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面對不想上學的小孩 談兒童焦慮反應 | 害怕上學

當我們面對孩子的害怕反應,往往用責備的口吻:「你要勇敢一點!有什麼好怕的?」但孩子的情緒很真實,孩子願意抒發情緒、願意談,對家長來 ...景美國小輔導小錦囊跳到主文歡迎光臨景美國小輔導小錦囊部落格全站分類:不設分類相簿部落格留言名片Apr24Fri201515:5424面對不想上學的小孩──談兒童焦慮反應面對不想上學的小孩──談兒童焦慮反應臺北市立療養院邱顯智醫師 http://www.cosmiccare.org/spirit/sheep/past/Doctor-3.asp 當我們面對孩子的害怕反應,往往用責備的口吻:「你要勇敢一點!有什麼好怕的?」但孩子的情緒很真實,孩子願意抒發情緒、願意談,對家長來說是好事!我們可以採取引導的方式,先安撫情緒,再查明焦慮的原因。

如果一個人完全沒有害怕、焦慮的感覺是很糟糕的!擔心、害怕可以視為一項警訊,如果孩子沒有「陌生人的焦慮」,就可能引發危險,任何人都可以帶走小孩。

每個年齡層會有不同的害怕,如小嬰兒在八、九個月,開始懂得分辨父母親,會怕陌生人;一歲多時,怕父母離開,有分離的焦慮;三歲後,有些小孩會害怕特定的東西,例如怕閃電、怕動物,如怕狗、貓、蟑螂;中學以後,怕別人的評價,怕自己表現不好!心理焦慮所引發的外在行為隨年齡也有差異,大致分為三階段:一、學齡前:嬰兒哭鬧就是焦慮和害怕最原始的表現,到三、四歲,倘若小孩原本會自行吃飯與大、小便,現在卻產生退化、退縮的行為,就需要協助;在身體症狀上會頭痛、肚子痛。

二、小學時期:延續學齡前的反應,如哭鬧、退縮、退化,但開始有能力主動說明,會選擇避開令他焦慮的事件;在生理反應上會頭昏、手抖、呼吸困難……等等。

三、青少年:包括較早熟的中、高年級學生,新增的煩惱為別人對他的評價,在乎自己的社交表現能力!如果這些症狀發作頻繁,影響生活作息、學習情況,嚴重將導致精神疾病,也常合併憂鬱的情況。

我先介紹幾種疾病的類型及差異:「畏懼症」,指的是有特定對象,如怕狗、怕搭飛機、怕坐電梯、怕打針、怕見血等。

大人必須觀察小孩害怕的情況會不會影響日常生活。

「社交畏懼症」,指的是孩子面對社交環境,如害怕上台講話,這不只是個性害羞,還參雜害怕的情緒,會臉紅、心跳加快,甚至愣住、無法言語;症狀嚴重一點,可能連在公共場合吃飯、交談都沒辦法。

「焦慮症」,一般醫學上說明「害怕」指的是有特定的對象,知道自己怕什麼,而「焦慮」意味著沒有特定對象,但情緒上呈現緊張、害怕的狀況。

兒童常見的是擔心功課沒交,事情沒完成,及別人的指責!「焦慮症」在青少年時期最常見。

至於「分離焦慮症」多發生在嬰幼兒時期,一、兩歲的孩童特別黏父母,這種情緒有可能持續至兒童期,他們會不斷地擔心害怕父母出意外,不見了;或自己出意外而看不見父母!我遇過一個例子,有一個小孩與父母出遊,發生車禍,父親在車禍中過世,孩子事後不敢離開母親,不肯與媽媽分離。

「恐慌症」,這是一種突發的狀況,前一秒可能好端端的,卻突然產生很緊張、焦慮的現象,一時之間呼吸困難、手腳沒辦法動彈、心跳不斷加速,這類情況常見於青少年。

面對種種的害怕,我們必須先了解外在因素。

外在因素明顯時,如家庭變故,自己遭受意外、車禍、地震、火災等,都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安全感,害怕再度面對。

例如九二一地震後,醫生就接到許多個案,每個孩子產生的反應也截然不同,有人怕地震、有人怕黑──因為地震發生在深夜,孩子心裡產生情境連結,一到天黑就害怕。

若外在因素不明顯時,有可能是孩子特別敏感,曾經有小孩不肯上學,媽媽帶來就診,兩、三次會診之後,發現原來孩子聽聞後山防空洞有死人,因此不敢上學!家長面對這些狀況,首先重要的是安撫情緒,設法讓孩子的情緒穩定下來,再針對每個孩子不同的需要來處理,有的小孩只要人陪伴,就能減輕不穩定的情緒;有的只需要獨自稍微休息一下;有的需要人抱、撫摸;也有的小孩,你越關心,他反而哭得越大聲,這時候只要確認孩子是在安全的環境,就可以跟孩子說,等他心情好一點、不哭鬧,大人再進來和他溝通。

如何與孩子談情緒,談擔心、害怕、焦慮的問題?鼓勵孩子表達擔心害怕的事情,查明原因,同時觀察是否有特定的場合,如學校;特定的時間或人、事、物,由父母與孩子一起討論,最常見的情況是週一不想上學,因為週六、日玩得太開心了,也有些孩子害怕上某個特定課程!如果發生的次數太頻繁、持續過久,就要給予協助,例如接受輔導。

我建議用鼓勵的方式,採漸進式改變孩子的行為,舉例說,面對有「分離焦慮」的小孩,不敢一個人上學,剛開始可以陪伴他走到教室;過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