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筋膜痛症候群 | 筋膜發炎

導論肌筋膜痛症候群為臨床上極常見的病症,與纖維肌痛(fibromyalagia)不同的是肌筋膜痛是區域性疼痛,而纖維肌痛是全身多發性的病症。

肌膜可分為三層:表面 ...肌筋膜痛症候群頸背痛頸椎椎間盤突出神經孔狹窄頸椎狹窄脊髓病變後縱韌帶骨化症頸部骨關節炎頸部退化性椎間盤疾病其他腰背痛年輕的成人:腰部的椎間盤突出退化性椎間盤疾病狹部腰椎脊椎脫位較老的成人:脊椎面關節炎(FacetJointOA)腰椎狹窄退化性的脊椎脫位退化性脊椎側彎其他                                                                                 肌筋膜痛症候群(MyofascialPainSyndrome)                                  馬偕醫院物理治療師 歐育志導論肌筋膜痛症候群為臨床上極常見的病症,與纖維肌痛(fibromyalagia)不同的是肌筋膜痛是區域性疼痛,而纖維肌痛是全身多發性的病症。

肌膜可分為三層:表面肌膜、深肌膜、內肌膜,不同肌膜分別負責不同層面之功能。

整體而言肌膜在全身是連續性的包裹器官、血管、神經、肌肉等所有組織,負責支持、穩固、營養、分隔。

在不同肌膜中有不同之感覺受器,如本體感覺受器、機械受器等,與相關之組織作複雜的互動。

它所引起的疼痛造成相關的官能障礙,有時會伴隨自律神經興奮的現象。

臨床表徵A、在臨床表徵上,一般的實驗室分析結果皆正常。

肌電圖上可發現局部收縮區活動較多,表徵有下列幾種:1、壓痛點(TP--triggerpoint):通常存在人體緊繃的肌束(tautband)當中,受到壓力刺激會有局部抽痛,也有可能引發轉位痛。

當然依嚴重情形不同分為活性壓痛點(activeTP):不壓就會痛;潛在壓痛點(latentTP):要壓才會痛;附屬壓痛點(satelliteTP):常發生在轉位痛區之肌膜;二度壓痛點(secondaryTP):發生在拮抗肌上之壓痛點。

這些壓痛點通常經過直接或間接刺激才引起疼痛,被活化後會一直存在,迫使肌肉避免痛楚而造成肌肉緊抗(guarding)限制動作,逐漸變成遲緩性壓痛點。

2、筋膜痛(fascialpain):這類疼痛好發在中年少活動女性,但隨工商業發達辦公室人口的增加,這類病人有年輕化的驅勢,女性仍多於男性。

肌膜痛與壓痛點有相關性者我們稱之為轉位痛(referpain),每一塊肌肉轉位痛皆不相同,但同一個肌肉轉位痛位置都落在同一區域。

轉位痛的嚴重程度和範圍大小與壓痛點有正相關性而與肌肉大小無關。

B、在病理上的推論可以下解釋:C、詳細機制並不清楚只能歸結出下列幾點相關因子:1、慢性肌肉過度負荷:使機械張力增加,造成肌筋膜過度負荷。

2、姿勢不良:以腰椎過度前彎為例;有可能引起下背痛、在腰椎兩側可找到壓痛點;而胸椎受腰椎影響也容易在胸椎兩側找到壓痛點;頸椎過度前彎在後腦勺枕骨下緣引起疼痛;而身體左右不對稱也會引起肌筋膜疼痛,常見於維持姿勢的大肌群。

3、外傷:外傷引起脊椎旁小肌肉因不正常張力而產生疼痛現象。

4、局部營養不良,以維他命C為最直接關係。

5、血液方面問題:以負血為常見因素,主要缺乏維他命B12、B6與葉酸。

有缺乏、憂鬱、無力、焦躁、緊張等情形,容易引發肌筋膜疼痛。

6、代謝與內分泌問題:以甲狀腺分泌不足與低血糖最有關係。

甲狀腺素分泌影響ATP的形成,造成肌肉能量危機;低血糖使交感神經興奮,血管壁收縮,血液供給降低。

7、藥物副作用:有正向幫助的藥物如,黃嘌呤、咖啡因等;但合成動情激素、麻黃素、部分抗憂鬱藥物及類固醇等,因不同藥理會對組織造成不同的影響,亦會引發肌筋膜痛。

8、睡眠品質不佳。

9、心理因素。

物理治療診斷物理治療診斷不同於醫學診斷(medicaldiagnosis),可說是結構診斷(structurediagnosis),針對病人功能不全(somaticdysfunction)給予診斷並訂定物理治療計劃予以治療。

診斷可分三大原則「ART」:A:對稱性(Asymmetry):物理治療師藉由觸診(palpation)及觀察(observation)評估病患肌肉骨骼系統上結構及功能上之對稱性。

R:關節活度不良(Rangeofmotion):評估重點在於單一或連續關節之活動度及關節活動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