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骨盆腔疼痛/ 金宏諺 | 慢性盆腔疼痛

慢性骨盆腔疼痛(chronic pelvic pain, CPP),不是病,而是由神經、肌肉、內分泌系統交互作用下產生的一種症候群(syndrome)罷了;但卻困擾了超過15%的女性, ...top2.htmlef7.htm  長庚婦產通訊--第33期 慢性骨盆腔疼痛基隆院區主治醫師金宏諺  慢性骨盆腔疼痛(chronicpelvicpain,CPP),不是病,而是由神經、肌肉、內分泌系統交互作用下產生的一種症候群(syndrome)罷了;但卻困擾了超過15%的女性,同時也讓許多醫師覺得非常有挫折感。

由於涵蓋的器官組織太廣且又深受著行為模式或心理、精神狀態的影響,使得其有多樣性的表現而造成診斷及治療的成效相當不理想。

也因為如此,面對慢性骨盆腔疼痛須要有一全方位的思考模式才能做一清楚的鑑別診斷。

  慢性骨盆腔疼痛被定義為「持續六個月」的骨盆腔疼痛且已影響日常作息。

病理成因不一,但可概分成兩群,一是源自內臟自體的痛(nociceptivepain),二是源自神經系統的痛(nonnociceptivepain)。

前者則隨著原發體表或內臟的不同而有定位上的難易或尖銳,頓痛之分;而神經痛的表現則偏向燒灼、撕裂感且伴隨其對應神經節皮膚(dermatone)的感覺異常(paresthesia)。

一旦找不到特定的源頭,且排除器質性的問題後才可朝向「精神」方向-(psychogenicpain)-去思考。

這類型的痛,受人格特質影響很大,也最被常誤判。

  傳統婦產科常見的骨盆腔疼痛多半源自於上段生殖器官的發炎、充血反應;因此多半受月經或排卵週期影響而和「痛經」難以區分。

若單以和「月經的相關性」可將兩者做鑑別診斷,但實際的表現卻是非常複雜。

慢性骨盆腔疼痛所牽涉的器官除了生殖器外,以尿道、大腸段,甚至骨盆底層(pelvicfloor),骨盆骨關節部份,下腹壁甚至股關節都可能引起骨盆區的疼痛。

  和其它疾病相同,面對慢性骨盆腔疼痛最重要的要從詢問病史著手。

除了月經史外,慢性骨盆腔疼痛常併有其他症候群,例如間質性膀胱炎除了膀胱痛點外常有頻尿癥兆。

又如腸燥激症(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除了陣發性腹痛外常有交替性便?、腹瀉或裏急後重等症狀。

當然婦產科醫師最熟悉的子宮內膜異位症也是慢性骨盆腔疼痛的要角。

精神狀態的評估也是重要的,許多痛是源自以往的經驗或「痛感被放大」所造成的。

所以,受虐、家暴或性侵害的經歷都可能是慢性骨盆腔疼痛的幫兇。

  除了例行性內、婦科的基本理學檢查外,神經學的檢查尤為重要。

皮節的感覺、步態、特殊的神經反射都可能是重要的線索。

痛點的定位也是重要的一環,包括:肌肉上的Triggerpoint、會陰部、膀胱壓痛點,都有其特別意義。

另外更進一步在骨盆底層內的提肛肌、閉孔肌、深層會陰肌(deeptransverseperinealmuscle)的壓痛點都可提供許多訊息。

會陰神經(pudendalnerve)對盆底(pelvicfloor)功能的影響是重要的,但由會陰部的反射及肛門括約肌的張力便可窺其一二。

至於進一步侵入性的檢查還是離不開內視鏡檢查。

腹腔鏡被視為診斷慢性骨盆腔疼痛的標準程序。

對子宮內膜異位症或沾黏可提供直接有效的診斷,順便也提供手術清創的機會。

除了骨盆腔內的臟器會造成痛源外,膀胱某些疾病也會以慢性骨盆腔疼痛的型式來表現。

因此膀胱鏡在鑑別診斷上非常的有價值。

  至於有關慢性骨盆腔疼痛的治療方式全賴診斷的證據。

各類型疾病間的病理成因差異甚大,治療的方法更是大異其趣。

常見引起慢性骨盆腔疼痛困擾的疾病包括了間質性膀胱炎(interstitialcystitis)、骨盆功能異常(pelvicfloordysfunction)、子宮內膜異位症(endometriosis)、腹壁肌筋膜發炎(abdominalwallmyofascialsyndrome)及腸燥激症(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

治療間質性膀胱炎,FDA所認可的Pentosan,約三分之一的病人可達到理想的效果。

  而治療IBS,除了用anti-diarrheaagent或osmoticlaxatives分別去緩解diarrhea和const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