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及淋巴管瘤-小兒外科-三軍總醫院 | 外陰淋巴管瘤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網路掛號看診進度門診時刻醫師介紹:::小兒外科歷史沿革單位簡介醫療團隊門診時刻表衛教資訊本科亮點手術介紹教學研究English:::首頁 /小兒外科 /衛教資訊血管瘤及淋巴管瘤(Hemangioma&Lymphangioma) 前言在兒童常見的軟組織異常中,血管瘤及淋巴管瘤非常常見,它們是屬於缺陷瘤(harmatoma),而不是真正的腫瘤,血管瘤多數可以接受保守的治療及觀察,就會自行消退,而淋巴管瘤自行緩解的機會就沒那麼高了。

血管瘤血管瘤是最常見的兒童皮膚疾病之一,在新生兒的發生率為1.1%到2.6%。

血管瘤發生的原因不明,假說包括有胚胎發育異常,在微血管時期生長停滯等。

它們是一種血管內皮細胞的增生現象,而不是真正的腫瘤,雖然很少會轉變為惡性腫瘤,但是富含血管的惡性表皮肉瘤,外觀和血管瘤相似,要小心鑑別。

女童較常見,與男童的比率為2:1到3:1。

血管瘤通常在出生幾星期或幾個月後發現,發現的部位包括有皮膚、皮下組織、骨骼肌、腹部臟器、骨骼,甚至腦部等。

血管瘤外觀上的差異性相當大,多呈現草莓般的鮮紅色澤,隆起而不規則,身體檢查時壓迫血管瘤的表面,可以使血液消退,但慢慢地血液又會再度充滿起來。

通常會快速生長,幾個月達到最高峰之後,然後與病童的生長等速,但是有少數的血管瘤生長相當迅速,特別是在顏面部及頸部的血管瘤,而生長迅速的血管瘤,它的自行緩解機會也較大些,會伴隨著快速生長,而發生中央處栓塞壞死,造成潰瘍、出血,以及結痂而消失。

血管瘤一般會在1歲以後開始退化,也有到2歲至3歲才開始退化的。

在4歲到6歲時,有80%到85%的血管瘤會自動退化消失,只在原病灶處留下一些疤痕,因此如果不是長在特殊部位、長的速度特別快,或是發生潰瘍、感染,以及出血等併發症時,可以觀察到4歲以後,再進行手術治療。

分類血管瘤可分成毛細血管性血管瘤(capillary)、海綿狀血管瘤(carvenous),以及相互混合的毛細血管性海綿狀血管瘤(capillary-cavernous)。

毛細血管性血管瘤多位於皮膚的表面,也可能會延伸到表皮下層,通常界限非常清楚,呈鮮紅色,外觀為圓形或卵圓形,稍微突起於皮膚表面,大小從幾毫米到幾公分,平均直徑在2公分至3公分左右。

海綿狀血管瘤的位置較深,常以皮下藍色硬塊表現,而血管瘤上所覆蓋的皮膚多是正常的,包含許多葡萄狀的小分葉,裹面充滿血液,而周圍被結締組織被膜所包圍,有時位置較深的海綿狀血管瘤,與深層大的供應血管有相通。

海綿狀血管瘤有時會到達皮膚表面,而在其上層覆蓋著毛細血管性血管瘤,與相互混合的毛細血管性海綿狀血管瘤不同。

另外血管瘤依特性及將來的演化,可以分類如下表1。

表1血管瘤的分類 第1類新生兒斑紋(Type1,neonatalstaining)第2類皮層內微血管瘤(Type2,intradermalcapillaryhemangioma)鮭魚肉色斑(salmonpatch)酒色斑(port-winestain)蜘蛛狀血管瘤(spiderhemangioma)第3類青年型血管瘤(Type3,juvenilehemangioma)草莓斑型血管瘤(strawberrymark)草莓微血管型血管瘤(strawberrycapillaryhemangioma)微血管海綿型血管瘤(capillary-cavernoushemangioma)第4類動靜脈刋管型血管瘤(Type4,A-Vfistula)動脈型血管瘤(arterialhemangioma)多發巨大型血管瘤(hemangiomatousgigatism)第5類靜脈曲張型血管瘤(Type5,cirsoidangioma) 第1類新生兒斑紋(neonatalstaining):通常在出生時就發現病灶,常位於後頸正中央、前額,或是薦骨處,會在幾個月內自行消退,不需要特別的治療。

第2類皮層內微血管瘤(intradermalcapillaryhemangioma)鮭魚肉色斑(salmonpatch):病灶呈粉紅色或鐵鏽色,不會突出皮膚之外,通常病灶會持續存在多年,可以化妝品、雷射手術,或是醫學刺青治療,產生嚴重畸形時,則以植皮手術治療。

酒色斑(port-winestain):常見於嬰兒及兒童期,病灶較鮭魚肉色斑為深,為粉紅甚至到深紫色,常發生於臉頰或是半個臉部,會隨著時間而顏色漸漸加深,而且永遠存在。

可能發生的合併症有青光眼、眼內血管瘤、Klippel-Trenaunay-Weber氏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