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毛蟲 | 旋毛蟲感染症

感染旋毛蟲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至導覽跳至搜尋旋毛蟲科學分類界:動物界Animalia門:線蟲動物門Nematoda綱:刺嘴綱Enoplea目:毛首目Trichocephalida科:毛形科Trichinellidae屬:毛形屬Trichinella種:旋毛蟲T.spiralis二名法Trichinellaspiralis(Owen,1835)旋毛蟲是線蟲動物門毛形科的一種寄生蟲。

分布於全世界,流行於德國、義大利、奧地利、美國、中國等。

見於嚙齒類動物、豬、熊、人類中。

旋毛蟲通常也因常見於生豬肉產品中而被稱為「豬肉蟲」。

目錄1特徵2生活史3感染4外部連結特徵[編輯]蟲體細小,前端較細,後端稍粗。

食道由單行細胞組成,占體長的1/3~1/2,後端接腸。

肛門在蟲體末端。

生殖器為單管型。

雄蟲長1.4~1.6毫米,寬0.04毫米。

生殖器包括睪丸、輸精管、射精管。

泄殖腔內有1交配管,管前連接直腸、射精管,後端形成1對交配用的錐形突起。

無交合刺。

雌蟲長3~4毫米,寬0.06毫米。

生殖器包括卵巢、輸卵管、受精囊、子宮、陰道,陰門開口在蟲體前1/5處。

生活史[編輯]幼蟲寄生於橫紋肌,成蟲寄生於十二指腸、盲腸。

人、豬、鼠為正常宿主,也寄生於其它動物。

當宿主吞食含有活旋毛蟲囊包的肉後,數小時內,幼蟲在小腸上段自囊內逸出,侵入腸黏膜,24小時內又回到腸腔,2日發育到性成熟階段,交配後,大多雄蟲由腸道排出,雌蟲繼續長大,頭端鑽入腸黏膜淋巴結。

感染後第5天,雌蟲開始排出幼蟲,雌蟲可生存1~2個月,產幼蟲1500~2000條。

幼蟲從肛門逸出,大小約為0.1×0.006毫米。

大多經淋巴管、靜脈、右心、肺進入體循環,散布到全身。

幼蟲也可通過母胎傳到胎兒。

幼蟲進入橫紋肌才能繼續長大,大多在橫膈肌、喉、舌、眼、肋間肌、胸肌、二頭肌、三角肌和腓腸肌等。

幼蟲到達肌肉後,蟲體開始捲曲,體積迅速增長,一般為1毫米。

兩性分化。

蟲體刺激引起組織反應形成囊包,有2層囊壁。

囊包在1個月內形成,經7~8周才能成熟。

剛形成的囊包體積小,可逐漸增大至0.25~0.5毫米。

囊包、肌纖維作平行排列,囊內有1~2個幼蟲,也可多至6~7個。

囊包形成後6~7月開始鈣化,幼蟲隨之死亡,但有時可存活數年。

感染[編輯]豬是人感染的主要媒介,多由吞食飼料中感染的肉屑。

旋毛蟲病是一種自然疫原性疾病,鼠類等動物常感染。

人感染後,有發冷、發熱、頭痛等,出現四肢肌肉酸痛。

外部連結[編輯]寄生蟲學-Nematoda(線蟲)-Trichinellaspiralis(旋毛蟲)物種識別資訊維基數據:Q730937維基物種:TrichinellaspiralisADW:Trichinella_spiralisBioLib:167902BOLD:30418EPPO:TRCNSIFaunaEuropaea:392712FaunaEuropaea(new):97ad2933-61e3-4daa-9fb6-3474a79d2b3fGBIF:2283365iNaturalist:417588IRMNG:10875526NCBI:6334NZOR:25117d02-1fe4-4c86-bfa0-fbafba71d41a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旋毛虫&oldid=63615009」分類:毛形屬隱藏分類:物種微格式條目導覽選單個人工具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命名空間條目討論臺灣正體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查看閱讀編輯檢視歷史更多搜尋導航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說明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工具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固定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列印/匯出下載為PDF可列印版其他專案維基共享資源維基物種其他語言العربيةAzərbaycancaБългарскиCatalàCebuanoČeštinaKaszëbscziDeutschEmiliànerumagnòlEnglishEspañolEuskaraفار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