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鐘搞懂大腸癌!5個生活習慣遠離癌 | 大腸癌預防

且大腸直腸癌從篩檢、預防到治療,上中下游都有很好的發展,早期發現治療,治癒率和5年存活率都超過九成,是所有癌症中最容易被控制的。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更多cookies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我知道了天下網路書店康健好書雜誌訂閱康健雜誌訂閱每日報首頁看文章醫療癌症大腸癌一分鐘搞懂大腸癌!5個生活習慣遠離癌收藏圖片來源/陳怡安瀏覽數527,4222009/04/01·作者/康健雜誌·出處/Webonly放大字體大腸直腸癌發生率雖高,但很容易找到早期病灶,且防治成效最好。

該如何做好預防,早期發現治療?★當家人發現罹大腸癌,我該做基因檢測嗎?5/21專家有解>>哪一種癌症將會是未來國人最大的隱憂?答案是「大腸直腸癌」。

大腸直腸癌與靜態生活、家族史和高熱量、高脂飲食有關,也是現代人的文明病,近年來在全世界盛行率不斷攀升,今年根據衛生署最新統計,腸癌罹癌人數追過肝癌,居所有癌症首位。

不少名人深受其苦,曾擔任美國總統的布希和雷根、史奴比漫畫作者舒茲、台灣導演楊德昌,都是大腸直腸癌受害者,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也是在大腸鏡檢時,發現3公分的瘜肉。

大腸直腸癌發生率雖高,但值得慶幸的是,很容易找到早期病灶,且防治成效最好。

這種癌絕大多數是由瘜肉變成,癌變時間約需5~10年,只要配合做好早期篩檢,在尚未惡化之前先割除瘜肉,即可避免形成惡性腫瘤。

且大腸直腸癌從篩檢、預防到治療,上中下游都有很好的發展,早期發現治療,治癒率和5年存活率都超過九成,是所有癌症中最容易被控制的。

盛行率高,但容易控制且因標靶藥物及手術進步,即使轉移性的大腸直腸癌晚期患者也有不錯的治癒機會。

「以往不能開的刀,現在都能夠開了,」國內的大腸直腸外科醫生們,對於大腸直腸癌的治療控制,充滿信心。

廣告目前大腸直腸癌的治療仍以外科手術為主,但力求傷口微小化已成趨勢。

早期開腸剖肚、傷口長達20公分的傳統手術,近來已被傷口較小、病人恢復快的腹腔鏡手術取代。

運用腹腔鏡切除大腸直腸癌至今不到20年,台灣是從1997年開始。

根據最新的研究顯示,腹腔鏡出血少、止痛效果好,且可以增強腸道復原力,讓病人早點排氣,出院時間縮短兩天。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也已證實,大腸直腸癌的腹腔鏡手術和傳統手術的復發率及存活率相當。

目前如台大、台北榮總、林口長庚、北醫、高雄長庚、彰基、台中榮總、嘉義長庚,都採用腹腔鏡治療。

台北馬偕則提出自創的傷口微小化手術,雖用傳統手術方法,但傷口縮小,節省費用,病人可提前恢復。

手術人性化、保留更多功能,讓病患的生活品質得以提升,也是目前大腸直腸癌的手術新趨勢。

譬如以往直腸癌有八成以上的性神經和自律神經會受損,但現在有了腹腔鏡和手術前輔助療法(電療+化療),讓癌瘤縮小再開刀,病患的性神經、排便和排尿功能都獲得保留,也可以減少做人工肛門機會,且癒後好、復發率低,有時甚至可以完全殺死癌細胞。

標靶藥物的出現,更讓大腸直腸癌出現曙光。

以往傳統化療藥物5FU效果較差且副作用大,近兩、三年標靶藥物出現,對於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病人有不錯療效。

最新研究發現,量身打造的個人化化療,有助於控制大腸直腸癌。

廣告發表在97年5月《臨床癌症學期刊》的法國研究顯示,定期監測化療病人的血液藥物濃度並做調整,能有效減輕藥物毒性和副作用,四成八的病人兩年存活率提升。

而一般化療藥物劑量是按照病人的體表面積計算,結果發現有五成八病人藥物劑量太少,達不到效果;一成七病人藥物過量造成嚴重副作用,效果都比定期測量血中濃度的病人來得差。

早期篩檢,早點脫離腸癌魔掌儘管大腸直腸癌的治療不斷進步,然而早期篩檢,才是遠離大腸直腸癌的根本良方。

不少醫師感嘆,病人來大醫院求診時都已經拖到第三、四期,明明可以有更好的治癒機會,為什麼不能早點發現?而且大腸直腸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國人的篩檢率又低,僅有兩成,平白喪失許多治癒機會。

醫師建議,一般人50歲以上應該每年做一次糞便潛血測試,5年一次定期大腸鏡檢,有家族病史者甚至可以提前到40歲做檢查。

不過近來發現凹陷型瘜肉2~3年就能形成癌症,因此建議高危險群者(有瘜肉和腸癌家族史者)每2~3年可以做一次大腸鏡追蹤,積極預防癌症。

除了篩檢之外,平日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