瘧原蟲 | 伯氏瘧原蟲

寄生于人類的瘧原蟲有4種,即間日瘧原蟲[Plasmodium vivax(Grassi and ... 另外幾種猴瘧原蟲也可偶爾感染人體,但非常罕見,例如作為動物源寄生蟲病的諾氏瘧原 ...showmt-UNREGISTEREDVERSIONGotocontentMainmenu最新消息TAF證書醫事檢驗師介紹醫檢團隊現狀組織架構業務職掌諮詢服務服務窗口壁報論文2015年度2014年度2013年度2012年度專業文章文章目錄醫檢師廣播電台FM99.1檢驗手冊各類檢體容器檢體採集須知衛教園地衛教影片衛教海報網站連結網站連結活動剪影醫檢師節醫檢師公會研習會大山牧場聯歡會瘧原蟲專業文章>專業文章瘧原蟲(plasmodium)郭丁吉ㄧ、前言瘧原蟲屬于真球蟲目(Eucoccidiida)、瘧原蟲科(Plasmodidae)、瘧原蟲屬(Plasmodium),是lt瘧疾(malaria)的。

瘧原蟲種類繁多,蟲種宿主特異性強,在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動物等體內寄生的瘧原蟲其生物學方面有顯著差異。

寄生于人類的瘧原蟲有4種,即間日瘧原蟲[Plasmodiumvivax(GrassiandFelletti,1890)Labbe,1899]、惡性瘧原蟲[Plasmodiumfalciparum(Welch,1897)Schaudinn,1902]、三日瘧原蟲[Plasmodiummalariae(Laveran,1881)GrassiandFelletti,1890]和卵形瘧原蟲[PlasmodiumovaleStephens,1922],分別引起間日瘧、惡性瘧、三日瘧和卵形瘧。

間日瘧原蟲、卵形瘧原蟲和惡性瘧原蟲均專性寄生于人體,三日瘧原蟲可感染人及非洲猿類。

另外幾種猴瘧原蟲也可偶爾感染人體,但非常罕見,例如作為動物源寄生蟲病的諾氏瘧原蟲(Plasmodiumknowlesi)和吼猴瘧原蟲(Plasmodiumsimium)、食蟹猴瘧原蟲(Plasmodiumcynomolgi)、許氏瘧原蟲(Plasmodiumschwetzi)、豬尾猴瘧原蟲(Plasmdiuminui)等。

在我國主要有間日瘧原蟲和惡性瘧原蟲,三日瘧原蟲少見,卵形瘧原蟲罕見。

二、特性瘧原蟲的基本結構包括核、胞質和胞膜,環狀體以後各期尚有消化分解血紅蛋白後的最終產物—瘧色素。

血片經姬氏或瑞氏染液染色後,核呈紫紅色,胞質為天藍至深藍色,瘧色素呈棕黃色、棕褐色或黑褐色。

四種人體瘧原蟲的基本結構相同,但發育各期的形態又各有不同,可資鑒別。

除了瘧原蟲本身的形態特征不同之外,被寄生的紅細胞在形態上也可發生變化。

被寄生紅細胞的形態有無變化以及變化的特點,對鑒別瘧原蟲種類很有幫助。

以下是瘧原蟲型態特性:(1)滋養體(trophozoite):為瘧原蟲在紅細胞內攝食和生長、發育的階段。

按發育先后,滋養體有早、晚期之分。

早期滋養體胞核小,胞質少,中間有空泡,蟲體多呈環狀,故又稱之為環狀體(ringform)。

以后蟲體長大,胞核亦增大,胞質增多,有時伸出偽足,胞質中開始出現瘧色素(malarialpigment)。

間日瘧原蟲和卵形瘧原蟲寄生的紅細胞可以變大、變形,顏色變淺,常有明顯的紅色薛氏點(Schuffner’sdots);被惡性瘧原蟲寄生的紅細胞有粗大的紫褐色茂氏點(Maurer’sdots);被三日瘧原蟲寄生的紅細胞可有齊氏點(Ziemann’sdots)。

此時稱為晚期滋養體,亦稱大滋養體。

(2)裂殖體(schizont):晚期滋養體發育成熟,核開始分裂后即稱為裂殖體。

核經反復分裂,最后胞質隨之分裂,每一個核都被部分胞質包裹,成為裂殖子(merozoite),早期的裂殖體稱為未成熟裂殖體,晚期含有一定數量的裂殖子且瘧色素已經集中成團的裂殖體稱為成熟裂殖體。

(3)配子體(gametocyte):瘧原蟲經過數次裂體增殖后,部分裂殖子侵入紅細胞中發育長大,核增大而不再分裂,胞質增多而無偽足,最后發育成為圓形、卵圓形或新月形的個體,稱為配子體;配子體有雌、雄(或大小)之分:雌(大)配子體蟲體較大,胞質致密,瘧色素多而粗大,核致密而偏于蟲體一側或居中;雄(小)配子體蟲體較小,胞質稀薄,瘧色素少而細小,核質疏松、較大、位于蟲體中央。

三、流行病學1.世界性、有季節性、感染率高、藉由鳥禽類載體傳染。

2.主要感染的年齡層在5歲以下小朋友和65歲以上的老人,尤其在團體中更容易感染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