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發展遲緩兒童 | 發展障礙

感覺)異常,由於症狀出現緩慢且不明顯,家長反而不太容易早期發現發展障礙。

認識發展遲緩兒童小兒神經科主任暨發展遲緩兒童聯合鑑定中心主任 鐘育志副教授(88年1月)兒童與成人最大的不同在於兒童還擁有發展的空間,而成人已全然沒有成長的機會。

孩子的發展常有一定的過程與軌跡,循著由小到大,從簡單到複雜的原則在發育;依著從頭到腳,由內而外的原則在成長。

發展的過程包括兩個主要部份(一)生理發展:神經、呼吸、心臟血管、消化、泌尿、內分泌、血液、免疫及感覺系統如:視覺、聽覺、體感覺的發展,(二)心智發展:粗動作、精細動作、語言溝通、生活自理能力、社會人格、情緒、智能等發展。

家長與醫師較容易由臨床症狀與徵候來發現生理發展的異常,如多趾、斜頸、兔唇或心臟雜音等,嚴重的視力或聽力的發展異常,細心的家長可在三個月內,經由小寶寶對聲音或眼前的影像有沒有反應來發現,明顯的運動發展遲緩,家長大致也可從傳統的「三抬頭四翻身」、「七坐八爬」在一歲前發現。

但是心智發展異常(如精細動作、智能、語言溝通、感覺、情緒、社會人格)及輕微生理發展(如視覺、聽覺、感覺)異常,由於症狀出現緩慢且不明顯,家長反而不太容易早期發現發展障礙。

高危險群兒童(如早產兒、唇顎裂兒或水腦兒)家長由於從小太專注疾病本身的變化反而會忽略了如影隨形的兒童發展障礙。

個案一:小華是一個經懷孕三十五週出生的早產兒,出生後只要一餵奶就會臉色發黑,住院檢查後發現有先天性橫膈疝氣併先天性心臟病,在半年內分別接受兩次外科矯治手術後,林媽媽以為惡夢已遠離。

但是隨著時間經過,漸漸發現小華在各方面發展皆較同年齡的小朋友慢,小華現在已兩歲六個月大,但他才開始牙牙學語,而且常斜著頭看人,還不會用湯匙吃東西,也不會模仿別人的動作,很少理人,家人離開他時也不會哭鬧或找人,目前還站不穩,勉強用兩手扶著桌子才能移動身體。

林媽媽心中一直有個疑問,小華的問題到底在哪裏﹖經聯合鑑定後才發現小華有弱視、右耳聽力障礙、運動、智能及語言發展遲緩、自閉症等問題。

個案二:九個月大的妮妮是足月出生的健康寶寶,九個月大時,妮妮的爸媽總覺得妮妮似乎少了一根筋,可是又說不出什麼地方不正常。

她目前會模仿她所聽到的聲音,但卻不會坐,也不會將手中物品由一手移至另一手,經聯合鑑定後發現,她的粗動作及精細動作發展遲緩合併脊髓肌肉萎縮症。

以上是兩個發展遲緩兒童的例子,小華是多方面發展遲緩,家長一直誤以為是早產的關係所以「大雞晚啼」;而妮妮卻明顯以動作發展遲緩來表現她的症狀。

發展遲緩是兒童發展落後狀況的統稱,原因可能有很多,並非指單一種疾病。

在孩子發展過程中,有一群孩子很努力的在長大,但是他們的發展和別的孩子不太一樣,或是個別發展領域跟不上同儕,或是每個領域均遠遠落後其他的孩子,我們稱這些孩子為發展遲緩兒童。

根據國外的統計,發展遲緩兒童約佔六歲以下兒童人口的六至八%。

以高雄市為例,預估每年六歲以下發展遲緩兒童約一萬名,但目前被家長發現而在接受早期療育者可能不到十分之一。

鑑定兒童有無發展遲緩,評估發展遲緩影響兒童的程度與範圍,對一位嬰幼兒家長或單一領域醫療專業人員而言,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時需各個醫療專業團隊成員如:小兒科、小兒神經科、兒童精神科、小兒遺傳科、小兒外科、小兒神經外科、小兒泌尿科、小兒皮膚科、小兒骨科、小兒耳鼻喉科、神經眼科、小兒復健科等科醫師利用不同之檢驗工具與評估方法並結合臨床心理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社工師、護理師、特教老師來做治療與輔導。

為配合政府推動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政策,本院在行政院衛生署支助下,於民國八十六年四月一日起成立了高屏地區第一家「發展遲緩兒童聯合鑑定中心」,結合院內各醫療專業人員共同參與團隊鑑定,期能提供發展遲緩兒童一個全方位的服務,針對每一位就診兒童做個別化評估及系統化之綜合鑑定,擬定治療計劃及協助家屬申請社會福利及轉介必要之早療機構,希望早期診斷早期療育(醫療、教育、福利)的介入,給這群發展落後兒童最直接幫忙,讓他們未來減輕障礙的程度。

本中心成立迄今已服務近一千名個案,最常困擾家長的兒童發展問題依序為語言、運動、認知、學習及生理五個發展領域,約有五分之一的病童合併有多方面的發展障礙。

根據過去經驗,我們提三個早期發現發展遲緩兒童的方法供家長參考:(一)觀念的改變:寶寶發燒要送醫,發展落後當然也不能例外,家長應把兒童發展當成兒童成長重要的一部份,要隨時觀察兒童發展,並隨時請醫師做必要之諮商。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