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搞懂腸胃炎 | 腸胃炎 自 癒

小兒保健中醫保健營養知識名醫值班室田原生活+生活智慧名人專欄公益專題田原香健康網內容,將依照最新的研究資訊隨時更新,讓您充分掌握新知!名醫值班室<【破除中耳炎、耳鳴流言,耳鼻喉名醫來解惑!】>>回列表腸腸找麻煩?內科名醫筆記:一次搞懂腸胃炎專訪/張振榕胃腸肝膽科醫師大眾普遍認為夏天是腸胃炎的高峰期,張振榕醫師對此說明:冬天跟夏天都是好發期,只是造成的原因不同。

台灣是亞熱帶海島氣候,食物在潮濕燠熱的環境容易腐敗變質,加上消暑常吃的生食缺少高溫烹煮,容易滋生細菌,一沒注意腸胃炎就悄悄找上門!這類受汙染的食物或水源引起的腸胃炎就是常見的「細菌型腸胃炎」;而類似感冒的「病毒型腸胃炎」,醫師常用「腸胃型感冒」代稱,耳熟能詳的「諾羅病毒」就是此類。

兩種類型的腸胃炎病狀相似,但細菌型腸胃炎由於腸胃道黏膜受損,所以會有黏液便或有便意卻無法順利排出的情形,病毒型腸胃炎的感冒症狀則更為明顯。

腸胃炎的分期以病程14天為基準,一般病毒型或細菌型腸胃炎屬於急性,病情來得快去得也快,大多會在二週內痊癒;若是不舒服的症狀持續一個月以上,就判定為慢性腸胃炎。

張醫師特別提醒,急性腸胃炎除非拖延太久未治療,不然變成慢性的機率不高。

慢性腸胃炎通常是免疫系統失調(如:克隆氏症、潰瘍性結腸炎等)引起,長期下來容易有腸胃道出血、貧血等問題,要格外留心。

腸胃炎的典型表現為上吐下瀉,許多民眾就醫時都希望吃了藥能立即止吐、止瀉,張振榕醫師特別強調:「如果服藥後症狀立刻消失,反而更傷身。

」他解釋,上吐下瀉固然不舒服,但這個動作能排出腸道內的細菌毒素,若醫師開了太強的止瀉藥,那些殘留的病菌就會在腸胃中持續累積,過了幾天後再一次爆發,反倒讓病程時間延長,影響生活品質。

 ▲關鍵照護重點:嚴防脫水危機張醫師表示近代醫學發達,腸胃炎不太會引起嚴重併發症的機率,如果病程時間很長、或是病程中發生脫水才容易併發其他症狀。

腹瀉、嘔吐會大量流失體內的水分與電解質,嬰幼兒、老人或長期臥床者因表達能力不足或無法自行補充水分,就容易發生脫水情況。

張醫師補充,接受免疫療法、癌症治療者的抵抗力較差,腸胃炎感染的症狀也會比一般人嚴重,這類群族也是脫水的高危險群。

有些說法覺得該禁食1~2天讓受損的腸胃休息,但張醫師認為:「與其完全不吃,不如說要小心吃東西。

」現代醫學對腸胃炎的處理以支持療法為主,開藥目的在減輕患者不適,如果發病初期很不舒服,那看診後不妨禁食4~6小時,期間先服藥控制症狀,並搭配水分和電解質的補充;其次可以喝些米湯(煮粥時上層的湯水)或清雞湯(去除表層油脂),等狀況好轉再吃白飯、白吐司、白麵條等清淡的固體食物。

除了忌食油膩重鹹、辛辣刺激、高纖維、含咖啡因的食物,腸胃發炎時暫時會有「續發型乳糖不耐症」,也要避開奶類製品如牛奶、起司、優格等,以免刺激腸胃讓腹瀉更嚴重。

很多人聽到補充電解質的第一選擇就是喝運動飲料,張醫師說明,最好的做法是到藥局購買腸胃炎專用的電解水,能有效平衡體內電解質;如果買不到專用電解水,可以挑選等滲透壓的運動飲料或是將高滲透壓的運動飲料加水稀釋後再喝。

*滲透壓:當溶液濃度越高,滲透壓越高;溶液濃度越低,滲透壓越低。

為維持平衡,水分子會由滲透壓低處往滲透壓高處移動。

腸胃炎時期補充高滲透壓溶液,細胞內的水分會被吸出加重腹瀉症狀;若補充低滲透壓溶液時,大量水分進入細胞則可能造成漲裂。

人體的滲透壓質落在270~330mOsm/kg,以此基準挑選等滲透壓的運動飲料,細胞對於水與電解質的吸收能力最好,也不會額外加重腸道負擔。

醫學上急性腸胃炎屬於自癒性疾病,除了遇到重大感染而動用抗生素,不然醫師都針對症狀治療,開立輕微的止吐、止瀉藥與抗痙攣藥,最終康復仍需仰賴病患的免疫力。

張振榕醫師也鼓勵大家從日常生活做起,留意環境、飲食清潔就能大幅減少腸胃炎的發生。

腸胃炎最常見的傳播途徑就是糞口傳染,因此烹調、進食前、如廁後多加洗手可以預防病菌的傳播。

在腸胃炎盛行的季節注意環境的消毒整理,如果曾接觸病患或是家人得了腸胃炎,患者碰觸過的所有器具及環境最好用消毒液擦拭,降低傳染的機率。

烹調時加熱超過75℃(肉類製品要全熟),未食用完畢的食物要冷藏在7℃以下抑制細菌生長,生、熟食的刀具跟砧板應分開使用,避免交叉感染。

張醫師曾遇過患者吃了生雞蛋後腸胃嚴重感染引起敗血症,施打多日的高劑量抗生素才復原的案例,提醒民眾不要心存僥倖,飲食選擇上還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