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的病理報告要注意什麼? | 原位癌分期

若為原位癌,不管整個腫瘤多大,臨床病理分期都只能算為零期(Tis),但原位癌範圍越大,越有機會合併侵襲性癌,需仰賴病理醫師仔細地檢視 ...:::檢查報告:::首頁>衛教天地>檢查報告乳癌的病理報告要注意什麼?A-AA+ 乳癌的病理報告要注意什麼?臺北榮民總醫院乳房外科主治醫師蔡宜芳醫師 乳癌的發生人數逐年攀升,一旦得知自己被診斷為乳癌,除了配合醫師安排檢查與治療外,病患應對自己的腫瘤型態有充分的認知,選擇對自己最適合的治療。

同樣是乳癌,可以根據荷爾蒙接受體或基因過度表現的有無而分為不同的亞群,預後不盡相同,治療的方向與可應用的藥物也有差異。

現行的國際治療共識會依據一些臨床病理特徵,給予建議用藥及後續治療。

也因此,病理報告的重要性不只是知道腫瘤分類是哪一種而已,還告訴臨床醫師與病患許多可供參考的重要因子。

面對乳癌,唯有充分了解您的腫瘤型態與行為是什麼,才能知己知彼。

究竟在閱讀病理報告時需注意哪些重點呢?以下簡單說明在求診過程中,病患可能會遇到的有關病理報告的問題。

 一、細胞學檢查如果臨床上摸得到腫塊或超音波下可見低迴音區域,醫師可能會使用細針施行抽吸細胞學檢查,利用細針抽取少量組織或脫落的細胞,好處是過程快速簡單,可以初步得知腫瘤是否為良性或惡性,缺點是不一定可以拿到足夠細胞來診斷,也很難區分病灶屬於侵犯癌或原位癌。

細針抽吸細胞學檢查特異性可接近100%,但偶爾仍有偽陽性或偽陰性出現,需要配合臨床觸診和影像學檢查綜合判斷。

細針抽吸最大的功能是用來確認惡性病灶而非用來診斷良性病灶,因此,細胞學檢查即使是良性診斷而臨床上仍懷疑惡性時,需做進一步粗針穿刺或切片檢查來確認才是。

 二、乳癌的組織病理不論是利用粗針穿刺或手術切片,所取得的組織在顯微鏡下的病理發現,有許多因子跟臨床預後有非常密切的關係,閱讀病理報告時應注意下列幾項: 1.組織型態/病理分類(histologictype)乳癌的組織型態首先得區分為非侵襲性或侵襲性癌,非侵襲性即所謂的原位癌,原位癌的預後比侵襲性癌好很多,5年存活率幾乎可以達99%,甚至100%,而原位小葉癌(LCIS)更因為預後良好,追蹤15年發展為侵襲性癌的機會約只有21%,臨床上被認為可以當作一種生物標記來看待。

侵襲性癌以侵襲性腺管癌佔最多,預後也較差,其他如管狀癌、黏液性癌等預後則較佳。

 2.腫瘤大小(size)指整個腫瘤的範圍大小。

若為原位癌,不管整個腫瘤多大,臨床病理分期都只能算為零期(Tis),但原位癌範圍越大,越有機會合併侵襲性癌,需仰賴病理醫師仔細地檢視標本的所有範圍,避免遺漏侵襲性癌的存在,尤其有時會出現小於0.1公分的侵襲性癌部分,亦即所謂的顯微侵襲(microinvasion,T1mic),只有在顯微鏡下可觀察到。

腫瘤大小與臨床疾病分期有關,也就是TNM系統中的“T”,T1即腫瘤小於2公分,臨床分期多屬於第一、二期;腫瘤介於2到5公分屬T2;大於5公分以上為T3,出現T2和T3病灶則臨床分期至少是第二期以上;若腫瘤大於5公分,臨床上又合併有皮膚病灶或胸大肌的浸潤則歸屬T4,臨床分期至少是第三期以上。

 3.分級(grading)腫瘤細胞分級是對腫瘤細胞分化程度的評估,分為三級。

現行的方法是依據腺管形成的比例(tubule)、細胞核型態(pleomorphism)、分裂數目的多寡(mitoses)給予不同程度的計算分數,再將分數相加得到總分,總分3-5屬於第一級,6-7屬於第二級,8-9屬於第三級。

等級越高,分化程度越差,5年存活率較差,無疾病存活期也較短。

 4.淋巴血管侵犯(lymphovascularinvasion)指在淋巴管或動靜脈的管腔中發現有腫瘤細胞的浸潤,文獻上認為有淋巴血管侵犯的腫瘤較具侵襲性,容易有淋巴結轉移或遠端轉移的機會,預後也較差。

 5.淋巴結轉移(nodalstatus)腋下淋巴結是否有轉移,在乳癌的治療上一直是很重要的一環。

TNM系統中的“N”代表淋巴結轉移的狀況。

N0指沒有腋下淋巴結轉移,N1指有1-3顆淋巴結轉移,N2為4-9顆淋巴結有發現轉移現象,若有10顆以上淋巴結轉移,則定義為N3。

傳統的腋下淋巴結廓清術會將胸小肌外側(levelI)及下方(levelII)的淋巴結全數清除,病理報告中所判讀的淋巴結總數至少須大於10顆以上,淋巴結轉移的數目才具可信性。

若手術中採行先哨淋巴結切片術,淋巴結判讀總數則不在此限。<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