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篩檢,「糞便檢查」跟「大腸鏡」哪個更適合? | 大腸癌檢查

技術的進步和麻醉的普及,也讓大腸鏡檢不再如同早年那麼辛苦。

但它畢竟是一項侵入性檢查,也需要前置清腸準備,並不是每個人都能輕鬆地 ...現正閱讀大腸癌篩檢,「糞便檢查」跟「大腸鏡」哪個更適合?2019/06/06,健康圖片來源:作者提供精選轉載TNL編輯精選好文轉載,感謝作者的熱情分享!看更多此作者文章...訂閱作者收藏本文文:葉人豪醫師Dr.Y目前在台灣,大腸鏡和糞便潛血是防治大腸癌最重要的兩項武器。

理論上大腸鏡除了能直接看見並處理息肉,減少未來的大腸癌,而技術的進步和麻醉的普及,也讓大腸鏡檢不再如同早年那麼辛苦。

但它畢竟是一項侵入性檢查,也需要前置清腸準備,並不是每個人都能輕鬆地配合受檢。

既然如此,那能不能只用糞便潛血來追蹤?這是很多人心中的疑惑,也是我在很多場合都被問到的事情。

今天我們就來做個詳細的說明。

糞便潛血和大腸鏡的效果一樣嗎?目前已經有很多大型的國際研究證實,定期的糞便潛血和大腸鏡檢都能降低大腸癌的死亡率。

理由主要有兩個:它們都有能力在早期找出潛藏的癌變或腺瘤,所以相對有症狀才就醫的個案,癌症診斷的期別較早;另一方面光是找到並徹底移除腺瘤性息肉,就可以減少未來大腸癌發生的機會。

而抽血檢查癌指數、或是定期電腦斷層檢查等,就沒有那麼明顯的好處。

既然兩個方法都很好,那哪一個更好呢?這要看您的標準。

醫師重視的或許是絕對的保護力,病人可能覺得安全方便更重要,而政策制定者則希望能普及給最多的民眾。

就保護力來說,目前沒有研究直接去比較潛血與大腸鏡檢。

理論上來說,大腸鏡檢是直接的檢查,特別是對於小型的腺瘤和鋸齒狀腺瘤,不容易從糞便潛血偵測出來。

然而大腸鏡的檢查,還是有比率極低(約1/1000-1/100)的併發症,如出血、穿孔、或是麻醉相關的狀況。

其實這和買車很像,當預算有限,大家可能選擇不買車,就用走路、鐵馬、公車捷運、機車來代步。

就算預算足夠買車,C/P值也可能是優先考量。

但如果預算更多,或是考慮的重點是在安全性、品牌或是舒適度,選擇的角度就會大不相同。

大腸鏡無疑是最精密的檢查。

對於一般人來說,只要能定期篩檢(50-75歲,國健署提供兩年一次免費的糞便篩檢),也比完全不做來得強很多。

作為投身大腸癌早期診療的醫師,我在門診常常會詢問並提醒患者要去做篩檢。

但我並不會主動跟每一個人說要做大腸鏡,而是說兩個一樣好。

因為如果一直強調大腸鏡,有時候反而會讓民眾害怕檢查,最後連糞便篩檢也不做了。

對於公共衛生的議題,先求廣再求好,讓更多的人願意配合,而不是只從效果出發考量,反而能讓更多人受惠,這也是我近期的體會。

至於較年輕或年長的民眾,如果想要篩檢卻不願意做大腸鏡,可以諮詢醫師,或在體檢可配合的情況下,一兩年接受糞便篩檢,也是很好的。

但是不論年齡,如果糞便潛血陽性,建議盡早(3個月內)接受大腸鏡檢查評估。

對檢查醫師來說,潛血陽性也是不能怠慢的主訴:在台灣的資料,約有一半的民眾在檢查後會發現腺瘤,二十分之一的機會會發現癌症。

因此,對於糞便潛血陽性的這些高風險群,高品質的大腸鏡非常重要。

在某些國家像英國和荷蘭,甚至只有經過專門驗證、技術與品質都沒問題的醫師才能幫這些個案做大腸鏡,就好像有汽車駕照還不能直接開大貨車一樣。

在台灣,學會也已經開始統計大腸鏡檢的品質指標,醫師與患者相互配合,才能夠完全發揮大腸鏡的保護力。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常需細心觀察才能發現的鋸齒狀腺瘤(sessileserratedadenoma)高風險族群:建議以大腸鏡追蹤另一方面,有些個案可能比較適合直接用大腸鏡追蹤,而不是光做糞便潛血檢查。

這些狀況包括:一等親(父母、子女、兄弟姊妹)有大腸癌病史,建議至晚40歲接受大腸鏡,如果親人罹病年輕較輕(<40歲),檢查時間也應該更加提前曾經有腺瘤,特別有3顆以上腺瘤、或進行性腺瘤者曾診斷有潰瘍性大腸炎(ulcerativecolitis)家族史有多人癌症,特別包括大腸癌者已經有症狀,如血便、排便習慣改變、或不明原因體重減輕者其他還有一些危險因子,包括肥胖(BMI>27)、吸菸、代謝症候群(腰圍粗、三高包括血脂肪、血壓、血糖異常)、脂肪肝等等,雖然不見得要直接做大腸鏡,但是目前研究也顯示長期產生大腸腺瘤的風險高於一般人,建議可以和醫師討論是否提早篩檢。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