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 | 狂犬病

狂犬病病毒會經由周圍神經系統侵犯腦部。

狂犬病只有在症狀出現後方可確診。

WHO的動物管制與疫苗施打計畫使得許多地區的犬隻感染狂犬病風險下降 ...showmt-UNREGISTEREDVERSIONGotocontentMainmenu最新消息TAF證書醫事檢驗師介紹醫檢團隊現狀組織架構業務職掌諮詢服務服務窗口壁報論文2015年度2014年度2013年度2012年度專業文章文章目錄醫檢師廣播電台FM99.1檢驗手冊各類檢體容器檢體採集須知衛教園地衛教影片衛教海報網站連結網站連結活動剪影醫檢師節醫檢師公會研習會大山牧場聯歡會狂犬病-黃群翔一.前言:  狂犬病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病毒性腦脊髓炎,一旦發病後,致死率高達100%,但如能在動物咬傷後,及時就醫,接受狂犬病暴露後預防接種,可以有效的降低發病的風險。

狂犬病是全球性的疾病,全世界都有病例,主要發生於非洲、亞洲、拉丁美洲及中東等地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每年約有55,000死亡病例,其中亞洲約占31,000例死亡,非洲約占24,000例死亡,其中30~50%是幼童。

臺灣自1959年起不再有人的病例,2002年及2012年各發生一例自中國大陸境外移入病例,2013年發生一例自菲律賓境外移入病例。

1961年後不再有動物病例,但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於2013年公布國內野生鼬獾、錢鼠與狗檢出狂犬病毒,並將檢出狂犬病陽性動物之鄉鎮市區與其他山地鄉,列為狂犬病風險地區。

二.介紹及流行病學:  狂犬病(俗稱:瘋狗症;字根來自拉丁語:rabies,意為「瘋狂」)是一種由病毒引起之人畜共患傳染病,可於恆溫動物身上造成嚴重腦部發炎。

沒有接受疫苗免疫的感染者,當神經症狀出現後幾乎必然死亡,通常的死亡原因都是由於中樞神經(腦-脊髓)被病毒破壞,病毒大量存在於發病者的腦脊液、唾液和體液中,絕大部份通過咬傷傳播,很多時令染病的人或動物特別活躍,在沒有激怒的情況下發起攻擊,展現其他不尋常的行為。

狂犬病亦可以以麻痺方式出現,令患者顯得沉默內向。

亦有未經確認的實例表明病毒可經飛沫由黏膜或呼吸道傳染,在探索有狂犬病蝙蝠的洞穴時被含有蝙蝠糞便的飛沫感染。

最終死於自主神經系統受損導致的臟器衰竭、呼吸衰竭。

但是只要及時的接種疫苗,一般都能誘發機體產生足夠的免疫力消滅病毒。

狂犬病的早期症狀包括發燒與傷口的刺痛感,稍後則可能會出現暴力行為、不可自制的興奮感、恐水症、部分肢體癱瘓、意識混亂或喪失知覺。

  自染病到病發的時間為一至三個月,但因人而異的程度相當大:長可長至一年,短可短到一週內,一旦症狀出現,狂犬病的致命率幾乎百分之百。

狂犬病症狀出現所花的時間主要受病毒侵犯至中樞神經系統的時間所影響。

  狂犬病通常由其他動物傳染給人類,被染病動物或患病者抓傷或咬傷都可能感染,染病動物的唾液在與其他動物或人類的黏膜接觸時也具有傳染力。

哺乳動物中,靈長目、食肉目、翼手目等都可能染病,如人、貓、狗、雪貂、鼬獾、貉、浣熊、臭鼬、狐狸、狼、熊、蝙蝠還有馬。

大多數的人類狂犬病案例都是被染病犬隻咬傷(>99%),在美國,蝙蝠則是最常見的狂犬病原因(狗造成的案例<5%)。

齧齒目動物如松鼠、花栗鼠及天竺鼠等極少感染狂犬病(除海狸外),故被齧齒動物如鼠咬傷後應尋求專業建議,適當評估後,再決定是否要注射狂犬病的疫苗。

狂犬病病毒會經由周圍神經系統侵犯腦部。

狂犬病只有在症狀出現後方可確診。

  WHO的動物管制與疫苗施打計畫使得許多地區的犬隻感染狂犬病風險下降。

對於感染狂犬病高風險者,一般建議在暴露於危險前施打疫苗。

高風險者包括工作需要與蝙蝠接觸者與長期在狂犬病盛行的國家工作者。

針對已經暴露狂犬病的患者,狂犬病疫苗與狂犬病免疫球蛋白都能在症狀出現前阻止疾病的繼續惡化。

被動物咬傷後以清水、肥皂、優碘、或人體用清潔劑清洗傷處十五分鐘或許可殺死病毒,並在某種程度上有效防止病毒傳播。

狂犬病患者發病後存活率不高,僅有少數狂犬病發病者能在接受密集的密爾沃基療法後存活。

  狂犬病每年在全世界造成二萬六千到五萬五千人死亡,當中有多於95%發生在亞洲與非洲,死亡病例絕大多數(97%)由狗引起。

除了南極洲外,狂犬病遍布世界其他六大洲中的一百五十餘個國家。

有三十億人居住在仍有狂犬病的國家中。

狂犬病從一個人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