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 | hyperlipidemia醫學

中醫學雖無高脂血症的病名,但在歷代醫籍中,有一些類似本病的記載。

根據高脂血症主要表現為肢體困重、頭昏目眩等症狀特點,現代醫家將其歸屬“痰證”、“濕 ...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郭鈺安壹、定義:一、西醫:血脂是血漿或血清中脂類的總稱,主要有膽固醇、三酸甘油酯、磷脂、游離脂肪酸等,血中的脂類含量超過正常濃度稱為高脂血症。

由於血漿脂質為脂溶性物質,在血液中與蛋白質結合,成為水溶性的複合物才能運轉全身,所以又稱高脂蛋白血症。

高脂血症可根據發生異常改變的血脂成分的不同,分為以下三種類型:1、高膽固醇血症:正常人的血總膽固醇應低於200mg/dl,如超過240mg/dl可診斷為高膽固醇血症,血總膽固醇含量介乎二者之間者為邊緣性或臨界性升高,也屬不正常情況。

2、高三酸甘油酯血症:凡血三酸甘油酯超過200mg/dl者。

3、混合性高脂血症:血中總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同時升高者。

 成人血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濃度理想濃度邊際高危險濃度高危險濃度總膽固醇(非禁食)<200mg/dl200~239mgl/dl≧240mg/d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禁食12小時)<130mg/dl130~159mg/dl≧160mg/dl血液三酸甘油酯(禁食12小時)<200mg/dl200~400mg/dl>400mg/dl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中華民國血脂異常分類之建議分類血脂濃度mg/dl高膽固醇血症總膽固醇(TC)≧200混和型高脂血症總膽固醇(TC)≧200且三酸甘油酯(TG)≧200高三酸甘油酯血症三酸甘油酯(TG)≧200且合併TC/HDL-C≧5或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40資料來源:國民健康局二、中醫:中醫學雖無高脂血症的病名,但在歷代醫籍中,有一些類似本病的記載。

根據高脂血症主要表現為肢體困重、頭昏目眩等症狀特點,現代醫家將其歸屬“痰證”、“濕阻”、“胸痹”、“眩暈”、“膏濁”、“中風”、“胸痹”、“心悸”等範圍論治。

 貳、病因病機:一、西醫:常見病因:(1)高膽固醇:飲食中飽和(動物)脂肪攝入過多、肝硬化、控制不好的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低下、腎病及遺傳性高膽固醇症。

(2)高三酸甘油酯:過量熱量攝入、酗酒、未控制好的嚴重糖尿病、腎病,某些藥物(如雌激素等)以及遺傳性高三酸甘油酯症。

根據病因在臨床上可將高血脂分類為原發性與繼發性兩種。

原發性高血脂可能與有關基因、脂蛋白及其受體或酶類異常有關。

繼發性高血脂由其他疾病引起,如甲狀腺激素缺乏或胰島素缺乏等。

原發性高脂蛋白血症可以分為兩大類:(1)單基因性異常:主要為單基因的顯性或隱性遺傳所致;(2)多基因性異常:表現為多個基因變化的複雜的遺傳方式。

每個基因均有一定的作用,加上環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家族成員中引起不同程度的高脂蛋白血症。

二、中醫:傳統中醫並沒有“高脂血症”的病名,但與本病相關的認識卻源遠流長,《靈樞‧衛氣失常論》即已指出人體內有“脂”、有“膏”、有“肉”。

傳統中醫還有“津血同源”的理論。

明代名醫張景岳提出:“津液和合為膏,以填補於骨空之中,則為腦為髓,為精為血”。

清代名醫張志聰認為:“中焦之氣,蒸津液化其精微……溢於外則皮肉膏肥,餘於內則膏肓豐滿”。

說明脂膏源於水穀,經胃的受納、脾的運化,變成精微物質,精微物質經肺的敷布,轉輸血脈變成營血,部分變成脂膏。

正常脂膏隨血的運行營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以及腦髓。

若稟賦不足,飲食不節,脾胃失調,情志內傷,肝膽失利,年老體弱,腎虛不足等原因而致攝食過多或轉輸、利用、排泄異常,皆可使血中脂膏堆積,過多的脂膏濁化而成為濕濁、痰濁,浸淫脈道,使氣血運行障礙,臟腑功能失調,而出現“痰證”、“瘀證”、“脈痹”等證,致成為本病。

1、稟賦不足,好逸惡勞:因先天稟賦不足,腎虛不能溫煦脾胃,以致脾虛不運,聚濕生痰;或者生性好逸惡勞、貪睡恣食,或終日伏案、多坐少動,致使膏脂來源增多、利用減少,積於體內,而變生本病。

2、飲食不節,脾胃損傷:因飲食不節損傷脾胃,運化失司,“精微”濁化而成脂濁痰濕;或因恣食肥甘、醇酒乳酪,以致膏脂過多,轉輸、利用、排泄不及,而成脂濁之變,發為本病。

3、情致內傷,肝膽失利:除憂思傷脾、脾失健運致使膏脂轉輸、利用、排泄障礙,濁變為痰濕之外,尚可因鬱怒傷肝,而致肝膽失利,或肝鬱脾虛,或肝鬱脾困,最終亦導致膏脂聚集,變生痰濕,還可因肝鬱化火,灼津為痰,阻滯脈道,亦可變生此病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