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腸 | 小腸作用

(一)小腸運動的形式及其作用小腸跳轉到:導航,搜索A+醫學百科>>小腸小腸,①人體解剖結構名。

六腑之一。

上接幽門,與胃相通,下連大腸,包括迴腸、空腸、十二指腸。

主要功能是主化物而分別清濁。

它承接胃腐熟的飲食再行消化,有「受盛之腑」、「受盛之官」之稱。

食糜在小腸再經過消化並分別清濁,精華部分營養全身,糟粕歸大腸,水液歸於膀胱。

《素問.靈蘭秘典論》:「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醫學入門》:「小腸上接胃口,受盛其糟粕傳化,下達膀胱,泌別其清濁宣通。

」②推拿部位名。

其位置各家所指不同。

《幼科推拿秘書》謂位於小指尺側邊緣一線;《小兒推拿廣意》謂位於中指近端指骨的腹面;《幼科鐵鏡》謂位於食指中段指骨的腹面。

小腸位於腹中,上端接幽門與胃相通,下端通過闌門與大腸相連。

小腸與心互為表裡。

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場所,盤曲於腹腔內,上連胃幽門,下接盲腸,全長約3-5米,張開有半個籃球大,分為十二指腸、空腸和迴腸三部分。

目錄1簡述2分層結構3結構與功能構成3.1(一)小腸運動的形式及其作用3.2(二)回盲括約肌的機能3.3(三)小腸運動的調節4作用4.1一、小腸是吸收的主要部位4.2二、小腸對三種營養物質和水份的吸收5參看簡述小腸(smallintestine),一般根據形態和結構變化分為三段,分別為十二指腸(duodenum),空腸(jejunum)和迴腸(ileum)。

十二指腸位於腹腔的後上部,全長25厘米。

它的上部(又稱球部)連接胃幽門,是潰瘍的好發部位。

肝臟分泌的膽汗和胰腺分泌的胰液,通過膽總管和胰腺管在十二指腸上的開口,排泄到十二指腸內以消化食物。

十二指腸呈「c」字形,從右側包繞胰頭,可分為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等四部分。

1、上部(superiorpart)在第l腰椎的右側起自胃的幽門,行向右後方至肝門下方急轉向下移行為十二指腸降部。

上部與幽門相接的2.5cm的一段腸管,管壁較薄,黏膜光滑無環形皺襞又稱十二指腸壺腹(球),是十二指腸潰瘍的好發部位。

2、降部(descendingpart)沿第1—3腰椎右側下降,至第3腰椎體平面折轉向左移行為水平部。

降部的後內側壁有一縱行黏膜皺襞,稱十二指腸縱襞(longitudinalfoldofduodenum),其下端有十二指腸大乳頭(majorduodenalpapilla),為膽總管與胰管的共同開口處。

它距中切牙約75cm,可作為插放十二指腸引流管深度的參考值。

3、水平部(horizontalpart)在第3腰椎平面由右向左橫過下腔靜脈和第3腰椎體的前方,在腹主動脈前方移行為升部。

水平部的前方有腸系膜上動、靜脈跨過。

4、升部(ascendingpart)自水平部斜向左上方升至第2腰椎的左側,轉向前下續於空腸,此轉折部形成的彎曲稱十二指腸空腸曲(duodenojejunalflexure)。

十二指腸空腸曲的後上壁被十二指腸懸肌(suspensorymuscle0fduodenum)固定在腹後壁。

十二指腸懸肌由肌纖維與結締組織構成,表面有腹膜覆蓋,臨床上稱Treitz韌帶,是手術中確認空腸起始部的重要標誌。

空腸連接十二指腸,佔小腸全長的2/5,位於腹腔的左上部。

迴腸位於右下腹,佔小腸全長的3/5。

空腸和迴腸之間沒有明顯的分界線。

  分層結構    其管壁由粘膜,粘膜下層,肌層和漿膜構成。

其結構特點是管壁有環形皺襞,粘膜有許多絨毛,絨毛根部的上皮下陷至固有層,形成管狀的腸腺,其開口位於絨毛根部之間。

絨毛和腸腺與小腸的消化和吸收功能關係密切。

  結構與功能構成腸腺的細胞有柱狀細胞,杯狀細胞,潘氏細胞和未分化細胞。

柱狀細胞和內分泌細胞與絨毛上皮相似,接近絨毛的柱狀細胞與吸收細胞相似,絨毛深部的柱狀細胞微絨毛少而短,不形成紋狀緣,有人認為有分泌作用。

小腸絨毛增大了小腸內壁的表面積,如果把所有的絨毛展開抻平,其面積可以覆蓋半個網球場,巨大的表面積使營養物質能夠在1-2小時內得以迅速吸收。

小腸的運動形式:分節運動,蠕動,移行性複合運動(MMC)小腸運動形式主要有:①緊張性收縮,它是其他運動形式有效進行的基礎,使小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