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曾被封為「瘴癘之地」,如何達成根除瘧疾的成就? | 瘧疾台灣

瘧疾是熱帶地區常見的流行傳染疾病,感染源為瘧蚊,經由瘧蚊叮咬具有潛藏瘧原蟲的人體,再叮咬傳染他人,造成疫情危害社會。

清領時期, ...2019/05/14,健康防瘧疾噴藥DDT[1]|PhotoCredit:國發委檔管局檔案樂活情報提供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為檔案中央主管機關,典藏豐富多元之國家檔案,每月16日(遇假日順延)定期發行「檔案樂活情報電子報」(ArchivesLOHAS),向社會大眾宣傳國家檔案內涵價值、檔案管理專業知識與經驗交流、各項服務及活動,以及國內外檔案館、博物館及圖書館相關資訊報導等。

看更多此作者文章...訂閱作者收藏本文瘧疾是熱帶地區常見的流行傳染疾病,感染源為瘧蚊,經由瘧蚊叮咬具有潛藏瘧原蟲的人體,再叮咬傳染他人,造成疫情危害社會。

清領時期,台灣常被視為令人聞之色變的「瘴癘之地」,就與這種流行疾病脫不了關係。

因此,如何消滅瘧疾,是台灣長久以來面臨的考驗。

目前所知,瘧疾防治方法可劃分為「對人法」與「對蚊法」,前者指的是對人投藥,抑制人體體內瘧原蟲,消滅病原阻斷傳染;後者是透過各種方式消滅瘧蚊、斬斷傳染媒介,以杜絕瘧疾的流行。

日據時期,台灣引入西方抗瘧術,種植金雞納樹以提煉奎寧,並透過行政與衛生監控系統尋找瘧患,投藥抑制瘧原蟲,即透過「對人法」漸次控制瘧疾感染率[2]。

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悉將奎寧送往南洋支援戰事,也荒廢防瘧工作,致使瘧疾再度爆發。

另一方面,台灣遭到美軍轟炸,醫療院所倒塌,衛生環境惡劣,台灣總督府遂令民眾疏散至鄉村避難,並令家家戶戶都要儲蓄消防用水以共體時艱。

熟料,民眾儲水卻孳生大量瘧蚊,疫情一發不可收拾[3]。

戰爭結束後,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特別提醒來台軍隊必須隨身攜帶奎寧以求自保,即可見證瘧疾疫情之嚴重。

民國(以下同)34年10月,台灣光復後,因食物短缺、居住環境不佳以及醫藥物資困乏,加上各項公共衛生落後,更加深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控制瘧疾的困難度。

根據統計,全台灣人口總計600萬人,竟有120萬人罹患瘧疾[4],人人聞瘧色變,社會氣氛緊張。

值此之際,台灣獲得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UNRRA)抗瘧藥物與滅蚊藥劑,採用「對人法」抑制瘧原蟲、降低威脅,並組織DDT噴射隊,試圖撲滅瘧蚊,斬斷傳染媒介,以抑制瘧疾的流行。

台灣也獲得洛克菲勒基金會(RockefellerFoundation)的協助,在屏東潮州成立台灣瘧疾研究中心,陸續在基隆、台中水里坑(今南投水里)設立野外研究站,投入新藥物的試驗(圖4),冀以提升「對人法」的功效。

另外,工作人員同步進行DDT野外噴射、家屋噴射以及河川自動沖流法等「對蚊法」的試驗,企求歸納出最有效的防疫模式[5]。

PhotoCredit:國發委檔管局檔案樂活情報提供圖1:防瘧人員輔助村民服用藥物36年,台灣省政府成立後,防瘧業務逐漸開展,亦將瘧疾研究中心改組為台灣省瘧疾研究所,隸屬於衛生處,由首任處長顏春輝兼任所長,洛克菲勒基金會駐華代表保羅擔任副所長,獲得該會之資金、藥物以及器材等援助,在基隆、台中(圖2)、屏東進行藥物作用實驗與瘧蚊調查作業;並選送防瘧人員赴國外進修(圖12),厚實瘧疾知識,也透過國際技術交流,強化撲瘧技能。

PhotoCredit:國發委檔管局檔案樂活情報提供圖2:台灣省瘧疾研究所人員駕車準備至戶外進行清毒38年,隨著國共戰爭激烈化,洛克菲勒基金會撤出駐華人員、減少援助,台灣潛藏瘧疾復發的危機。

適逢中國農村復興運動委員會撤至台灣,關切農村衛生問題,扶植衛生院、衛生所,並與台灣省瘧疾研究所通力合作,共同訓練防瘧人員,落實瘧原蟲檢測作業,強化DDT噴射實務,以及加強防瘧教育宣導(圖3),為撲滅瘧疾而努力。

韓戰爆發後,台灣獲得美國援助,投入防瘧實務。

41年,瘧疾研究所遷至潮州,先後參與世界衛生組織四年防瘧計畫、全球瘧疾根除計畫,澈底落實瘧蚊撲滅與患者監控服藥作業,完成根除瘧疾的目標[6]。

PhotoCredit:國發委檔管局檔案樂活情報提供圖3:衛生所製作防瘧疾蛔蟲海報透過國家檔案資訊網可查詢國家檔案,探究光復初期台灣傳染病橫行的景象,除了瘧疾之外,民眾亦飽受鼠疫、霍亂[7]、天花的侵擾,由於政府的種種措施,並與國際合作進行防治,才能控制疫情,尤其54年瘧疾根除,代表傳染病防治邁向新的里程碑。

註釋[1]檔號:0052/0027/1,案名:1949-1951農復會專輯,來源機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