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得糖尿病?15種習慣中3條就要小心 | 糖尿病

只有愛吃甜食的人才會得到糖尿病、少油少糖就不會得糖尿病?其實得到糖尿病的原因比想像中的多很多,除了飲食之外,還有一些意想不到的 ...Skiptocontent只有愛吃甜食的人才會得到糖尿病、少油少糖就不會得糖尿病?其實得到糖尿病的原因比想像中的多很多,除了飲食之外,還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習慣,都會造成糖尿病的因子。

糖尿病來自遺傳、習慣、體質糖尿病是常常聽到的疾病,也是台灣近年的「新國病」,罹患人數已經超過230萬人,還有潛在的患者正在逐漸成長。

不過如果真的要說清楚「糖尿病」是什麼,相信還是很多人說不清楚,當然也不知道什麼預防方式才是正確的。

一般人在進食之後,食物在消化分解的過程中會產生葡萄糖,胰臟感受到葡萄糖的刺激,就會分泌「胰島素」讓葡萄糖進入細胞內、轉換成能量,讓我們身體有足夠的能量可以進行各種活動。

但如果身體缺乏胰島素,或是細胞無法使用胰島素、產生了「胰島素阻抗」,血液中的糖分就無法進入細胞中,造成身體缺乏營養、同時傷害血管,就形成了「糖尿病」。

所以產生糖尿病的關鍵原因,就在身體有沒有「分泌足夠」的胰島素、能不能「正確使用」胰島素,除了飲食之外,其實體質、運動、壓力,也都會影響。

糖尿病的3大因子體質:例如第一型糖尿病,是因為自體免疫的問題,導致身體破獲胰島細胞、無法製造足夠的胰島素;或是在懷孕時曾有過妊娠糖尿病,得到糖尿病的機率會增加。

飲食運動等生活習慣:如果習慣吃太多、不運動,攝取過多熱量或是體內有過多的脂肪,都會讓胰臟過度工作,造成胰島素阻抗。

壓力:壓力會讓身體內分泌失調,導致腎上腺素、皮質醇等壓力荷爾蒙過度分泌,造成胰島素阻抗。

15條糖尿病風險,你中了幾條?而在這3大因子中,還可以再細分成15條風險,除了體質無法改變之外,生活習慣、壓力都是可以靠自己來改善的;如果15條因子中有3條符合,很可能就是糖尿病患的「候選人」,如果符合5條以上,可能已經是糖尿病前期而自己不知道了。

二等親中有糖尿病患。

有過妊娠糖尿病。

有脂肪肝。

腰圍大於80公分。

體脂肪大於30%。

血脂、膽固醇超標。

肚子餓的時候容易頭暈目眩、感覺很容易低血糖。

體力特別差,樓梯爬2層就氣喘吁吁,飯後容易想睡覺。

容易忽胖忽瘦。

喜歡吃甜食、喝含糖飲料、西式點心。

喜歡吃精緻澱粉如白飯、白麵條,少吃五穀雜糧。

喜歡吃湯湯水水的食物,像是羹飯、燴飯,或是會把菜湯、菜油拌飯吃乾淨。

三餐常常不定時。

長期睡眠不足、睡眠時間少於6小時,或是常常熬夜、超過半夜11點才睡。

常常感覺壓力很大。

如果發現自己中了3條,建議開始針對自己中標的風險進行改善,比如調整晚睡的作息、開始運動減肥等;如果中了5條以上,建議去新陳代謝科看診,看看自己的血壓、血糖、血脂是不是正常值,觀察內分泌的狀態,按照醫師的指示來設計自己應該要遵行的生活作息規劃,避免真的惡化成糖尿病。

文/盧映慈圖/巫俊郡延伸閱讀「糖尿病前期」有4項危險指標 研究告訴你:用曬太陽方式逆轉!美國糖尿病協會建議,6種「超級食物」有效控制糖尿病罹患糖尿病要小心!併發症才是要命原兇1分鐘看懂!新冠肺炎、流感、感冒症狀有何差異2020-03-21新冠肺炎「症狀」已經改變!但有2點跟流感最不一樣2020-03-23「心包油」讓心血管死亡率上升!心臟科名醫曝控制這項是關鍵2021-01-02《紐約時報》評台灣防疫:鎖國非長久之計,好運能維持多久?2021-01-03人體地圖人體地圖腦神經心血管骨骼、關節腸胃腎臟、泌尿系統症狀查詢常見症狀新冠症狀過敏咳嗽頭痛便祕健康百科科研新知用藥安全營養衛教中醫養生運動健身心理健康育兒親子罕見疾病醫學故事傳染疾病請問專家醫生說中醫師說藥師說護理師說營養師說治療師說科學家說專家側寫醫學專區新冠肺炎專區居家防護專家科研獨家專訪圖解疫情糖尿病專區糖友必知預防保養專家科研飲食與運動更多醫學專區十大學者專訪流感疫苗專題美豬開放爭議未來醫學專區急診室直擊圖解健康圖解健康居家保養健康知識穴道運動食物營養漫話健康漫話科普圖解疫情癌症百科治療癌症認識癌症協助資源康復調理抗癌新知預防癌症抗癌故事影音健康圖解健康動起來HehoTopicsHehoYoga瑜珈Heho專家說健康管理健康檢查自我檢測討論版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