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嬰幼兒的『沙門氏菌腸炎』 | 沙門氏菌嬰兒

等症狀。

其他一般「腸道沙門氏菌」則以引起腸炎(急性或慢性均有可能,大部分會解 ...首頁>>兒童腸胃科>>衛教資訊【認識嬰幼兒的『沙門氏菌腸炎』】馬偕兒童醫院李宏昌醫師沙門氏菌約有二千二百種,其中有一種「傷寒性沙門氏菌」,會使人得到傷寒;另一種名為「副傷寒沙門氏菌」,則會引發「副傷寒」的疾病。

這二種目前均為法定傳染病,皆會引起「高燒不退」、「腹痛」、「肝腫大」……等症狀。

其他一般「腸道沙門氏菌」則以引起腸炎(急性或慢性均有可能,大部分會解血絲便)為主,通稱「沙門氏菌腸炎」。

底下簡介「沙門氏菌腸炎」。

 「非傷寒沙門氏菌」所引發的病,雖非法定傳染病,但病的嚴重程度並不見得比「法定傳染病」輕鬆。

非傷寒沙門氏菌腸炎,不僅在亞熱帶地區流行,就是在歐洲或北美洲,也是名列前茅的病菌性腸炎o一般在吃到污染物後十二?廿四小時症狀出現。

輕則黏便、水便、腹痛、發燒;重則血便、腹脹、高燒不退、劇烈腹痛。

典型的沙門氏菌腸炎之糞便,是深綠惡臭的,就像是「無人清理的臭水溝中,長滿青苔的污泥」一樣,如有血絲便,更像「長滿青苔的污泥,又加上一些番茄汁」o由於腸道黏膜受損較一般病毒性腸炎嚴重,因此除急性期症狀較一般腸炎更「毒」之外,引發「長期慢性腹瀉,導致營養不良」的機會亦遠較其他腸炎為高。

腹瀉會造成的急性脫水和休克,是任何一種腸炎均可能發生的,沙門氏菌腸炎也不例外。

除此之外,沙門氏菌腸炎在急性期容易引發「高燒不退」(30%)、敗血症(8%)、壞死性腸炎、腸出血和腸破裂穿孔(1~2%)。

如果病兒抵抗力不足,病菌侵入血液後導致菌血症、敗血症之外,尚可能侵入腦膜而成腦膜炎,或造成肝腫瘍、肌肉腫瘍、骨髓炎……等。

通常,年紀愈小,合併症機會愈多,嬰兒或新生兒得敗血症及腦膜炎的機會遠超過學齡前幼兒o一旦有這些合併症出現,一定得用抗生素,而且施用時間需較長。

急性期過後,雖然病人之症狀已獲得改善,甚至外觀看來完全正常,但是,「非傷寒沙門氏菌」還是可能在病人體內停留一段時間(即所謂帶菌者,腸壁、膽、泌尿道均是其隱藏的地方),造成公共衛生上的問題,而病人在某些時候(如病毒感染或體力變差時),亦有再病發之可能。

沙門氏菌號稱「五月殺手」,好發於夏天。

但在台灣,卻是一年四季均流行,且病例似乎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十五年前,馬偕醫院小兒科每年約100~200病例,現在,則大約每年600~800人次。

造成病例數增加的原因和公共衛生絕對有關,如:水污染、垃圾問題無法解決……等o事實上,有一個大家都會接觸卻常被忽略的感染源,就是「雞蛋」。

雞蛋的蛋穀上幾乎都遭雞糞污染。

中華民國養雞協會的資料顯示,一個雞蛋的蛋殼約含三萬四千個細菌,這其中當然有可能含許多的沙門氏菌。

因此如果我們從巿場買回的雞蛋,不經清潔就放入冰箱,則很有可能污染到其他的食品。

不過,標準的「洗選蛋」,則可除掉大部分細菌(並非絕對)。

沙門氏菌不僅污染「蛋殼」而已,它也會侵犯蛋本身,所以,喜歡吃生蛋或半熟蛋的人得小心受感染。

沙門氏菌會在蛋或蛋殼上出現,主要是因雞、鴨等家禽是其主要的宿主之一。

蒼蠅也是病媒之一,假如它沾過病人的糞便或含沙門氏菌的雞糞,再沾到我們的食物上,將有致病的可能。

除此之外,資料顯示,鮮奶、魚蝦、火腿、小寵物(如小烏龜)……等均是主要感染源。

然而,感染到沙門氏菌並不見得會發病,發病後的症狀也有輕重之別。

這些都和個人的抵抗力有關。

譬如,沙門氏菌怕酸,正常人的胃酸則有抑制其成長的功能;即使病菌到了小腸,腸道的抗體又是一個重要的保護關卡o一般說來,一個正常成人,約須吃下十萬隻以上的沙門氏菌才會得病(赤痢或痢疾菌則約1000隻就會罹病)o嬰幼兒及老人家,體力、抵抗力差者,或因消化性潰瘍而長期吃大量制酸劑的人,均較容易得病。

一旦得到沙門氏菌腸炎,如果無其他器官或組織之合併症出現,很多醫生主張不要用抗生素,理由是,將造成「抗藥性菌」增加的可能性,而使病人變成慢性帶菌者。

事實上,抗藥性的產生和雞農很有關係。

養雞人家常會在飼料中加入消炎藥或抗生素,以利雞之成長,這其中就會增加沙門氏菌對某些藥物的「抗性」,間接影響到人類得病時施用抗生素的功效。

沙門氏菌腸炎固然愈來愈多,卻是可預防的。

注意公共衛生,及上述感染源之隔絕或預先處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