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刺蝟孩子】心理師:人生難免有挫敗,用「兩種對話方式 ... | 刺蝟 孩子 意思

Share圖片來源:Pexels《VO》導讀:當遇到孩子不開心,甚至哭鬧時,我們通常第一個反應是安慰他「沒事啦!」並叫他「不要再哭了。

」但我們換個角度想,如果自己心情不好,向他人傾訴,卻總被說:「沒事啦!你想太多了。

」會是什麼感受呢?諮商心理師陳志恆告訴我們,其實,孩子跟大人一樣,他們的情緒都是要被正視與尊重的。

(責任編輯:陳奕安)文/諮商心理師 陳志恆別再對孩子說:「沒那麼嚴重啦!」最近大家都在談「情緒教育」。

我時常到各地分享與情緒相關的主題,許多人問我,情緒教育該怎麼實施?該如何教出孩子的「情緒力」?我認為,孩子情緒調控的能力,不該是透過制式的教材教法傳授,而是孩子從與周遭大人真實的互動中逐漸學習與培養而來的。

當我們跟孩子說:「當你遇到情緒不好時,第一步怎麼做、第二步怎麼做⋯⋯」那一點意義也沒有。

反而,在與大人的每一次互動中,大人如何對應自己與孩子的情緒反應,深刻影響著孩子的情緒發展以及與自我情緒相處的能力。

當一個人遇到挫敗或困境時,感受並展露出不舒服的情緒是相當自然的,孩子更是如此。

當大人觀察到孩子的情緒反應(特別是負面情緒)時,最重要的是,別輕易地「否定」孩子的情緒感受。

別透過否定情緒感受來安慰痛苦中的孩子試想一個情況,今天孩子放學回家後,板著一張臉,看起來愁容滿面。

他告訴你,他被同學排擠了,因為今天班上分組活動時,沒有同學要跟他一組,而這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了。

你會怎麼回應孩子呢?此刻,很多大人便會說:「唉!沒那麼嚴重啦!一定是有什麼誤會在!」「不過就是沒分到組,有必要難過成這樣嗎?」「沒事!沒事!同學都不懂事。

沒事、沒事了,快去吃飯休息去!」「不需要為這種小事難過啦!」這樣的回應看似在安慰孩子,實則是否定孩子的情緒感受。

聽起來很熟悉嗎?因為類似的話語,我們從小聽到大,現在我們也如出一轍地複製在孩子身上。

否定孩子的情緒感受,會透過以下的形式進行著:1.輕忽孩子挫敗經驗的嚴重性:「這沒那麼嚴重,是你想太多了!」2.無視於挫敗經驗的存在,不與孩子多做討論:「好啦!沒事了、沒事了!」3.否定孩子情緒感受的真實性,或不允許孩子有負面情緒:「有必要難過成這樣嗎?」「擦擦眼淚,不要難過了啦!」4.指責孩子自然流露的情緒反應:「動不動就生氣、心情不好,這樣怎麼行?」否定情緒的結果是得花更多力氣去對抗情緒。

否定情緒感受對孩子造成的影響,便是孩子內心容易感到錯亂,不知道自己經歷困境時所感受到的情緒是否恰當?如果是不對的,便會要求自己「收起」這些情緒,試圖不去感受這些情緒。

逐漸地,也學會了「忽略」或「不允許」這些情緒感受的存在,最後成了情感麻木或對情緒感受不知不覺的人。

因為出現生氣、沮喪、失望、無力、後悔、自責、內疚等這些負面情緒是「不對」的,於是當這些感受浮現時,便會用盡力氣去對抗它們,試圖驅逐它們,或將它們壓抑至意識察覺不到的地方。

但這些對抗情緒的方式往往會造成更多問題,出現更多惱人的情緒感受,「借酒澆愁愁更愁」這句話就是最好的詮釋。

正所謂「情緒本身不是問題,有問題的是應對情緒的方式」,就是這個意思。

另外,在孩子經歷挫敗或困境而感到傷心難過時,否定他們的情緒感受會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問題不被重視,沒有受到理解與支持。

然而,一個人的情緒傷痛是需要在溫暖關懷的人際連結中被療癒的;少了這份連結,孩子只能將心底的痛再埋得更深一點,甚至還要責怪自己怎麼可以那麼脆弱,如此容易心情不好,於是,又更加重了內心的挫敗感。

最後,孩子也難以學到如何安慰自己,更無法長出與自己情緒相處的能力。

在往後的人際關係中,也難以對他人的痛苦遭遇感同身受,甚至當他人表露出負面情緒時,會不知所措地試圖忽略或不允許他人的情緒出現。

於是輕易說出:「沒事了!沒事了!沒那麼嚴重,不需要那麼難過!」很熟悉嗎?孩子正在複製大人的回應模式。

好了,現在你知道,你為什麼會不假思索、自動化地否定孩子的情緒感受,因為,你就是這樣被對待長大的。

當孩子遭遇困境而出現痛苦情緒時,你是不知所措的,於是你很快否定孩子的情緒感受,忽略孩子挫敗經驗的嚴重性—你真正想解決的,不是孩子的痛苦,而是自己的痛苦。

長期忽略情緒感受將難以捍衛自己的界限。

值得一提的是,一個人若無法肯定或正視自己的情緒感受,可能的後遺症便是,當自己的權益或界限受到他人侵犯時,常常渾然不覺。


常見健康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