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疲勞症候群 | 慢性疲勞症候群

慢性疲勞症候群就是這樣的一種疾病。

診斷標準必須經過臨床的評估,為醫學上無法解釋的疲勞,而且患病超過6個月,並非因過度運動引起,充 ...慢性疲勞症候群首頁 健康新知 慢性疲勞症候群2018-08-010COMMENTS慢性疲勞症候群身心科喻劍飛醫師當我們身體不舒服或功能異常,覺得生了病(ilness),就會去找醫師。

而醫師會下診斷(diagnosis),再根據診斷決定治療方式。

診斷大致上分二類,一類是身體方面的疾病,英文用disease表示,這類疾病大多都能找出身體上的病因;另一類是精神方面的疾病,因為很少能找出身體方面的病因,所以英文用disorder這個字,表示身體功能失調、失序。

還有一些診斷更是模糊,不但找不到身體上的病因,甚至能不能成為一個診斷,專家的意見都不一致,於是就把相關的症狀聚集在一起,稱為症候群。

慢性疲勞症候群就是這樣的一種疾病。

診斷標準必須經過臨床的評估,為醫學上無法解釋的疲勞,而且患病超過6個月,並非因過度運動引起,充份休息也不會好,且因此活動明顯減少。

至少要包括以下4個或更多的症狀:1.自覺記憶障礙2.喉嚨痠痛3.淋巴結壓痛4.肌肉痛5.關節痛6.頭痛7.睡不飽8.運動後超過24小時仍感到疲勞無力此外,也必須排除因其他身體或精神疾病引起這些症狀的可能。

治療方法基本上仍要針對病因治療,可能的身體病因包括感染、肌肉問題、神經內分泌問題等等,可能的精神病因包括憂鬱、焦慮、性格、生活壓力、對精神疾病的污名化等等。

若有可治的病因,當然要對症下藥;其次,則要協助澄清生活壓力,以及解決之道;若發現有憂鬱、焦慮情緒,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是很好的選擇。

簡單的說,面對慢性疲勞症候群,可以採取『盡性知命』的態度。

盡性,就是盡力瞭解這個疾病,除了自己認真搜尋相關知識外,也要信任專家的意見,配合醫師的治療與建議,努力維持該有的生活與作息。

知命,就是要知道醫學雖然還有進步的空間,但不要因為檢查的結果正常,反而懷疑有檢查不出來的不治之症,而要求更進一步的檢查。

只要不危及生命,試著學會與症狀共存,避免過度的焦慮與憂鬱,以防止症狀惡化。

 身心科Leaveareply顏瑞儀熱門新聞【防疫公告】就醫陪探病民眾敬請配合74392020-07-01發燒、喉嚨痛不一定是感冒「單側」疼痛別大意!1524682019-12-27【防疫公告】居家檢疫、隔離者需再加「7天自主健康管理」1068892020-07-03過量維生素D和鈣恐罹癌?醫師釋疑:搞懂4原則不怕補錯444382019-04-2220歲迪士尼男星因癲癇猝逝老人小孩最好發、醫師點出8大前兆222482019-07-09大吃大喝、肥胖害到膽囊!膽結石、膽息肉如何處理?175212020-05-05骨科魏志定主任接受專訪【年代電視台聚焦2.0】172232018-01-17【公告】「振興三倍券」使用說明162572020-07-09膝蓋退化有9大部位骨科醫坦言:不一定得換人工關節133072019-10-08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武漢肺炎】防疫宣導88362020-01-09手舉不起來,小心變退化性關節炎!醫師提出3種療法50282019-12-05禮聘甲狀腺權威陳廣天醫師蒞院服務成立甲狀腺外科49592011-08-225月5日世界手部衛生日,「手」護健康一起來49192019-04-25尿液顏色無奇不有?!可能的變色原因48912019-08-06本院提供【自費流感/自費肺炎疫苗接種服務】37462020-03-01西園醫院陳淳院長專訪【常春月刊】36652013-06-07【公告】成立關節中心特聘「關節中心主任王大翊醫師」36392019-09-12新聘醫師介紹【新陳代謝科馬文雅醫師】36372019-03-26脊椎壓迫性骨折(骨科魏志定主任)36172016-12-05頭痛的煩惱(神經內科賴思佳醫師)31092016-12-05Photostream近期文章【防疫公告】就醫陪探病民眾敬請配合2020-07-01【公告】2021春節期間除夕至初三急門診時間2021-02-04【公告】本院新增「部分民眾自費檢測COVID-19」服務2021-01-29【公告】110年公費流感疫苗擴大開放施打2021-01-28賀!本院【腸胃內科陳炳憲主任】取得國立陽明大學生醫光電研究所博士學位2021-01-20【公告】2021新春活動「名家揮毫闖關贈春聯」2021-01-20康泰失智症家屬互動聯誼會【110年1月~12月活動】轉載訊息2021-01-18臺北市勞動力重建運用處【合法聘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