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疝: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 斜疝

腹股溝斜疝是指腹腔內臟器通過位於腹壁下動脈外側的腹股溝管深環(腹橫筋膜卵圓孔)突出,向內下,向前斜行經腹股溝管,再穿出腹股溝淺環(皮下環), ...疾病百科疫情謠言兩性健康最新文章專家問答急救常识搜索首頁疾病百科斜疝: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斜疝: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By醫學網·2020-01-0200:00腹股溝斜疝是指腹腔內臟器通過位於腹壁下動脈外側的腹股溝管深環(腹橫筋膜卵圓孔)突出,向內下,向前斜行經腹股溝管,再穿出腹股溝淺環(皮下環),甚至進入陰囊的一類腹股溝疝,佔腹股溝疝的95%。

右側比左側多見,男女發病率之比為15:1。

從發生機制及發生時間來看,腹股溝斜疝分為先天性和後天性,從疾病發展過程及程度來看,分為易復性疝、難復性疝、嵌頓疝及絞窄疝。

腹股溝斜疝易發生嵌頓,如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引起嚴重併發症。

檢查1.體檢檢查時,病人取平臥位,患側髖部屈曲、內收,鬆弛腹股溝部。

順腹股溝管向外上方向輕按腫塊即可回納。

如再在腹股溝韌帶中點上方2cm處按壓內環,並令病人站立咳嗽,可阻止腫塊突出,移去按壓手指,腫塊即復出。

如為不完全性斜疝,疝內容物未突出外環,可用手指伸入外環口。

令病人咳嗽即有衝擊感。

如為難復性疝,檢查時腫塊較難或只能部分回納。

2.其他如併發全身中毒症狀,可有感染性血象,白細胞顯著增高,甚至血小板減少等.可做B超檢查,明確腹股溝處腫塊性質,可做透光試驗和X線片檢查,以助診斷和鑑別診斷。

診斷絕大多數的腹股溝疝可以根據患者的臨床症狀及查體確診。

如果疝氣比較小,表現不典型,可以通過B超檢查基本可以確診。

腹股溝疝的治療包括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

腹股溝疝一旦不能回納形成嵌頓可導致腸梗阻,甚至腸壞死、穿孔,甚至死亡。

1.非手術治療保守治療包括疝帶、疝託、中醫中藥等,這些方法可以緩解症狀或延緩疾病的發展,但不能治癒,一些不當的保守療法還會加重病情。

此法僅適用於1歲以下嬰兒、年老體弱或伴有嚴重疾病不能耐受手術者。

2.手術治療腹股溝疝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是手術修補。

易復性疝可進行擇期手術治療,難復性疝則應限制在短期內手術,嵌頓性疝和絞窄性疝必須採取急診手術治療,以免造成嚴重的後果。

手術方法可歸納為下述三種。

(1)傳統的疝修補術手術的基本原則是疝囊高位結紮、加強或修補腹股溝管管壁。

嬰幼兒腹肌在發育中可逐漸強壯而使腹壁加強,單純疝囊高位結紮常能獲得滿意療效,不需施行疝修補術。

絞窄性疝因腸壞死而區域性有嚴重感染,通常也只採用疝囊高位結紮。

加強或修補腹股溝管壁的方法主要有Ferguson法修補腹股溝管前壁,Bassini法、Halsted法、McVay法及Shouldice法修補腹股溝管後壁。

(2)無張力疝修補術傳統疝修補術存在縫合張力大,術後手術部位有牽扯感、疼痛等缺點,無張力疝修補具有術後疼痛輕、恢復快、複發率低的特點。

其主要流行術式有Lichtenstein手術、Rutkow手術及Stoppa手術。

(3)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近年來,腹腔鏡手術取得重大進展。

其主要方法主要有四種,既經腹膜前法(TAPA)、完全經腹膜外法(TEA)、經腹腔內法(IPOM)和單純疝環縫合法。

該疾病主要與腹壁強度降低及腹內壓增高相關。

由於腹腔內壓增高,腹腔內臟器通過腹壁的薄弱環節即可形成腹壁疝。

臨床表現腹股溝斜疝臨床表現多樣,根據疾病發展的過程及程度不同,臨床表現可以從腹股溝區可復性包塊到腸壞死、瀰漫性腹膜炎等輕重不一。

1.可復性疝臨床特點是腹股溝區出現一個可復性腫塊,開始腫塊較小,僅在患者站立、勞動、行走、跑步、劇咳或患兒啼哭時出現,平臥或用手壓時腫塊可自行回納、消失。

一般無特殊不適,僅偶爾伴區域性脹痛和牽涉痛。

隨著疾病的發展,腫塊可逐漸增大,自腹股溝下降至陰囊內或大陰脣,行走不便和影響勞動。

腫塊呈帶蒂柄的梨形,上端狹小,下端寬大。

平臥時腫塊可自行消失,或用手將包塊向外上方輕輕擠推,向腹腔內回納消失,疝內容物為小腸時可聽到腸嗚聲。

腫塊柔軟、表面光滑、叩之呈鼓音。

回納時,常先有阻力;一旦開始回納,腫塊即較快消失。

疝內容物如為大網膜時,則腫塊堅韌無彈性,叩之呈濁音,回納緩慢。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