫師理念安安婦幼中心選單Dr.方の幼兒學園-安安婦幼中心朱醫師專欄幼兒物理刺激育兒迷思非疾病疾病動作智能發展零歲教育親子教養關係發展問題QUICKLINK豆豆醫師理念安安婦幼中心親子教養關係返回首頁> 親子教養關係 > 分離焦慮分離焦慮 寶寶的物體恆存概念Q:寶寶的記憶力如何呢?A:3個月大左右的寶寶開始記得媽媽的臉、味道、聲音及經常在自己周圍出現的人;3~6個月大的寶寶就可記得玩具的顏色、圖案,並可簡單的操作玩具;6~9個月大的寶寶就可記得玩具放在哪裡;9個月大以後的寶寶能記得2個月前經常看到的人。

 Q:什麼是寶寶的「物體恆存概念」呢?A:「物體恆存概念」是由瑞士的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所提出,是描述嬰幼兒時期認知發展的專有名詞;簡單而言,嬰幼兒對於一個消失在眼前的物體,知道這個物體仍然存在,而不是永遠消失了。

 Q:「物體恆存概念」在寶寶多大時會發展出來?A:在寶寶6個月大之前,對於眼前消失的物品不會積極尋找;但是6個月大以後,因為記憶力的關係,寶寶知道在眼前消失的東西其實還是存在的,所以會在物體消失的位置找尋東西。

所以物體恆存的概念和幼兒因果關係及記憶力的發展有相關。

 Q:「物體恆存概念」跟「人乃恆存概念」有何關聯?A:寶寶漸漸由物體恆存概念發展出人乃恆存的概念;6~9個月大的小寶寶最愛玩躲貓貓的遊戲,這就是「人乃恆存概念」最佳的測試方法。

所以寶寶能預測人消失後還會出現,而且了解到眼前消失的這個人仍然存在某個地方。

  Q:有哪些環境的互動與刺激可以訓練寶寶的「物體恆存概念」?A:一些基本的日常生活及遊戲,都可以刺激寶寶的物體恆存概念,譬如:翻翻書、躲貓貓、把東西放進皮包闔起再打開、拿進拿出的遊戲等,都可以刺激寶寶的物體恆存概念。

 分離焦慮Q:分離焦慮在寶寶多大時發展出來?A:6個月大以上的寶寶已經發展出物體恆存及人乃恆存的概念,所以當照顧者離開他時,他不確定照顧者離去之後是否再回來,因此會出現沮喪不安、急忙尋找的動作。

 Q:寶寶的分離焦慮最主要是針對哪些對象?A:因為寶寶最早的依附關係主要是建立在跟母親的互動上;在6~8個月大時,寶寶會強烈的需要並尋找母親身影、聲音的存在。

 Q:寶寶的分離焦慮如何表現?A:如果母親不在身邊時,寶寶會哭泣;如果寶寶疲倦、害怕、不高興、疼痛,則會緊緊的黏住母親,並會藉由母親的存在,做為一個情感依附的對象而感到安慰。

 分離焦慮的發展Q:只有6個月大的幼兒有分離焦慮嗎?一歲到兩歲之間的寶寶有分離焦慮嗎?A:6個月大的幼兒會開始發展出分離焦慮,一直到3歲前的幼兒都有分離焦慮的現象;通常寶寶在一到兩歲之間,分離焦慮達到最高峰,會在自己的家庭關係中尋找跟自己最親密的人,並產生強烈的依戀。

如果在這個階段就讓寶寶上幼兒園,會產生極大的排斥感及嚴重的分離焦慮。

 Q:兩歲到三歲的寶寶,分離焦慮的情況如何?A:兩歲到三歲的寶寶開始把依戀的對象夥伴化,能夠容忍與媽媽暫時的分離,雖然分離焦慮的情況仍然嚴重,但是能夠明白媽媽離開了之後還會再回來。

 Q:三歲大的寶寶分離焦慮的現象如何呢?A:三歲大的幼兒對於同輩產生接受度,也可以藉由同輩的互動而減少分離焦慮的情緒;一旦上幼兒園並適應後,分離焦慮的情況就會更改善。

  Q:影響寶寶分離焦慮的潛在因素為何?A:影響寶寶分離焦慮的因素有:  1.過度呵護,導致獨立性差、依賴性強。

  2.環境因素:尤其是小家庭長大的孩子,親友互動少、跟外界接觸少,對父母雙親比較容易產生強烈的依戀,所以分離焦慮的現象會比在大家庭中長大的寶寶來得嚴重。

  3.遺傳及性格:這跟寶寶的個性、氣質有關係;性格開朗的寶寶比較快適應分離焦慮,內向的寶寶則情況比較嚴重。

  4.學習因素:父母親在面對自己與孩子分離時,表現的焦慮行為,會透過某種方式傳遞給孩子。

 Q:嬰幼兒的分離焦慮表現如何呢?A:1.過度的情緒反應:有的幼兒不只會哭泣,還會有嘔吐、肚子痛、食慾減低的現象。

  2.睡覺時容易有惡夢,並出現大哭大叫的行為。

  3.嚴重的擔心失去媽媽。

  4.沒有人陪伴就無法入睡。

 減少分離焦慮Q:針對一歲前的幼兒如何減少分離焦慮?A:1.父母離開孩子前要事先告知,而且要向他保證你一定會回來。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