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MO錯失恐懼症:為什麼我們會一窩蜂跌進焦慮陷阱? | 派 ... | FOMO 症狀

雖然錯失恐懼症「FOMO」(Fear of Missing Out)這個縮寫出現的時間不長,但其背後的成因卻已存在許久。

從神經生物學的角度來看,人類天生就有可能 ...心理健康FOMO錯失恐懼症:為什麼我們會一窩蜂跌進焦慮陷阱?作者派屈克.麥金尼斯(PatrickJ.McGinnis)2020-10-13擔心自己只要稍微離開手機,就會錯過一大堆重要的事情?你很可能得了「錯失恐懼症候群」。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已成功複製連結雖然錯失恐懼症「FOMO」(FearofMissingOut)這個縮寫出現的時間不長,但其背後的成因卻已存在許久。

從神經生物學的角度來看,人類天生就有可能得到FOMO。

早從巧人和直立人的時代,這些靠獵捕和採集為生的部落居民就很清楚自己擁有哪些東西,或者沒有擁有、但需要哪些東西才能安然度過每一天。

在那個時代,恐懼焦慮是有好處的。

如果跟同伴一起遊蕩時,錯失了重要的食物來源、水源或安全的藏匿處,所有人的性命都會陷入危險。

此外,這些早期的人類知道生存還有另一項關鍵,那就是他們必須一直待在幫助他們行走在當時那種惡劣環境的群體之中。

若遭群體拋棄,或者沒有得到重要資訊,你就有危險了。

你知道,在適者生存的環境中,你必須跟著群體一起行動。

你必須有所歸屬。

沒有FOMO,人類這個物種可能早就消失了!你的基因告訴你,錯過這些事情可能很危險當初驅使我們祖先FOMO的那些因素,今天依然存在於我們的基因。

密西根大學的研究員最近在《分子精神病學》期刊上發表了一篇文章,精彩地詳細說明大腦是如何發展出一套情緒反應,處裡遭到排斥或拒絕的狀況。

整個實驗參考了約會app的概念,請受試者瀏覽大量的線上約會個人檔案,挑出他們有興趣發展親密關係的對象。

接著,這群科學家告知受試者對方是否也對他們感興趣,或者他們被拒絕了,同時進行腦部斷層掃描。

掃描結果發現,當遇到生理和心理上的傷害(例如挫敗或遭拒),人腦會啟動同一種自然止痛機制──某種類鴉片化學物質。

原來,言語能夠給予的傷害真的跟棍棒一樣大,特別是當你在尋求歸屬感和他人的接受時。

天生就想被群體所接受的,不只是人類,有些動物也擁有類似的本能。

每當我看見眾多美國人在黑色星期五集體遷移到百貨公司時,就會想到橫跨塞倫蓋提地區的牛羚大遷徙。

每一年,超過150萬頭牛羚會從坦尚尼亞北部跨越千里之遙,來到肯亞,然後再走一模一樣的路回去。

這是一趟危機四伏的旅程,約有25萬頭牛羚會死在路上。

但,牠們別無選擇,因為牠們天生就是如此,必須進行遷徙。

在遷徙的路上,牛羚會緊緊靠在一起,頭尾之間幾乎沒有空隙,整個隊伍綿延不絕。

看似永無止盡的遷徙隊伍背後,其實是有重要意義的。

這是一個以「群體智能」為基礎的生存策略:集體行動使得敵人一次只能獵捕幾隻成員,即使掠食者成功抓到一隻牛羚,群體中的其他成員仍能繼續勇敢向前。

每一隻動物都信任自己的本能,因為這樣牠們才能在跨越曠野的漫漫旅途中生存下來。

你的心裡或許充滿問號:牛羚遷徙跟黑色星期五有什麼關係?關係可大了。

仔細想想,就會發現這兩個事件都是群體心理的例子。

FOMO源自於人們歸屬在群體之中的原始渴望。

這樣一想,就會發現我們跟牛羚其實沒什麼不同。

我們也受到尋求歸屬感的本能所驅使,相信那是生存的根本(情感方面)。

話雖如此,有一件事要記住:我們並不是牛羚。

不去參加Fyre音樂節或隔壁鄰居舉辦的權力遊戲主題週年派對,你並不會被鬃狗攻擊至死。

除非你住在塞倫蓋提(牛羚會告訴你,被鬃狗攻擊的機率在統計上具有顯著差異),否則你其實可以不必去。

你跟牛羚不一樣,不是非得跟從群體才能生存。

文化的推波助瀾,讓我們不斷屈從誘惑導致人類從古至今易受FOMO影響的生物學成因,在我們的文化處處可見。

千年以來,藝術、戲劇、電影、宗教和流行文化都表現出此人生百態的根本。

以聖經的創世紀為例。

這則故事設定在時間之初,亞當和夏娃本來只是自顧自地生活、忙著照顧伊甸園,並確保不要吃到知善惡樹的果實,因為上帝明確禁止他們這麼做。

一切原本都很美好,畢竟他們可是住在人間樂園。

但,後來蛇出現了,慫恿夏娃吃下禁果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