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應障礙症護理指導作者:臺大醫院精神科楊秀英門診護理師 ... | 適應障礙症症狀

在病程上,適應障礙症的發生與壓力事件的時序性有密切的關聯。

病人在事件發生前一切如常,而通常是在事件發生後的1 個月內開始出現症狀。

即使壓力事件持續 ... :::無障礙網頁說明台大醫院:::      :::最新消息特別企劃專題報導保健園地台大花絮兒童專欄前期內容   :::保健園地健康上菜-竹筍野菇沙拉適應障礙症護理指導 常見用藥Q&A讀者信箱    前期保健園地         :::適應障礙症護理指導內容下載: 定義適應障礙症發生的原因,乃是由於對壓力事件的不恰當反應。

病人所遭受的壓力事件可能是單一的,例如:離婚、失業等。

也可能是多重的,例如:生病又失業。

壓力事件可以是急性的,也可以是持續性的。

此外,壓力的嚴重度因人而異,例如同樣是父母過世,對10歲的兒童或40歲的成人有不同的意義。

因此,在判斷上要考慮種種因素。

引發適應障礙症的壓力事件,所指的是對病人而言是重大而有意義的環境變遷。

在病程上,適應障礙症的發生與壓力事件的時序性有密切的關聯。

病人在事件發生前一切如常,而通常是在事件發生後的1個月內開始出現症狀。

即使壓力事件持續存在,病人應會於逐漸調適後,症狀消除,所以其病程一般而言應不至於超過6個月。

臨床表現適應障礙的臨床表現,以情緒方面的症狀為主,例如:焦慮、煩躁、多慮、心情低落等,而情緒障礙亦會伴隨身體症狀的產生,如失眠、心悸、食慾不振等。

相較於成人,兒童或少年期的適應障礙症,有較多的病人會出現行為上的改變,例如:逃學、打架或退化舉止等。

以上所描述的症狀,在調適壓力事件的正常反應中也可能出現,但只有在症狀嚴重度已經影響個案的社會功能時,例如影響其工作、就學、操持家務等,我們才可以稱之為適應障礙症。

病因許多人都經歷過類似的重大生活變動或壓力,但為什麼有的人適應得很好,有的人卻承受不了,而產生不適應的精神症狀呢?這就像人們罹患感冒一般,必定是對感冒病毒缺乏抵抗力,加上有傳染的機會,才會導致感冒症狀的發生。

以下是影響個人適應能力的因素:年齡:年幼者因為心智尚未成熟、經驗缺乏;老年人因為能力退化,適應力較一般成人差。

智能:智弱者的因應能力較差。

先天氣質:依幼兒的氣質研究,人的適應力有與生俱來的強弱之別。

養育的方式:如受過度保護或溺愛的孩子適應力較弱。

創傷經驗:過去曾受心理創傷者,在遭遇類似或有象徵意義的壓力事件時,容易勾起創傷的心理反應而引發精神症狀。

累積的壓力事件:有研究顯示,精神症狀發生前的臨近生活壓力事件,可能只是最後的引燃事件,在那之前連續累積的壓力事件,是削弱適應能力的主要因素。

生理疾病:尤其是殘障和嚴重的慢性疾病,會降低承受壓力的能力。

個人面對難題、壓力的因應方式:不能以成熟的方式因應者,較易有適應的困難。

除了上述個人的適應能力影響因素外,環境因素也會影響適應障礙症的發生與否。

例如:一個人面臨失業,他的家庭、親友是否給予支持;夫妻離婚前後,是否能穩定地照顧孩子,給予孩子適切的說明,並協助孩子的情緒疏導。

治療適應障礙症的發生很明顯的與生活壓力事件及病人對環境的不適應有關,所以在治療時須考慮對外界的適應問題與病人本身內在心理的適應問題。

對外界適應問題的解決人們原先是按照社會文化的標準來與環境協調及與他人和諧相處,但一旦有重大壓力發生,即可能超乎其承受力而致不支的程度。

臨床上病患的治療需回歸於問題的所在點,須獲得與事件有直接關係且可提供支持的人來協助除去壓力。

學校老師、父母或配偶的參與是極為重要的。

兒童心理衛生機構、學校輔導單位、家庭協談及自殺防治機構等的協助,則需要列入社會資源之列。

心理內在適應問題的解決針對病人人格的弱點,以心理治療的技巧,逐漸剖析病人心理上的混亂及人格傾向,使他修正自己不成熟的性向、性急與過度努力適應、怨恨的心理,以緩和易發病的傾向,並做心理上的再建設。

在確立診斷後應持續服用足夠的藥物,使用的藥物包括:抗焦慮藥物、抗憂鬱藥物、抗精神病藥物等。

結論適應引起的障礙固然帶給人痛苦,也可能帶來成長,這種成長是指病人經由失敗而學到更好的認知方式或應對技巧,當同樣的事件再發生時,就不會構成同樣嚴重的壓力了。

但疾病發生後,如果沒有適當的處理或治療,也許是病急亂投醫而招致更多錯誤觀念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