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微生物學/立克次體 | 立克次體染色

革蘭氏染色陰性,但一般著染不明顯,因此常用Giemnez、Giemsa 或Macchiavello法染色,其中以Gimenez法最好。

該法著染後,除恙蟲病立克次體呈暗紅色外, ...醫學微生物學/立克次體跳轉到:導航,搜索醫學電子書>>《醫學微生物學》>>立克次體醫學微生物學緒論細菌的形態與結構細菌的繁殖與代謝細菌的分布與外界環境對細菌的影響細菌的遺傳與變異細菌的致病性和抗細菌感染的免疫細菌感染的診斷和特異防治病原性球菌腸道桿菌弧菌和彎麴菌白喉桿菌分枝桿菌動物疫源菌厭氧性細菌其他病原性細菌螺旋體立克次體主要病原性立克次體衣原體支原體病原性真菌病毒的一般性狀病毒的感染與免疫病毒感染的實驗室診斷與防治原則呼吸道病毒腸道病毒和輪狀病毒肝炎病毒出血熱病毒腦炎病毒皰疹病毒其他病毒醫學微生物學基本辭彙英漢對照醫學微生物學目錄立克次體(Rickettsia)是一類嚴格細胞內寄生的原核細胞型微生物,在形態結構、化學組成及代謝方式等方面均與細菌類似:具有細胞壁;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含有RNA和DNA兩種核酸;由於酶系不完整需在活細胞內寄生;對多種抗生素敏感等。

對人類致病的立克次體科包括立克次體屬(Rickettsia)、柯克斯體屬(Coxiella)和羅沙利馬體屬(Rochalimaea)等三個屬。

立克次體屬又分成三個生物群:斑疹傷寒群、斑點熱群與恙蟲病群(見表17~1)。

立克次體病多數是自然疫源性疾病,且人畜共患。

我國除斑疹傷寒、恙蟲病外,已證明有Q熱、斑點熱疫源地存在。

節肢動物和立克次體病的傳播密切相關,或為儲存宿主,或同時為傳播媒介。

目錄1一、生物學性狀2二、致病性與免疫性3三、診斷與防治4參看一、生物學性狀(一)形態染色與結構多形態,球杆狀或桿狀,0.3~0.6×0.8~2.0um。

柯克斯體最小,平均大小為0.25×1um,多形性更明顯。

最大者為斑點熱群,為0.6×1.2um。

在感染細胞內,立克次體常聚集成緻密團塊狀,但也可成單或成雙排列。

不同立克次體在細胞內的分布不同,可供初步識別。

如普氏立克次體常散在於胞質中,恙蟲病立克次體在胞質近核旁,而斑點熱群立克次體則在胞質和核內均可發現。

革蘭氏染色陰性,但一般著染不明顯,因此常用Giemnez、Giemsa或Macchiavello法染色,其中以Gimenez法最好。

該法著染後,除恙蟲病立克次體呈暗紅色外,其他立克次體均呈鮮紅色。

Giemsa法和Macchiavello法分別將立克次體染成紫或藍色和紅色。

立克次體在結構上與革蘭氏陰性桿菌非常相似。

用電子顯微鏡觀察,最外層為由多糖組成的粘液層,有粘附宿主細胞及抗吞噬作用。

其內為微莢膜或稱外包膜,由多糖或脂多糖組成。

細胞壁包括外膜(磷脂雙分子層)、肽聚糖及蛋白脂類三層。

有與細菌內毒素性質相似的脂多糖複合物,但脂類含量比一般細菌高得多。

胞漿膜為雙層類脂,主要由磷脂組成。

胞質內有核糖體(由30s和50s兩個亞基組成)。

核質集中於中央,含雙股DNA。

(二)培養特性立克次體具有相對較完整的能量產生系統,能氧化三羧酸循環中的部分代謝產物,有較獨立的呼吸與合成能力,但仍需人宿主細胞中取得輔酶A、NAD及代謝中所需的能量才能生長繁殖。

除戰壕熱羅沙利馬體外,其他立克次體都為嚴格的真核細胞內寄生。

常用的培養方法有動物接種、雞胚接種及細胞培養。

多種病原性立克次體能在豚鼠、小鼠等動物體內有不同程度的繁殖。

在豚鼠睾丸內保存的立克次能保持致病力和抗原性不變。

立克次體還能在雞胚卵黃囊中繁殖,常用作製備抗原或疫苗的材料。

常用的細胞培養系統有敏感動物的骨髓細胞、血液單核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等,一般不產生細胞病變。

一般認為宿主細胞的新陳代謝不太旺盛時有利於立克次體的生長繁殖,因此接種立克次體以32~35℃孵育最為適宜。

表17-1對人類致病的立克次體屬生物型DNA的G+Cmol%細胞內定位抗原結構媒介儲存宿主所致疾病外斐氏反應可溶性抗原顆粒性抗原立克次體屬斑疹傷寒群普氏立克次體29胞漿內群特異性種特異性蝨人流行性斑疹傷寒OX19莫氏立克次體29胞漿內群特異性種特異性蚤鼠類地方性斑疹傷寒OX19加拿大立克次體29核內群特異性種特異性蜱兔?類似斑點熱?不明斑點熱群立氏立克次體33胞漿內和核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