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尿失禁 | 尿失禁統計

Skiptomaincontent×AboutUsNewsServiceDepartmentRelatedLinks分享中榮首頁SwitchBranchPulibranchChiayiBranchWanqiaobranch:::MenuOnlineRegistrationOutpatientServicesWhat'sNewClinicScheduleServiceInformationRegistryInformationOrganizationPrefaceInternationalMedicalServiceCenter:::首頁>便民服務>衛教園地>外科衛教淺談尿失禁Cited(23)Print2019/9/1010:45:3617290尿失禁是常見的泌尿系統疾病之一,尤其是在老年女性,但因傳統封閉的思想及過去錯誤的醫療觀念,它常常被以「羞於啟齒」及「老化的正常生理現象」等理由所忽視,往往要等到影響日常社交、睡眠或晚輩發現時才會尋求醫療的協助,錯失最佳治療時機。

因排尿的機轉非常複雜,牽連從大腦和脊椎的中樞系統、周邊神經系統到肌肉組織的功能及彼此間的協調等,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都可能造成尿失禁,因此本篇先對尿失禁做一粗略的介紹。

根據2008年AUA的定義,所謂『尿失禁』是指「非自主性尿液滲漏的量或頻次至足以造成個人社交或健康上之危害者」,而臨床上的嚴重程度可能從輕者輕微滲漏到嚴重者持續性的漏尿都包括在內。

尿失禁的盛行率一般隨年齡增加而增加,且女性遠高於男性。

例如有統計顯示於15至64歲的人口中,女性尿失禁的比率約30%,遠高於男性的1.5-5%;而女性患者中有6-11%屬於重度尿失禁。

常見造成尿失禁的危險因子包括肥胖、懷孕(約有31-60%的孕婦會發生,但多數是可逆性的,於生產後會恢復)、陰道生產、阻礙性生產、停經。

由於排尿機轉牽涉身體的多項系統組織,所以造成尿失禁的原因也非常多,一般分暫時性(急性、可逆性)及永久性兩大類。

暫時性尿失禁的常見原因有:精神疾患、感染、孩童時期、萎縮性尿道炎或陰道炎、精神錯亂、內分泌疾患、行動受限、大便阻塞、藥物等。

而常見引發暫時性尿失禁的藥物有利尿劑、副交感拮抗劑、鎮靜劑、酒精、交感促進或拮抗劑、鈣離子阻斷劑、麻醉劑等。

永久性尿失禁的常見原因則有生產損傷、膀胱肌肉衰弱、尿道阻塞、中樞或周邊神經病變、骨盆肌肉衰弱、陰道脫垂等。

診斷的重點在病史,包括會漏尿的姿勢(坐姿、站姿或臥姿)、需採用何種防護措施及程度、影響生活品質的程度等,輔以其它檢查如Valsalvamaneuver、Bonney’stest、Q-tiptest、神經學檢查和尿動力檢查。

依照上述病人的症狀與檢查的依據,尿失禁可粗略分為下面五種:應力性尿失禁、單純急迫性尿失禁、混合性尿失禁、滿溢性尿失禁(假性尿失禁)、完全性尿失禁。

其中又以前三種尿失禁型態較常見,而這三種類型中又以應力性尿失禁為最常見,約佔49%,其次為混合性尿失禁,約佔29%,而單純急迫性尿失禁則最少見,約佔21%,其治療原則亦有所不同。

以下分別予以概述:一、應力性尿失禁定義:病人於腹壓增加時,如咳嗽、搬運重物、大笑、運動或擤鼻涕‚便會造成尿液不受意識控制的流出謂之。

當膀胱很脹時症狀更明顯。

所以可以請病人於脹尿時用力咳嗽,如果有漏尿的情況即可診斷之。

好發族群為經產婦及老年婦女,前者是因陰道生產可能造成骨盆底的肌肉傷害所致,而後者是因更年期後荷爾蒙降低,造成陰道和尿道黏膜萎縮老化及骨盆肌肉的變化所致,約有50%的病患會有陰道前壁及尿道脫垂的情況。

在男性則多數發生於曾經骨盆受傷過或接受過攝護腺全切除的病人。

症狀上除了尿失禁的現象外,通常也可能會合併頻尿及急尿的症狀。

致病機轉可能有三個部份,即「內括約肌缺損」、「外在禁尿機轉缺損,包括archustendineusfasciapelvis的附著支撐缺損、levatorani(提肛肌)的附著支撐缺損、endopelvicfascia(內骨盆筋膜)的缺損或破壞、骨盆底肌肉鬆弛、anococcygealligaments缺損等」和「。



治療可以分為保守療法、非手術治療(物理治療)及手術治療。

保守療法包括減重、治療慢性咳嗽、戒煙、治療便秘及任何會使腹部壓力增加的疾病、治療女性荷爾蒙之缺乏、減少咖啡攝取、減少水份攝取、減少搬重物或劇烈運動。

非手術治療(物理治療)則包括骨盆肌肉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