褪黑激素對偏頭痛的療效 | amitriptyline偏頭痛

Amitriptyline是一種抗憂鬱劑,屬於中樞神經系統用藥,對於偏頭痛有良好的預防效果,常見的副作用有:胃痛、暈眩、疲憊、口乾、失眠、焦慮、體重增加、食慾 ...發表於:第080期主題:臨床個案與推薦褪黑激素對偏頭痛的療效字體大小縮小字體放大字體列印為此項目評分12345(0投票)作者:Pei-JuChen偏頭痛(migraine)是一個慢性的神經系統問題,全世界大約有12~20%的人口深受偏頭痛的困擾。

預防性的治療可以減輕頭痛發生的次數以及嚴重程度,進而能夠改善健康狀況以及生活品質,大約有50%的患者接受預防性的治療後,頭痛頻率可以減少一半;但因為藥物的副作用,有五成的病患接受治療後中止,北美、南美、以及歐洲等地雖有偏頭痛預防的藥物治療,卻僅有3~5%的病患接受預防性療法;偏頭痛對患者的生活品質有極大影響,無法有效地控制偏頭痛,使得患者的生活品質滿意度極低,因此需要開發更有效且接受度更高的偏頭痛藥物,以改善病患的生活品質。

松果體(pinealgland)是接收環境刺激的神經內分泌系統,而頭痛的發生和環境的刺激有關,因此松果體可能和頭痛的發生或是體內平衡系統的紊亂有關。

松果體分泌的賀爾蒙─褪黑激素(melatonin)在偏頭痛的預防上有不少研究,根據研究,偏頭痛患者和一些頭痛患者的體內褪黑激素較低。

褪黑激素是調節睡眠的荷爾蒙,影響我們的生理時鐘,同時也具有抗氧化、降低血壓、止痛與鎮靜的效果。

 Amitriptyline是一種抗憂鬱劑,屬於中樞神經系統用藥,對於偏頭痛有良好的預防效果,常見的副作用有:胃痛、暈眩、疲憊、口乾、失眠、焦慮、體重增加、食慾改變等,因為這些副作用使得amitriptyline無法普及地應用在偏頭痛的預防上。

 巴西的研究學者利用一個隨機雙盲安慰劑控制實驗,以偏頭痛患者為實驗對象,藉此研究來了解褪黑激素在偏頭痛預防上的療效。

 收案對象為年齡18-65歲的偏頭痛患者,罹患頭痛疾病至少一年、發病時間在50歲以前、每個月發生3次以上或是4天以上偏頭痛發作、每個月的頭痛發生次數小於15天;排除條件為:精神病史、使用特定藥物(每個月使用ergotamine、triptan、opioid超過10天,使用止痛劑超過三個月或每個月超過15天,使用預防性藥物例如β-blockers、三環類抗憂鬱劑、鈣離子通道阻斷劑、抗癲癇藥物、bupropion、血清素/正腎上腺素再回收抑制劑,曾經使用過褪黑激素、amitriptyline或agomelatine)、無法完成治療、或是罹患高血壓。

 實驗開始前為為期4週的baselinephase,正式實驗期為12週,病患被隨機分為安慰劑、amitriptyline25mg、以及褪黑激素3mg三組,每組病患均在睡前服用藥物,若偏頭痛發作時可以服用其他偏頭痛藥物,病患需記錄偏頭痛或非偏頭痛的頭痛發生次數、強度、持續時間、止痛劑的使用種類與劑量及頻率,超過30分鐘的偏頭痛發作就可以被定義為一個偏頭痛發作天數。

Baselinephase、以及治療第一(1~4週)、第二(5~8週)、第三(9~12週)階段終了時收集資料進行數據統整與統計分析。

共有438位病患接受訪談,依照上述的收案標準,共有196位病患符合而納入研究,178位受試者(59位安慰劑組、60位amitriptyline組、以及60位melatonin組)定期服藥並完成3個月的追蹤。

Baselinephase中調查所得的年齡、性別、BMI、偏頭痛罹病時間、頭痛發作頻率、頭痛持續時間、頭痛強度、使用止痛藥的情形等項目在三個組別間沒有顯著性差異。

 藥物療效的主要評估方式是偏頭痛發作的頻率,實驗結果發現amitriptyline以及褪黑激素顯著比安慰劑有效,且能顯著降低止痛藥的使用劑量、偏頭痛發作時間與強度。

在第一個月終了時,amitriptyline與褪黑激素效果相當,但在第二和第三個月時,褪黑激素組因為實驗藥物而改善超過50%的病患顯著較其他兩組別多。

實驗結果和罹病的時間長短沒有相關性。

本實驗的安慰劑效應為20.4%,和其他偏頭痛預防實驗的安慰劑效應相似。

 三個月的實驗期中,共有60位受試者反應共77例副作用,其中有46位為amitriptyline組、16位在褪黑激素組、17位在安慰劑組,這當中沒有嚴重副作用產生。

最主要的副作用為白天嗜睡、口乾、上腹痛、體重增加、以及便秘,血壓的改變在各組間沒有顯著性差異。

本實驗使用的amitriptyline劑量比起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