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媽媽是精神疾病患者:「小鬱亂入」的家庭療癒之路 | 媽媽有躁鬱症

由於家中長輩不理解乃至畏懼精神疾病,導致患有躁鬱症的母親錯過了治療黃金期。

這個因為「家醜不外揚」而造成的遺憾,成了妤恒投入精神 ...2020/11/15,社會PhotoCredit:Achó方格子vocus方格子vocus致力於成為華文創作者的第一站,以多元模式創造價值,期望讓每位專注的創作者自在分享、交流,放送你的知識與想像。

在關鍵評論網的文章,都是由方格子創作者個別創作,透過「方格子直送」計劃授權轉載。

看更多此作者文章...訂閱作者收藏本文作者:SyndAvant(採訪:游家權|攝影:Achó|核稿:王瑀)「如果有人跟我說要早點求助,也許真的會不一樣」媽媽在我國小五年級的時候就發病了,到現在已經10年,後來的治療一定是延誤了。

躁鬱症容易變成不可逆的精神損害,像我跟我媽媽講話,他有時候會比較遲鈍。

我有時候會想,如果我國小就知道這件事,或家裡的人有好好去處理,或是我媽媽那時候有去諮商,有好好治療、服藥的話,那些傷害根本不會那麼大⋯⋯在演講「有個憂鬱症怪獸,名叫小鬱」與專訪中,《小鬱亂入》作者林妤恒感慨地提到,由於家中長輩不理解乃至畏懼精神疾病,導致患有躁鬱症的母親錯過了治療的黃金期。

而這個發生在至親身上的遺憾,或許成了妤恒長期投入精神疾病去汙名化與學習成為陪伴者的動力。

「我的媽媽好像跟別人不一樣」「國高中的時候,真的是一個很不舒服的經驗跟回憶。

」妤恒國中時,母親處在躁鬱症中低潮的鬱期,無力打理家務,甚至曾用壞掉的食物給妤恒當早餐。

高中準備升大學時,他的母親轉為過度亢奮的躁期,睡眠需求減少,時常半夜起來做事。

被吵醒而睡不好的妤恒,只能在上課時打瞌睡補眠,結果被老師訓誡「你怎麼一直睡啊?考不上好大學,你的人生就毀了。

」對於母親的狀況,妤恒的長輩抱持「家醜不能外揚」的態度,「像我阿嬤就會說『你千萬不可以讓別人知道你媽媽跟別人不一樣。

』」後來妤恒鼓起勇氣向導師求助──「我媽媽好像有憂鬱症,學校有沒有資源可以幫助他?」老師卻建議妤恒搬家,以學測為重。

「那次我決定再次封閉我的心,不信任任何人,也不想要求助。

」感到孤立無援的妤恒,也因此對母親有許多無法理解與諒解的地方。

直到大學製作「小鬱亂入」時訪談母親,妤恒才得知他並非憂鬱症。

而隨著對精神疾病的理解漸增,母女關係有了改變,妤恒也意外成為助人者。

PhotoCredit:Achó助人界線與責任──助人前必先自助以普及憂鬱症知識、消除憂鬱症汙名化為目標的「小鬱亂入」,是妤恒和白琳兩位台科大學生費時一年的設計系畢業製作成果,也經過醫師與心理師的審閱。

在多角化且積極的經營下,小鬱亂入得到2016年德國紅點傳達設計獎,臉書粉專超過三萬人追蹤,非營利平台至今月瀏覽量仍有五到八萬人次,還出了專書。

當小鬱亂入較為人所知後,各種求助訊息如雪片般飛來,巔峰時期,每天多達十幾人私訊求助粉專,包括來訊者想自殺、自己或親友有精神疾病,但當事人不知道如何是好等棘手內容。

妤恒說:「那時候覺得我做小鬱亂入,有這個責任,我就會一個一個回,一直到有人說『我等下要去跳樓』,然後他就沒有回了。

我想說完了,他如果去世了,是不是我的問題?」這些其實是需要心理工作者處理的專業難題,讓深感無力負荷的妤恒前去求助輔導室。

諮商師跟他說,「其實那些人不是你的責任,你甚至連他長什麼樣子都不知道。

」「你自己狀態不好,要怎樣繼續做這個專案?」妤恒說:「我第一時間很難接受這些論點,但是當你身邊的人淪陷的時候,你要做好的就是不要讓自己也淪陷。

在照顧別人之前,你要先把自己給顧好。

」轉念後的妤恒,將小鬱亂入調整成轉介心理衛生資訊的平台,讓自己暫時獲得喘息。

然而,挑戰接踵而來,妤恒出國留學後,他最好的朋友得了憂鬱症。

PhotoCredit:小鬱亂入陪伴者的難題:該幫多少,又要如何幫?妤恒表示,即便他曾寫過〈如何面對憂鬱症患者:五件你可以做的事〉,但是當真的要實踐時又是另一回事,所以他會時不時回頭複習文章中的陪伴要點。

妤恒說,首先要鼓勵被「小鬱亂入」的朋友就醫,不要嘗試自己去幫他「復原」,因為非專業者常會操之過急,弄得自己心累,對方的壓力也更大。

「你可以做的就是陪伴、傾聽。

對方想自殺的時候,你要去陪他討論這件事。

」妤恒認為,陪伴時最難做到的是「不要不理他」。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