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 | 痢疾中醫

痢疾是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症的病证,多发于夏秋季节。

现代医学中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以及溃疡性结肠炎等出现类似中医痢疾的症状 ...SearchSearch痢疾是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症的病证,多发于夏秋季节。

现代医学中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以及溃疡性结肠炎等出现类似中医痢疾的症状者,均可参照本病处理。

【病因病机】1.外感暑湿时邪暑湿、疫毒之邪,侵及肠胃,湿热郁蒸,或疫毒弥散,气血阻滞,气血与暑湿、疫毒相搏结,化为脓血而成为湿热痢或疫毒痢。

2.内伤饮食饮食不节或误食不洁之物,过食肥甘油腻,酿成湿热,湿热内蕴,腑气壅阻,气血凝滞,化为脓血,则成湿热痢;或贪食生冷瓜果,聚为寒湿,留滞肠道,气滞血瘀,与肠中腐浊之气相搏结,化为脓血而成寒湿痢。

湿热、疫毒、寒湿之邪壅塞肠中,气血与之相搏结,使肠道传导失司,肠络受伤,气血凝滞、腐败化为脓血而痢下赤白。

若因治疗不及时,或素体中焦虚弱,正虚邪恋,或治疗不当,苦寒太过,收涩过早,或患者兼其他病如胃痛、胁痛等,以致迁延日久不愈,或时愈时发,反复不休,转为慢性,或正虚邪恋,虚实并见,寒热错杂,或正气疲惫,由脾及肾,使病情复杂而缠绵。

【辨证论治】1.湿热痢主症: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相杂,肛门灼热,小便短赤。

苔腻微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调气行血。

方药:芍药汤加味。

若初起夹有表证,可用活人败毒散解表祛邪。

2.疫毒痢主症:发病急骤,腹痛剧烈,里急后重,痢下脓血鲜紫相杂,腐臭难闻,肛门灼热下坠,壮热口渴,头痛烦躁。

舌质红绛,苔黄腻或黄燥,脉滑数。

甚者,可在痢下赤白之前,便出现神昏痉厥等险症。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清肠。

方药:白头翁汤加昧。

若腹痛,大便不爽者,可加大黄。

3.寒湿痢主症:痢下赤多白少,或纯为白冻,里急后重,腹部胀痛,胸脘痞闷,饮食乏味,头身困重,口黏不渴。

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温中燥湿,散寒导滞。

方药:胃苓汤加减。

若寒邪较重,可加炮姜、肉桂。

4.阴虚痢主症:痢久迁延不愈,泻下赤白相杂,或脓血黏稠如冻,量少难出,脐腹灼痛,里急后重,或虚作努责,心烦口干,午后低热,体倦乏力。

舌质红绛而干,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和营,清肠化湿。

方药:驻车丸加味。

若口舌干涸,尿少而赤者,加沙参麦冬汤;若口苦而黏,肛门灼热者,可加黄柏、秦皮。

5.虚寒痢主症:痢久反复不已,泻下稀薄,夹有黏冻,或夹黯紫血色,甚或滑泄难禁,脱肛,或虚作努责,脐腹隐隐冷痛,食少神疲,或四肢不温,形寒畏冷,面黄少华。

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

每遇饮食不当,或受寒凉时发作加重。

治法:温补脾肾,收涩固脱。

方药:真人养脏汤加减。

若虚寒较重者,可加附子理中汤;若久痢脾虚气陷,脱肛少气者,可改用补中益气汤。

6.休息痢主症:下痢时发时止,日久难愈。

在发作期,腹痛里急后重,大便夹有黏液,或呈酱赤色。

舌淡苔腻,脉濡缓或虚数。

在休止期,饮食减少,倦怠怯冷,嗜卧,或食后作胀,或腹部隐痛,或遇怒则易泻,或腰脊冷痛,苔薄白,脉细弦或无力。

治法:发作期以调气化滞为主;休止期以调理脾胃为主。

方药:发作期用连理汤;休止期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若偏于湿热者,加白头翁、黄柏;若偏于寒湿者,加苍术、草果仁;若偏于脾虚而便溏者,加山药、薏苡仁、扁豆;偏于肾阳虚者,加肉豆蔻、补骨脂、吴茱萸。

【其他疗法】1.常用中成药木香槟榔丸,适用于湿热内停型,口服,每次3~6克,每日2~3次。

2.针灸疗法天枢、足三里,用泻法,留30~60分钟。

必要时一天2~3次。

【预防护理】1.夏秋季节搞好水、粪的管理,饮食管理,消灭苍蝇等。

2.药物预防也很有必要。

在流行季节,可适当食用生蒜瓣,每次1~3瓣,每日2~3次,或将大蒜瓣放入菜食之中食用。

痢疾是临床上常见多发的外感传染病,以夏秋为主要发病季节,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症。

应与泄泻相鉴别。

痢疾的临证治疗须注意"人以胃气为本,而治痢尤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