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揮別尿失禁、骨盆鬆弛 | 膀胱括約肌鬆弛

停經後婦女因缺乏雌激素,造成尿道外括約肌和骨盆肌肉、韌帶鬆弛產生漏尿,研究發現,停經5年內的婦女使用雌激素治療,可改善頻尿和尿失禁問題。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更多cookies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我知道了天下網路書店康健好書雜誌訂閱康健雜誌訂閱每日報首頁看文章醫療其他疾病輕鬆揮別尿失禁、骨盆鬆弛收藏圖片來源/陳德信瀏覽數80,1272010/06/01·作者/編輯部·出處/康健雜誌第139期放大字體護理師惠芬帶著婆婆來看婦女泌尿門診,她因為懷孕而意外揭開婆婆「不能說的祕密。

」護理師惠芬帶著婆婆來看婦女泌尿門診,她因為懷孕而意外揭開婆婆「不能說的祕密」。

惠芬的先生平常會主動幫忙買衛生用品,但她覺得奇怪,怎麼自己懷孕了,先生還在買棉墊?這才發現75歲的婆婆數十年來飽受漏尿痛苦。

頻尿、急尿、打個噴嚏或跑步就漏尿……,根據統計,全球有三分之一的女性深受這種尿失禁困擾。

女性因為生產、肥胖、停經和老化影響,造成骨盆和尿道肌肉鬆弛,尿失禁問題相當常見。

儘管尿失禁發生率高,主動求醫的人卻不到兩成。

多數女性羞於啟齒,或以為尿失禁是生產和老化「一定會有」的自然現象,長期靠護墊和紙尿布過生活,平常不敢多喝水和運動,也害怕性生活及跟人接觸,不少人因此丟了工作,變得愈來愈內向,甚至引發憂鬱症。

飛躍羚羊紀政,就曾誤以為「生小孩後一定會漏尿」,默默忍受尿失禁22年,還因此被迫放棄了最愛的跑步和運動,造成體重暴增。

其實,「尿失禁是可以治療的,」台北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校長、亞太婦產科醫學會婦女泌尿學委員會主席蘇聰賢提到,尿失禁不是女性必然的宿命,目前透過骨盆腔肌肉訓練、藥物及微創手術,已能解決90%以上的婦女泌尿問題。

延伸閱讀>>你了解你的漏尿程度嗎?快來自我檢測!漏尿不煩惱!放膽動、放心笑、重拾自在生活台灣婦女泌尿醫學,亞洲第一尿失禁治療在近20年有突破性的發展,婦女泌尿也躍升成為當紅的次專科。

台灣婦女泌尿醫學發展僅十多年,但醫療水準與歐美同步,且在亞洲地區居領導地位。

台灣婦女泌尿暨骨盆醫學會創會理事長蘇聰賢,破紀錄連任四屆亞太婦產科醫學會婦女泌尿學委員會主席;2008年台灣爭取舉辦第33屆國際婦女泌尿年會,展現扎實而豐富的基礎研究和臨床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台灣泌尿外科和婦產科醫師攜手合作,共同開啟婦女骨盆醫學新紀元。

「我們是兄弟會,」台中榮總婦產科主任洪滿榮難掩興奮說,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和台灣婦女泌尿暨骨盆醫學會合作密切,這種模式在國外也很少見。

「兄弟會」除發行季刊交流最新的研究外,每年共同發表論文,研討會上常見兩科醫師合作的研究計劃,譬如2006年就曾發表台灣婦女膀胱過動症就醫原因調查,結果發現女性因老化和肥胖最常引起膀胱過動症,這也是流行病學的一大發現。

廣告延伸閱讀>>一個小改變,重拾敢動大樂趣勸姐姐妹妹勇敢就醫去如今,婦女泌尿問題不再是「不能說的祕密」,尿失禁如肚子痛或頭痛一樣,是需要被注意的身體症狀。

「不是你的教養、行為好不好的問題,」美國婦產科醫師羅森曼在《婦科診療室》書中疾呼,女性不該再靠護墊和尿布過日子,而是鼓起勇氣接受治療。

近年極力鼓吹健走的紀政,最後靠著健走(有提肛作用,可訓練骨盆肌收縮)、擺脫了惱人的尿失禁問題,成功減重20公斤,重新找回乾爽活躍的人生。

Q:什麼是尿失禁?無法控制尿液流出,並在衛生或社交上造成干擾。

以壓力和急迫型尿失禁最常見,通常與生產、更年期或肥胖有關。

壓力型尿失禁是用力、大笑、咳嗽或跑跳等用到腹肌力量時,會有不自主漏尿現象,以運動或手術治療效果好。

急迫型尿失禁是膀胱神經調節功能變差,只要稍有點尿意就想上廁所,這類型則以藥物或物理治療效果最好。

延伸閱讀>>失禁不驚!用對方法,一樣好動、好眠、好心情逐夢不中斷,樂享熟年社交活動健康不中斷,迎向活力不老人生幸福不中斷,陪伴家人外出無負擔Q:何謂骨盆鬆弛?子宮、膀胱等器官,需靠著骨盆底的肌肉、筋膜和韌帶,才能穩穩支撐懸吊在骨盆腔上方,但生產、停經、常挑重物或老化,會讓骨盆底肌肉萎縮鬆弛,造成子宮、膀胱或直腸脫垂壓迫尿道,造成無法解尿或解不乾淨;有些人甚至會感覺自己好像坐在一顆棒球上(子宮已下垂到陰道外),陰部、肛門或下背部會感覺痠麻疼痛,長時間站立時情況更加重,通常脫垂嚴重時會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