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果體 | 松果體水泡

松果體(又叫做松果腺、腦上體)是一個位於脊椎動物腦中的小內分泌腺體。

人體最小的器官。

它負責製造褪黑素,一種會對醒睡模式與(季節性)晝夜節律功能的 ...松果體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至導覽跳至搜尋松果體腦垂體與松果體在人腦中的位置細節發育自神經外胚層(間腦之上)動脈小腦上動脈識別標示拉丁語GlandulapinealisMeSHD010870NeuroNames(英語:NeuroNames)297NeuroLex(英語:NeuroLex)IDbirnlex_1184TA98A11.2.00.001TA23862FMAFMA:62033格雷氏p.1277神經解剖學術語(英語:Anatomicaltermsofneuroanatomy)[編輯於Wikidata]松果體(又叫做松果腺、腦上體)是一個位於脊椎動物腦中的小內分泌腺體。

人體最小的器官。

它負責製造褪黑素,一種會對醒睡模式與(季節性)晝夜節律功能的調節產生影響的激素[1][2],其形狀像是一顆小松果(這也是其名字的由來),並座落在腦部中央的附近,介於兩個大腦半球(英語:Cerebralhemisphere)之間,被裹在兩個圓形的視丘的接合處。

多數現存的脊椎動物都有松果體;另外,盡管松果體有感光細胞,且可能是從所有脊椎動物的共同祖先頭頂的感光細胞演化而來的,但這不表示松果體能與眼睛等同。

在過去,一些文獻將松果體稱之為第三隻眼;但現代一般科學文獻提到第三隻眼時,通常指的是在演化上與松果體相關且存在於鯊魚、七鰓鰻、一些種類的硬骨魚、青蛙、蠑螈、喙頭蜥、蜥蜴等一些動物種類身上,但不存在於人類等哺乳動物身上的顱頂眼(Parietaleye);現今對於「人類松果體是第三隻眼」的宣稱,往往具有宗教或神祕學背景。

目錄1位置2結構與組成3多物種的解剖學4功能5形上學與哲學6附圖7參考文獻8外部連結位置[編輯]松果體是略帶些紅的灰白色,大小約一顆稻穀那麼大(5-8 mm),就座落在上丘(英語:superiorcolliculus)的上面、髓紋(英語:striamedullaris)的後下方及在其側面的視丘之間。

是上視丘(英語:epithalamus)的一部份。

松果體是一個中線結構,而且由於其常常鈣化的關係,所以時常能在顱骨的X光照中看到它。

結構與組成[編輯]松果體在人體由被結締組織間隙所包圍的小葉狀松果腺細胞實質所組成。

而松果體的表面則被軟膜所覆蓋著。

松果腺主要由松果腺細胞與其他已確認的四種細胞所組成。

細胞型式描述松果腺細胞松果腺細胞們是由一種有著四到六個突起浮現著的細胞體所組成的。

它們製造並分泌褪黑素。

松果腺細胞可以用特殊的注銀方法染色,以便在顯微鏡下觀察。

間質細胞間質細胞位於松果腺細胞之間。

血管周圍的噬菌細胞在松果體中有許多的微血管,而血管周圍的噬菌細胞便位在這些血管附近。

血管周圍的噬菌細胞是抗原呈現細胞。

松果體神經元在高等的脊椎動物之中有神經元分布於松果體內。

然而在囓齒目的動物上沒有這種現象。

肽能似神經元細胞在一些物種中,似神經元的肽能細胞存在於松果體中。

這些細胞可能有旁泌性的控制功能。

松果體受到來自頸上神經節的交感神經支配。

然而,也受到來自翼顎神經節與耳神經節的副交感神經的支配。

甚至有一些神經纖維經由松果體柄穿入了松果體內(主要的神經支配)。

最後,在三叉神經節的神經元則以含有神經肽類物質「腦垂腺苷酸環化酶活化肽」(PACAP)的神經纖維來支配松果體。

人類的松果體小囊包含了一種大量變異的沙礫狀物質,名為腦沙(corporaarenacea,或名為「acervuli」、「brainsand」)。

化學分析顯示腦沙是由磷酸鈣、碳酸鈣、磷酸鎂與磷酸銨所組成。

[3]在2002年時,以碳酸鈣的方解石形式出現的存量被予以描述。

[4]鈣、磷[5]以及氟化物[6]在松果體中的存量被認為與老化有關係。

多物種的解剖學[編輯]松果腺細胞在很多非哺乳類的脊椎動物中非常地像眼睛的感光細胞。

一些演化生物學家相信脊椎動物的松果體細胞與視網膜細胞共有一個同樣的演化原型。

[7]在一些脊椎動物中,曝曬在光線下可以啟動在松果體內的酵素連鎖反應以校正晝夜節律。

[8]一些早期的脊椎動物的顱骨化石有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