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視鏡檢查發現黏膜下腫瘤!怎麼辦? | 胃脂肪瘤

胃脂肪瘤(lipoma of stomach):. 一般來說,脂肪瘤的大小幾乎都不會有任何變化,也是建議一至兩年追蹤。

病人本身也不 ...好心肝會刊肝病資訊第89期出刊日:2020-01-15返回上一層內視鏡檢查發現黏膜下腫瘤!怎麼辦?現代人對於身體健康越來越重視,加上內視鏡檢查技術不斷的進步,在健檢時有時候可能因此意外發現「黏膜下腫瘤」(subepithelialtumors)。

這到底是什麼?是否為惡性? 諮詢╱陳建全(臺大醫院內科部暨健康管理中心主治醫師)撰稿╱楊雅馨 陳小姐年約40歲,長期有胃酸逆流的困擾,最近幾個夜晚還會一直噁酸水,導致無法入睡,醫生幫她安排胃鏡檢查,除了逆流性食道炎外,卻意外發現食道有一個5公分左右的「黏膜下腫瘤」。

 陳小姐很擔心這會不會是癌症,經過醫師的詳細解釋與進一步的檢查,懷疑可能是基質瘤或平滑肌瘤。

經由內視鏡手術切除後,病理化驗結果證實為平滑肌瘤,是良性腫瘤。

醫師告知陳小姐切除後就沒事了,也不用擔心這會是癌症。

 消化道由內而外,可分為黏膜層、黏膜下層、肌肉層與漿膜層等4層,透過內視鏡檢查可以看到黏膜層表面的變化,所謂的黏膜下腫瘤也就是指:正常平整光滑的黏膜下方有不正常的隆起。

 好發部位又以胃部最為常見,其次是食道,再其次為十二指腸,大腸倒是少見。

換言之,只要內視鏡看得到的地方,幾乎都有可能會發現黏膜下腫瘤。

 其盛行率,男女比率相當,年紀從年輕到年老都有可能,與基因多少有些關係,所幸,黏膜下腫瘤絕大部分都是良性的,對於身體的健康影響也不是那麼大。

 一般來說,長了黏膜下腫瘤,大部分都沒有症狀,因為腫瘤是包在黏膜下面,而黏膜表面很光滑,不像胃潰瘍是表皮層破損,病人進食後就會有胃脹、胃痛等不適症狀。

 相對來說,如果病人有出血、腹痛等症狀,恐怕不是黏膜下腫瘤造成,應懷疑其他疾病造成的可能,如消化道惡性腫瘤、消化性潰瘍,或者是潰瘍性黏膜下的腫瘤。

 黏膜下腫瘤藏什麼?需靠內視鏡超音波解答一般內視鏡只能看到黏膜下有個不正常的隆起,至於這凸起的病灶究竟是什麼?需靠內視鏡超音波(Endoscopicultrasound,EUS)才能解答。

所以,儘管統計上大多數黏膜下腫瘤為良性,但是當發現時,醫師仍會建議進一步做內視鏡超音波,以了解腫瘤究竟是什麼,源自消化道的哪一層組織,進而得知其病因、預後。

 內視鏡超音波是把微小的超音波探頭結合在內視鏡的鏡頭前端,有3種不同的探頭,以一般胃鏡或大腸鏡檢查的方式,將超音波探頭帶入我們的腸胃道,進行腸胃道內的超音波掃描。

 黏膜下腫瘤有許多可能,有些是胃或大腸以外的內臟器官壓迫形成的隆起。

舉例來說,有時胃鏡檢查發現黏膜下腫瘤,內視鏡超音波一掃發現,原來不是腫瘤,是其他器官(例如肝臟水泡或脾臟)頂到胃了,造成胃內部呈現一塊突起,這不是病灶,是被其他構造壓到。

如果是這種情形就無須處理。

 另一種情況就是消化道本身長出來的腫瘤,如平滑肌瘤、脂肪瘤、間質瘤等。

根據病況不同,處理方式也不一樣:■胃平滑肌瘤(leiomyomaofstomach):這種良性腫瘤蠻常見的,如果不是很大,建議每年追蹤即可,若連續追蹤兩年,腫瘤沒有變大,之後可間隔兩至三年再追蹤。

■胃脂肪瘤(lipomaofstomach):一般來說,脂肪瘤的大小幾乎都不會有任何變化,也是建議一至兩年追蹤。

病人本身也不會有任何症狀,除非是脂肪瘤的位置在消化道出入口,病人才會有進食困難、腹痛的症狀,這時會需要考慮處理。

■異位胰腺(HeterotopicPancreas)亦稱迷走胰腺(AberrantPancreas):這是指胰臟組織長到胃裡面去了,也就是胃壁裡面有胰臟組織凸起,稱為異位胰腺,與胰臟或胰臟癌無關,透過內視鏡超音波檢查就可知道。

這種情形一般也是觀察追蹤即可。

■胃腸道基質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基質瘤好發於胃部,胃部基質瘤可以大到10公分,也可以小於1公分左右,通常以小的基質瘤較為常見。

如果胃腸道基質瘤超過2公分,有惡性可能,會建議以內視鏡手術或腹腔鏡手術切除。

如果不到2公分,建議每半年到一年追蹤。

■神經內分泌腫瘤(neuroendocrinetumor):又稱為「類癌」,也有惡性的傾向,若屬於此種會傾向切除。

類癌通常會安排切片看細胞分化程度,也有分化度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