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類風濕性關節炎」怎麼吃?營養師完整解說 | 關節炎戒口

關節炎是關節結締組織產生病變,進而發生關節疼痛、退化或發炎等症狀,可分為急性與慢性,急性關節炎也可能發展成慢性關節炎。

最常見的 ...在今天看見明天×有「類風濕性關節炎」怎麼吃?營養師完整解說國泰綜合醫院最新觀點2018-06-0117:14+A-A加入收藏關節炎是關節結締組織產生病變,進而發生關節疼痛、退化或發炎等症狀,可分為急性與慢性,急性關節炎也可能發展成慢性關節炎。

最常見的慢性關節炎有: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arthritis)、退化性關節炎(degenerativearthritis)及痛風(gout),本文主要在談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飲食。

文/營養組營養師 陳明玉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全身性發炎的疾病,但最常影響的地方是在身體關節處,尤其是四肢的小關節,最常見的症狀有疼痛、紅腫及強直現象。

 造成的病因可能與免疫、遺傳或感染有關,女性罹患機率是男性的3~5倍。

常用的藥物如止痛藥水楊酸(aspirin)、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NSAIDs)、類固醇及免疫抑制劑等。

 因疾病進展導致生活自理及進食能力受限、或長期使用相關藥物引起腸胃不適等因素,導致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人,常有體重過輕,營養不良的現象。

 常見的營養問題 被侵犯的肢體關節,常因疼痛或行動不便,導致製備食物的能力下降,甚至於進食的能力均會受到影響。

 例如:上頷關節被侵犯時,會影響口腔張合能力,導致進食咬合及咀嚼困難。

若合併有修格蘭氏症候群(Sjogren'ssyndrome),其唾液及其他分泌液也會減少,導致吞嚥困難、味覺及嗅覺等異常現象。

 再加上長期使用相關藥物,容易導致胃黏膜損傷、胃炎及消化性潰瘍、骨質疏鬆等問題,均會影響病人生活自理能力、進食能力及腸胃功能,導致營養素攝取不足。

 所以製備食物及自我進食的能力成為重要的營養評估項目之一,而自我最佳營養監測指標就是體重變化。

 若一個月體重減輕>5%,或半年內體重減輕>10%,都是嚴重體重減輕的現象。

若有體重持續減輕、體重過輕、或是一直無法達成理想體重的病人,都應該主動諮詢醫護人員及營養師,尋求解決改善方法。

 (理想體重的計算=身高平方(單位為公尺)*22,上下10%以內均是理想範圍,例如160公分,理想體重=1.6*1.6*22=56.3公斤,51-61公斤均是理想範圍。

)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飲食原則 可參考每日飲食指南,全穀根莖類、豆魚肉蛋類、低脂乳品類、蔬菜類、水果、油脂與堅果種子類等六大類食物都要吃,物理治療較密集的病人則可再增加熱量攝取,以維持理想體重。

 若有營養不良或處於發炎狀況的病人,則需增加蛋白質的攝取量,例如奶類、黃豆製品、魚肉、海產、雞、鴨、豬、牛肉、蛋類等。

 有研究發現,類風溼性關節炎病人,血清中維生素B6及維生素C等濃度有降低的現象,故也要攝取充足,例如全穀類、綠葉蔬菜、柑橘類水果等食物。

  因為關節疼痛導致活動量減少,或是因為藥物的影響,有些關節炎病人易有水分及鹽分滯留現象,建議採低鹽清淡飲食,可以改善水腫。

 人體的必需脂肪酸分為兩種,n-6脂肪酸(例如亞麻油酸linoleicacid)和n-3脂肪酸(例如魚油EPA及DHA、次亞麻油酸)。

 其中亞麻油酸在體內可以轉變為前列腺素PGE2的前驅物花生四烯酸,進而引發發炎反應,而魚油則會合成前列腺素PGE3,對於發炎過程影響較小。

 有研究顯示,改變飲食中的脂肪酸,增加n-3脂肪酸的攝取比例可能有助於關節炎症狀的緩和及減輕發炎程度。

例如深海魚類、海產類、亞麻籽油、核桃、大豆油、芥花油等。

 建議每週可吃深海魚類2~3次,若有對魚類過敏或不敢吃的病人,可以補充市售魚油,但須注意不要過量食用魚油補充劑,反會抑制凝血功能。

 若有胃炎及消化性潰瘍的病人,在飲食上需注意定時定量,少量多餐,少吃刺激性食物及調味料、含糖飲料及甜食,每餐最好搭配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一起吃,減少胃黏膜的損傷。

 在預防骨質疏鬆方面,則可攝取鈣質與維生素D豐富的食物,鈣質每日建議量為1000毫克,富含的食物如奶製品、小魚乾、豆製品、堅果類等;維生素D每日建議量為10微克,如魚肝油、高脂魚肉、肝臟等食物,另外每天日照10-15分鐘,身體自行合成維生素D的量也足夠一天所需。

 飲食秘訣 能吃最幸福:每日按時吃三餐,吃飯時宜細嚼慢嚥。

如果胃口不好,可以採少量多餐,除正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