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孩子改善偷竊行為 | 偷東西心理學

所謂預防,並不是想用何種方法使兒童偷到我們的東西,我們曉得偷竊除了極少數 ... 三、吸引成人注意以行為心理學來說,成人的反應也是幼兒學習的增強物之一,​ ... 輔導孩子改善偷竊行為網路文章如何輔導孩子的偷竊行為所謂預防,並不是想用何種方法使兒童偷到我們的東西,我們曉得偷竊除了極少數天性的以外,大部份是後天養成的,此與說謊差不多。

故我們應在其發生之先,先抑止偷竊的動機及行為。

一、了解幼兒偷竊行為背後的原因。

對孩子來說,許多新奇的東西多會引發他想占為己有的慾望,老師及家長須了解偷竊行為的原因,給孩子們一些線索,使其可依循正確的社會規範,導正他的不良行為。

二、立即糾正。

當我們有發現孩子的偷竊行為,宜適時、適當的給予糾正,並提醒孩子正確、適當的利社會行為。

三、學校與家庭的相互合作。

不論在學校或家裡發生偷竊行為,成人們都應該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由父母師長雙管齊下,共同運用一致的輔導策略幫助孩子。

也要注意孩子的自尊心,尊重其人格,給孩子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

四、運用行為改變技術的輔導方式,例如代幣制或是增強等策略。

可以運用行為改變的行為模式,循序漸進改掉孩子的不良行為;或使用增強的技術,增強孩子的正面行為,讓其偷竊行為逐漸降機,直到完全消失為止。

五、認知學派的輔導方式「思考中斷法」可用來改正孩子的偷伽行為或因一時興起所引發的慾望,而「自我指導法」則可以使個體產生自知,終能自制而改變行為。

對於較大的孩子,可以協助孩子運用「思考中斷法」,停止自己想要將喜歡的東西占為己有的念頭,並學會延宕慾望獲得的時間。

如前述的小朋友因要貼紙而偷竊,便可以指導孩子學習克制、運用延宕滿足時間的方式來減緩偷竊的動機。

再運用道德勸說,配合「自我指導法」告訴自己:偷竊是不被允許的,引發孩子更高的道德意識感,透過這些方式引導孩子逐漸不在偷竊。

六、實施家庭調查訪問。

家庭調查及訪問可以了解孩子家庭生活的情形、社區環境、交友狀況…等,並可尋求家庭與學校協同輔導孩子。

七、進行個別心理輔導。

給予孩子心裡的支持與輔導,糾正他不正常的觀念,引導孩子以合理的、社會站同的方式來滿足自己心裡的慾望及內在需求。

家庭方面:(1)明確定義偷竊行為:只要孩子拿了不是屬於他自已的物品,我們就得認為他有「偷的行為」,必須加以妥當處理。

許多角長會認為孩子只是「借用」,沒有「偷竊」的意圖,而對偷竊行為最有效的處理方式,父母應在日常生活中,養成兒童尊重個人所有物的習慣。

(2)偷竊行為的後續處理:父母應拒絕兒童以任何遍詞、理由止避其行為之責任,而應要求其負起責任,如以過度矯正法來負責等。

(3)增強其無偷竊之期間:當兒童表現銀好時,應予以鼓勵增強,以避免兒童因缺少增強而故態復萌。

(4)平時多加注意。

在懷疑兒童有偷竊行為時,與其到他的房間中搜尋,加以審問偵察,不如對其平常行為多加注意,發現有不屬於他的物品帶品家時,立即處理。

(5)發現兒童偷竊時要有耐性嚴密的監視,如斷定是過渡時期的現象,則要忍耐,同時要準備幾種他所愛的東西,轉移他的目標,滿足他的要求。

(6)當年幼兒童有偷竊行為時,先是予以勸導,若屢次勸導無效,即將其東西拿走,使其嘗試到失物後的痛苦,然後將東西交還,再趁機加以開導。

(7)適當滿足孩子的所有欲,如每日給多適量的零用錢,或提供機會孩子藉著工作獲得物質上的報酬。

學校方面:(1)很清楚的和學生說明對於竊盜行為的看法及處理方式,並切實執行。

(2)小心觀察看顧兒童的行為並錄其不平常的行為現象。

(3)避免成了「偵探」一般的尋找小偷,而能對主體一視同仁的找尋失物。

(4)對於學生予平常的行為或有問題的物品多君以關切詢問。

(5)避免對曾有偷竊行為者按上標籤,影響其人格發展。

(6)處理兒童偷竊行為要十分小心,應先研究他的動機何在?然後再採取對付的行動,看孩子是不是常偷。

常偷何物?為什麼偷?偷了做什麼?(7)發現兒童的偷竊行為後,不可公諸大眾,保留兒童自尊心,使其知過改過,以便後日有臉重新作人。

(8)處理偷竊的兒童要表示和他親近,使兒童信任您,然後再平心靜氣加以開導,使其知道從前的行為不對,預不要再提,一面將所竊之物祕密送回原處,如已用過或損壞,應設法補償。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