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 | 壓力理論之父

「壓力之父」修爾(Selye)在談及壓力的時候,將之分為「好壓力」(Eustress) 和「壞壓力」(Distress) 。

壞壓力會使我們身心都受到不好的影響,甚致會危及健康。

回首頁│常見問題│RSS訂閱新知報報│關於我們│心理衛生推廣│藝術治療│生理回饋│求職最前線│資源教室│心理測驗│性別平等│歷年活動生理回饋>生理回饋│回上一頁甚麼是壓力 以下是節錄自黃以謙醫生的著作『泰然駕馭都市壓力』(明窗出版社)什麼是壓力呢?壓力這兩個字被我們常常掛在嘴邊,但是您又是否知道究竟什麼才是壓力呢?實際上,我們日常講話談到的「壓力」,很有可能跟以下要討論的「壓力」不盡相同。

在中文,壓力這名詞是通常指一種外來的逼人威脅。

以下要討論的「壓力」,卻是一種當人感受到威脅時所引起的內心感受,是一種抽象的不舒服感覺,亦即英語中的Stress了。

即是說,「壓力」Stress是指一種由內心而發的個人感受。

壓力是我們因為應付「困難和挑戰」所產生的「生理及心理反應」。

壓力可以是我們日常生活一部份(像上班、工作等),亦可以是因為適應不到新環境或挑戰而引起。

因此,壓力的定義可以是「人類對恐嚇和威脅所產生的生理及心理反應」。

壓力是否一定是壞的呢?壓力並不一定是壞的。

「壓力之父」修爾(Selye)在談及壓力的時候,將之分為「好壓力」(Eustress)和「壞壓力」(Distress)。

壞壓力會使我們身心都受到不好的影響,甚致會危及健康。

另一方面,好壓力卻能驅使人集中精神,在最佳的狀態下應付困難,從而得到最好的表現和最理想的成績。

例如,不少人都會在限期前才趕工,因為時間緊逼的引起的那份壓力,特別使人做得起勁,能讓工作能力有數以倍計的提升。

另外,如果我們遇上競爭對手,產生的壓力也會叫人不敢鬆懈,可能因而創出好成績。

既然壓力有分好與壞,我們便應盡量去避開「壞壓力」的不好影響,而且亦要多借助「好壓力」去助我們提升工作的效能。

壓力又有什麼不良的影響呢?過度受壓的徵狀是因人而異的。

不少人都會有頭痛、失眠、緊張、腰酸背痛、發脾氣、不能集中精神、無胃口、情緒低落等徵狀。

嚴重的時候,更會有「身心體力透支」的情況出現,令人完全喪失了所有的精力,亦會產生精神科的症狀,如焦慮、抑鬱等。

長期受壓,身體的免疫力會下降,心臟亦受到影響,令人更容易生病。

壓力跟膽固醇上升、胃病、高血壓、偏頭痛、皮膚病、腸炎等疾病都有關係。

日常承受慣的生活壓力,在那些情況下會變得嚴重呢?大致上有兩種情況,會令我們本已習以為常的壓力變得嚴重。

第一、任何突發的改變都可能產生大量的壓力,尤其是當這些改變影響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令我們需要調節我們習以為常的做法去適應改變,壓力感亦會變得嚴重。

這些改變的幅度愈大,壓力感的增加亦會愈大。

第二、長時期處於一個不能鬆弛的作戰狀態,也會產生嚴重的壓力。

日常遇到的不如意事,如擠逼的環境、工作上的困難、人際上的紛爭、財政上的問題,如果不能有效地改善,是會增加大量的壓力。

但是,大體來談,那些身體有病、經濟情況不好、過份粗勞或失眠的人,更容易受到壓力的壞影響。

相反地,有家庭或朋友支持的人卻比較能抵受壓力。

我們可以完全沒有任何壓力嗎?壓力就好像呼吸一樣,是永久與我們並存的,永遠不會消失的。

壓力如果不被妥善的處理,是會像滾雪球般,愈滾愈大,直到變得不可收拾。

因此,對付壓力,我們不應該以完全杜絕壓力為目標。

我們是應該學會從面對壓力的成因去分析它,並且去征服它。

壓力是我們應對環境各種挑戰的身心反應,沒有了壓力感,我們對付各種大小問題便會沒有了原動力。

一個人如果生活於太過舒服的境地,並不一定是一件好事。

所以,我們對壓力的態度不應該是想去完全地除掉所有壓力,而是學會如何面對壓力,從而減少壓力對我們身體及心理上的影響。

正如上文所說,壓力是由於突發性的改變或長期處於作戰狀態而有所增加的,而這兩點在繁忙的大都市裡是難以避免的。

大部份的情況下,我們都無法隨意地更改環境,去令環境配合我們。

我們唯一可以輕易改變的是我們自己。

什麼是壓力的主要的成因?要征服我們日常生活遇上的種種壓力,我們便首先需要瞭解造成壓力的主要原因。<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