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30年來,我努力擺脫焦慮 | 成年分離焦慮症

兒童的分離焦慮是正常發展階段的表現,或者是一種精神病症? ... 但今天回溯到我兒時,我的焦慮揭露了來龍去脈,我幼年時期的壓抑行為正是成年神經質 ... 人員蒐集的資料,焦慮症的成人病患中有85%在兒時已有某種恐懼症。

在今天看見明天×過去30年來,我努力擺脫焦慮天下文化個人成長2015-01-0413:49+A-A加入收藏為什麼我會這麼沒有安全感,擔心失去父母的愛或保護?為什麼一般小孩都在從事的活動對我來說這麼困難?我每晚要求母親給我保證,然而究竟要什麼樣的保證,我才會覺得安心?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會焦慮的? 我還在搖搖學步時,有時會大發脾氣,尖叫個不停,用頭猛撞地板。

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嗎? 我父母的問題是:儘管我的行為有點極端,但難搞的兩歲兒不都是如此?或者,這樣是不正常的?兒童的分離焦慮是正常發展階段的表現,或者是一種精神病症?個性壓抑是一種正常的人格特質,或者是可能發展為社交焦慮症的一種病徵? 我母親查閱育兒手冊,看我這樣大發脾氣是否異常。

因書中沒有定論,她於是帶我去醫師那裡就診,並描述我的行為。

醫師說:「這很正常。

」他的建議和70年代自由放任的教養態度一致,說如果我要哭,就讓我哭個夠。

因此,父母只好在一旁看著我躺在地板上嚎啕大哭,扭來扭去,用頭撞地板。

有時一鬧就是好幾個小時。

到了三歲,我的極度害羞又該怎麼解釋?母親送我到托兒所的第一天,我就緊抱她的大腿啜泣,讓她走不了(也可能是不願走—分離焦慮會讓孩子和父母都心如刀割)。

然而,對三歲兒童來說,分離焦慮仍屬成長發展的正常行為。

所以最後我還是一個禮拜有三個早上和母親分離,待在托兒所裡。

儘管我小時候是個性壓抑的孩子,害羞、內向,一到陌生環境就亟欲逃離(如在實驗室的檢驗之下,或許會發現我動不動就會出現驚嚇反射,而且血液中的皮質醇濃度很高),不過這些特質並不一定代表我將來會有心理病態。

 但今天回溯到我兒時,我的焦慮揭露了來龍去脈,我幼年時期的壓抑行為正是成年神經質病症的序曲。

 在我六歲那年上小學一年級之時,出現了兩個新問題。

一是分離焦慮捲土重來,而且變本加厲;另一則是嘔吐恐懼症—我生命中最初、最劇烈也持續最久的恐懼症。

 根據哈佛醫學院研究人員蒐集的資料,焦慮症的成人病患中有85%在兒時已有某種恐懼症。

這項研究的受訪者約有25萬人,分布於全世界。

此研究還發現,童年的焦慮經驗日後可能會加劇和轉移。

例如一個六歲兒童怕狗,在青春期出現社交恐懼症的機率,與不怕狗的孩子相比,幾乎是他們的五倍;成年之後出現嚴重憂鬱症的機率則是他們的2.2倍。

 這項研究的主持人凱斯勒(RonKessler)說道:「一種恐懼症常會伴隨其他恐懼症。

因此,如果第一種恐懼症已經出現,幾乎可以斷言將來會出現第二種,之後又很可能會出現第三種,以此類推。

在五歲或10歲的時候怕狗是件值得注意的事,不只是怕狗對生活品質有影響,更重要的是,你到了25歲,罹患憂鬱症、從高中輟學、未婚生子、依賴藥物的機率,是不怕狗的人的四倍。

」我六歲那年,分離焦慮猛烈來襲 我六歲那年,母親晚上開始到法學院上課。

我的分離焦慮再度猛烈來襲。

我那時上小學一年級。

每天放學,我和其他小朋友共乘回家,到家之後迎接我的是住在附近的保母。

保母對我很好,但是幾乎每天晚上我總是在自己的房間走來走去,焦急不安地等父親下班回家。

從我六歲到十歲,幾乎每天晚上都是這樣,往後的10年,我父母晚上也常不在家。

因此,我小時候常常會想,父母會不會死了,或是把我拋棄,讓我變成孤兒。

這樣的念頭總教我恐懼不已。

 儘管父母每個晚上都會回來,我仍不安心。

我總是認為,這一次他們出門一定不會回來的。

我看著窗外,焦急傾聽外面的車聲,看是不是父親開著他那部福斯回來了。

他應該會在6點30分以前回來的,如果過了6點10分或15分還沒到家,我就會陷入焦慮和絕望。

週末,父母一起出門的時候,對我來說是更大的折磨。

我毫無理性地害怕父母把我拋下。

我常相信他們已死於車禍,有時則認為他們只是想離開這個家—可能因為他們不再愛我,或是他們根本不是我的親生父母。

每次他們要出門,我例必要問:「你們最晚什麼時候到家?」母親估算可能到家的時間後,會再加個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