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定ADHD存在無助改善患者處境 | ADHD 懶

著名哈佛心理學家基瑾在2012年的訪問中表示,他認為ADHD只是「發明出來 ... 對讀寫障礙認識不多,可能會為患讀寫障礙的學童加上「蠢」、「懶」、「不 ...集團資訊關於我們集團介紹我們的團隊旗下媒體關鍵評論網everylittled.INSIDE運動視界Cool3c電影神搜未來大人物歐搜哇旗下節目多元服務Ad2Taketla拿票趣關鍵議題研究中心Cr.EDShareParty與我們合作內容行銷與廣告業務異業合作加入我們新聞中心2018/03/20,教育PhotoCredit:KadenaAirBase,PublicDomainKayueFactcheckLab執行編輯,曾任《關鍵評論網》編輯,最想寫的還是數學。

    看更多此作者文章...訂閱作者收藏本文近來我在Facebook上見到一篇關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的文章廣傳,題為〈著名哈佛心理學家稱ADHD大多是騙局〉(RenownedHarvardPsychologistSaysADHDIsLargelyAFraud),來自一個叫做《CuriousMindMagazine》的網站[1],網站本身看來不甚可信。

不過,文章資料來源是《明鏡周刊》2012年一篇訪問,而受訪的基瑾(JeromeKagan)又的確是著名哈佛心理學教授,值得再仔細分析一下。

他在訪問中認為ADHD是「一項發明」(他未有使用「騙局」一詞),並非真實存在的疾病。

[2]問題是,我們應否接受他的說法?基瑾是發展心理學的先驅者,其中關於嬰兒及兒童「氣質」(temperament)的研究最為著名,被視為20世紀百位傑出的心理學家之一。

不過必須同時指出,他並非精神科醫生或神經科學家,而其意見亦未反映學界整體共識,即使他是發展心理學權威,就ADHD而言,他說的話只能代表他自己。

接下來,我們看看基瑾的批評及理據。

懶惰、不專心並非ADHD《明鏡》訪問中基瑾稱兒童精神疾病數字上升,主要原因是「模糊的診斷」所致,他說︰「讓我們回到50年前。

假設有個7歲兒童在學校感到沉悶,並擾亂課堂,那個時候他會被稱為懶惰,現在他就會被指患上ADHD。

這是數字飆升的原因。

」基瑾又聲稱︰「所有在學校表現不佳的兒童都被送去見醫生,然後醫生說︰『這是ADHD,這兒有利他林(Ritalin,用於治療ADHD的藥物)』。

」診斷數字增加,可以是因為家長和學校更為關注、我們對這個病的了解更加深入,不一定代表這個病並不存在。

以另一個病作例子,以前大眾、教師對讀寫障礙認識不多,可能會為患讀寫障礙的學童加上「蠢」、「懶」、「不努力」等標籤,現在我們認識加深後,就較容易找出改善他們學習狀況的方法。

而根據ADHD的診斷標準,單在學校感到沉悶、在課堂搗亂並不會讓兒童確診患上ADHD。

例如兒童要顯示出最少6種症狀(專注力不足和過度活躍的症狀分開計算),這些症狀須持續最少6個月並於12歲前出現。

另外,症狀要在最少兩個環境(例如家中及學校)出現,以排除行為僅是針對等定環境、人物的反應。

這樣還未夠,症狀需要顯著令他們的社交、學習或工作上造成困難,並無法以發展障礙等其他理由解釋。

[3][4]弄清楚問題所在當然,我們可以批評實際上學童未有獲得全面診斷,就過快被判定有ADHD及處方藥物。

然而必須弄清楚一件事︰過度診斷、過度處方的問題,不等同「沒有ADHD這回事」。

例如有學者質疑這些問題跟公共政策及資源有關,以致較多貧窮學生被診斷患ADHD,亦未有按專家建議使用行為治療等方法[5],同時不認為ADHD是「虛構」的病症。

[6]基瑾又提到,被指有ADHD症狀的540萬名美國兒童當中,9成沒有異常的多巴胺代謝,以此作為「ADHD是發明出來」的理由。

不過科學家目前尚未清楚ADHD的成因,僅知道一些增加風險的因素,診斷亦以症狀及其影響判斷為主[3][4][7]。

我實在看不出他的理由如何得出「ADHD是發明出來」這個結論。

如果擔心學童被過度診斷ADHD及過度處方藥物的話,就應該針對這兩個問題,例如爭取增加相關的人手、資源,而不是否定ADHD存在,甚至以為ADHD患者只是「懶惰」或「無法坐好」。

[8]否則的話,像認為抑鬱症患者僅是「不開心」一樣,漠視了當事人的困境,無法真正幫助他們。

相關文章︰社會學觀察或研究不應簡化精神科診斷標準從BBC的道歉啟事談起——ADHD研究結果被扭曲的過去與現在要小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