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立克次體染色

Coxiella burnetii和其他的立克次氏體一樣,為絕對胞內寄生菌,必須在活體 ... 菌的細胞壁,因此將其分類為Gram-negative的菌;另外,以Giemsa's染色法會染成 ...菌種介紹 一、      菌種名稱:Coxiellaburnetii 二、      分類地位:Coxiellaburnetii屬於立克次氏體科(rickettsiaceae)之克斯氏屬(Coxiella)。

此菌最初是由Cox與David分離出的Q型熱致病菌(1938);接著於1939年由Derrick從美洲地榆(burnet)中也找到了它,由於其酷似立克次氏體,因而命名為Rickettsiaburnetii。

但於1943年Philip發現此菌與立克次氏體有些許差別,為紀念Cox便另外立名為Coxiellaburnetii。

 三、      自然界棲息地  Coxiellaburnetii和其他的立克次氏體一樣,為絕對胞內寄生菌,必須在活體細胞內才能生長;但有別於其他立克次氏體的是它生長在寄主細胞的液泡當中,而非細胞核或者細胞質中。

  C.burnetii是一種傳染性的致病菌,主要的宿主為哺乳類動物,如:牛、羊、山羊,在受感染的宿主體中,病原菌會隨著生乳及排泄物排出,這些分泌物及排泄物乾燥後,此病原菌仍可生存一段時間,在這段期間內藉由空氣傳播至其他動物,因此它的分布是全球性的,尤其以屠宰場及奶製場存在較多。

 四、      大小型態C.burnetii在顯微鏡下呈短桿狀,其細胞壁是由壁酸(muramicacid)和二胺基油酸(diaminopimelicacid)之 聚醣(peptidoglycan)構成,類似革蘭氏陰性菌的細胞壁,因此將其分類為Gram-negative的菌;另外,以Giemsa’s染色法會染成藍色;以Macchiavello’s染色法會染成紅色,而其所存在細胞之細胞質會呈藍色。

C.burnetii的菌略小,可通過普通的細菌瓷濾器,不具鞭毛及莢膜。

在電子顯微鏡下,可觀察到兩類形態上有相當大差異的細胞(SCV及LCV),這兩型細胞具有相似的外膜,但在細胞內的構造方面就有相當大的差別。

大小:SCV-0.2~0.4μm;LCV-0.4~1.0μm。

 五、      適合生長的環境   在所有的立克次氏體中就屬此種菌對外在的化學以及物理壓力抵抗力最高,這是因為它可以形成類似內孢子的構造以抵抗惡劣的外在環境。

一般立克次氏體在溫度大約32~35℃是最適合生長的,隨著溫度的升高,其繁殖速率將隨之減慢;而此菌體在60℃,30分鐘的巴士德消毒法中依然可存活,且在乾燥的糞便或牛奶中亦能存活數個月之久,甚至在4℃的環境下亦能存活一至數年。

 六、      培養特性由於立克次氏體為絕對寄生菌,無法像一般的菌種以培養基獨立培養,必須在活細胞中才能生長,所以要用雞胚胎的卵黃囊製成的懸浮液培養,或用哺乳動物作各種的細胞培養。

當受感染的雞胚胎溫度降到32℃時,可促進其生長速率;若升高到40℃,其繁殖量將大量減少。

當C.burnetii由動物或人體分離出來時係第一相(phaseⅠ),在接種至卵黃囊後轉變為第二相(phaseⅡ),但再又接種至動物後即可恢復為第一相。

 七、      生化特性立克次氏體含有許多與新陳代謝有關的酵素,因此能夠氧化新陳代謝的中間產物,如焦葡萄酸(pyruvicacid)、丁二酸(succinicacid)、戊二酸(glutamicacid),而大多數都以麩胺酸(glutamate)為主要碳及能量的來源;但C.burnetii很少由glutamate取得碳源,主要以丙酮酸鹽(theintermediatesofcitricacidcycle)來取得。

立克次氏體與變形桿菌擁有共同抗原,因此宿主受立克次氏體感染時,產生之抗體亦可凝集變形桿菌,而凝集情形是變形桿菌抗原種類及立克次氏體而定,據此性質,可利用變形桿菌測試立克次氏體的存在,這種方法稱為Weil-FelixTest(測試中所用的變形桿菌抗體有三種:OX19、OX2、OXK),其測試結果如下表一:表一:立克次氏體之Weil-FelixTest           抗 原病 名     Ox19 Ox2 OxK流行性斑疹傷寒+++++-地方性斑疹傷寒+++++-叢林性斑疹傷寒--++++ 斑疹熱群++++++++++- 立克次氏痘疹---   Q型熱---        附錄:蒲納氏克斯氏菌與其他立克次氏體的差別區    分Coxiella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